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軍凱

1901 1954 1984

鄧軍凱( 1901 —— 1954 年),廣東梅江上坪人。早年就讀師範學校,畢業後任梅南樂冶學校教員。 1926 年冬,鄧軍凱到模里西斯謀生,在毛埠的華文報館《華僑商報》和華僑社團、仁和會館任職。之後,兼任新華中學校長。抗日戰爭爆發後,鄧軍凱擁護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在報上常撰文宣傳抗日,並募款支援祖國抗戰。
1949 年 10 月新中國成立後,鄧軍凱在僑居地積極宣傳祖國的華僑政策,敢於筆撻異端邪說,號召僑胞團結進步,動員僑胞子女回國參加建設。每逢祖國國慶,則組織僑胞舉行慶祝。 50 年代初,模里西斯發生有少數人煸動不明真相的華僑 300 多人圍攻仁和會館、《華僑商報》館、新華中學,聲言要傷害鄧軍凱等人;另方面採取收買脅迫手段,逼迫鄧軍凱不能宣傳報導新中國建設成說的文章。但他不為利誘和不懼恐嚇威脅,義正嚴詞,據理駁斥,因此,僑胞譽其為“五敢先生”和“文化鬥士”。
鄧軍凱作風樸實,廉潔奉公,他主持新華中學、《華僑商報》和仁和會館期間,身兼三職而僅領一份工資,每天堅持步行上班。其儉朴廉明的美德,為僑胞所尊崇。
1954 年 9 月,鄧軍凱當選為南非華僑代表,參加在北京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後南返毛埠,途經上海時,因肝病復發,在華東醫院留院。治病期間,國務院僑委寫信並派專人前往慰問;中國政府特派北京中央人民醫院院長鍾惠瀾和腫瘤專家吳桓興趕往華東醫院會診搶救,終因醫治無效,在上海與世長辭,終年 54 歲。上海各界人士於是年 11 月 20 日舉行公祭,由國務院僑委莊希泉副主席宣讀祭文。全國人大常委會、華僑事務委員會、上海市政府等單位送了花圈;模里西斯政府發來唁電,高度讚揚鄧軍凱自 1938 年以來為毛中友誼、為華僑福利事業所作的貢獻。毛埠市議會還授予鄧軍凱友好往來勳章。靈柩運回梅縣後,梅縣各界人士於 11 月 28 日舉行公祭,並於 1984 年 1 月 27 日在梅江區泮坑旅遊區內設亭立碑紀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