鄭愔

鄭愔

鄭愔,[唐](公元?年至七一O年)字文靖,滄州人。生年不詳,卒於唐睿宗景雲元年。年十七,擢進士第。武后時,張易之兄弟薦為殿中侍御史。易之敗,貶宣州司戶。既而附武二思,累遷吏部侍郎。後出為江西司馬,與譙王重福交往。重福稱帝,愔為丞相,兵敗被誅。愔所作詩,今存全唐詩所錄一卷。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鄭愔,(公元?年至七一0年)字文靖,滄州人。生年不詳,卒於唐睿宗景雲元年。年十七,擢進士第。武后時,張易之兄弟薦為殿中侍御史。易之敗,貶宣州司戶。既而附武二思,累遷吏部侍郎。後出為江西司馬,與譙王重福交往。重福稱帝,愔為丞相,兵敗被誅。愔所作詩,今存《全唐詩》所錄一卷。

生平經歷

鄭愔(?-710)唐詩人。字文靖,河北滄縣(屬滄州)人。卒於唐睿宗景雲元年。十七歲舉進士。武后時,張易之兄弟薦為殿中侍御史,張易之下台後,被貶為宣州司戶。唐中宗時,任中書舍人,太常少卿,與崔日用、冉祖壅等侫附武三思,人稱“崔、冉、鄭,辭書時政。”唐初流行《桑條歌》,其詞有“桑條韋也”之句;明韋後妄圖篡位,以《桑條歌》為其“受命”這證。愔迎合韋後之意,作《桑條樂詞》十首進獻,擢升史部侍郎。景龍三年(709)二月,升任宰相;六月,因貪贓貶為江州司馬。翌年色結譙王李重福陰謀叛亂,預推重福為天子,愔自任右丞相不久敗邙,被誅。《宋秘書省續四庫書目》鞽錄有詩一鄭,《全唐詩》錄存其詩二十九首,編一卷,其中以《塞外》三首較好。事跡散見於《舊唐書》卷七《中宗紀》、《卷五十一《韋庶人傳》、卷八十六《庶人重福傳》及《唐詩紀事》卷十一。中宗景龍元年,武三思與韋後當政,愔引為心腹,歷任修文館學士、中書舍人、中書侍郎、太常少卿、侍御史等。景龍三年,上命鄭愔為吏部尚書、同平章事(宰相)。當時唐朝宰相多以賄成,而鄭愔又頗以此為弄權,說他是“俱掌銓衡、傾附勢要、贓賄狼籍。數外留人,授擬不中,迭法大壞”,與冉祖雍等人同遭輿論非議,有“崔、冉、鄭亂時政”之稱。五月,遭御史李尚隱彈劾罷相流吉州。後上官昭容與安樂公主曲為申理,貶江州司馬,九月帝召鄭愔入陪大禮。

景雲元年,鄭愔謀略推譙王李重福稱帝,舉兵誅韋氏未發而韋氏敗。時愔自秘書少監左遷沅州刺史,但留在洛陽為李重福草制帝詔,致元為中元,尊上為皇季叔,以溫王為皇太弟,愔為左丞相知內外文部史部事。八月謀事敗,愔匿車中著婦人服,獲入獄東都,被中書侍郎張說殺死。鄭愔進入官場初期依附來俊臣得到進升,來俊臣被誅,附張易之,易之誅,附韋氏,韋氏敗,又附譙王李重福,最後竟導致滅族。真正作了封建王朝的犧牲品。

鄭愔處於唐朝上層動亂的時期,政治上依附於武后、韋後及酷吏,難於有所作為,且始終忽東忽西於朝廷上層,利用也好,欲望也罷,最終把自己全家的生命都賠進去了,應該算是一個悲劇性人物。但鄭愔頗有文才,作為一個詩人,其才華還是為後人所識,為迎合韋氏之意,作(桑條樂詞)十首進獻,升吏部侍郎,可見其詞賦功底。《宋秘書存省續四庫書目》輯錄詩一卷,“全唐詩”錄存詩二十九首;編為一卷,其中以《塞外》三首較好。如:海蟬雲無葉、山春雪作花。丈夫期報主,萬里獨辭家。陽鳥南飛夜,陰山北地寒等句意境深遠,耐人尋味。

代表作品

卷106_1「侍宴長寧公主東莊應制」

公門襲漢環,主第稱秦玉。

池架祥鱣序,山吹鳴鳳曲。

席蘿薜垂,回舟芰荷觸。

平陽妙舞處,日暮清歌續。

卷106_2「採蓮曲」

錦dh沙棠艦,羅帶石榴裙。

綠潭采荷芰,清江日稍曛。

魚鳥爭唼喋,花葉相芬氳

不覺芳洲暮,菱歌處處聞。

卷106_3「夜遊曲」

漢室歡娛盛,魏國文雅遒。

許史多暮宿,應陳從夜遊。

西園宴公子,北里召王侯。

詎似將軍獵,空嗟亭尉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