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宗琦

鄧宗琦

鄧宗琦(1937年6月——)男,漢族,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東村鄉東村村人。 華中師範學院數學系畢業。1958年7月參加工作。教授,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989年已被列入劍橋名人錄以及其他10種名人錄。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並承擔了“九五”國家重點課題、“十五”教育部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基金項目、“王寬誠教育基金(香港)”項目、國家體委重點科研項目等。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鄧宗琦 鄧宗琦

1969年,擔任湖北省中國小數學教材編寫組負責人。

1970年底,開始擔任教師連長。

1973年,數學系副主任。

1975年一1978年,任教務處副處長。

1979年一1983年,科研處處長。

1983—1999年任華中師範大學副校長

2003年7月至今任武漢生物工程學院副理事長

2004年2月—2005年3月任武漢生物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院長

2005年3月—2010年6月任武漢生物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校長

2010年6月至今任武漢生物工程學院名譽校長

社會兼職

武漢市人民政府諮詢委員、湖北省人民政府諮詢委員、中國體育科學學會常務理事、全國教育考試暨自學考試研究委員會委員、全國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湖北省科學技術史學會理事長、全國數學史學會副會長、數學辭海第五卷副主編、全國高等學校數學教學指導組成員。

主要貢獻

主要著作(含合著):《Differential equation and control theory》(Marcel Dekker,Inc. New York·Basel·Hong Kong,1996),《常微分方程邊值問題和Sturm比較理論引論》、《常微分方程》(28萬字,1983年第1版;1988年第2版)、《數學控制論及其套用》(18.7萬字,1997年出版)、《常微分方程與控制論》(42萬字,武漢學術會議論文集)、《數學家辭典》(97萬字)、《城市系統控制工程》(大型國際會議論文集,150萬字)、《科壇無冕之王——數學與高新技術》(10萬字,2000年第1版;2012年第2版)、《面向21世紀體育師資培養和體育改革與發展研究》(41萬字)。

微分方程邊值問題和比較理論以及數學控制論 在數學研究方面,鄧宗琦教授獨闢蹊徑,把自己的方向定位在微分方程邊值問題和比較理論以及數學控制論的教學與研究方面,這在我國屬於拓荒性質的,國內是一個空白,他在我國從事常微分方程邊值問題、比較理論和振動理論的研究,發表了系列學術論文20餘篇, 首次提出了部分變元振動概念。他的學術專著《常微分方程邊值問題和Sturm比較理論引論》,既是填補國內空白的研究生的高水平教材,又是集中反映他的研究成果的專著,這本專著目前是北京理工大學等高校博士招生業務課參考書目。

鄧宗琦和他的同事們編輯的《常徽分方程與控制論》(42萬字,武漢學術會議論文集),引起學術界的重視,美國《數學評論》作了較長篇幅的介紹。他還參與主編大型國際會議論文集《城市系統控制工程》(150萬字)。

1994年鄧宗琦和合作者成功地舉辦《徽分方程與控制論》國際會議(他是會議主席)。他和創作者的《徽分方程與控制論》由美國Ma-rcelpekkerine於1996年出版。

鄧宗琦還將數學控制論的理論和方法用於體育中提出的問題,成果受到同行的較高評價,曾獲國家體委1991年科技進步二等獎。在這個領域,他和他的合作者,在《體育科學》、亞運會科學大會上等發表、宣讀論文10餘篇。他曾經擔任過1990年亞運會科學大會學術委員等職。

數學與數學發展史

鄧宗琦在數學家與數學發展方面作了較系統的研究,主編了《數學家辭典》(97萬字),在這個領域內還發表論文10餘篇。科普方面著作有《科壇無冕之王——數學與高新技術》。

高教管理與教學研究

鄧宗琦對陶行知教育思想及高教管理作了系統研究,發表論文20餘篇。成果獲得1993年湖北省教學成果獎。還參加多項基礎教育改革實驗,並獲1998年優秀成果二等獎(教育部頒發)。

獲獎記錄

先後獲國家體委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湖北省人民政府教學成果獎二等獎、教育部基礎教育改革實驗成果獎二等獎、湖北省人民政府教學成果獎一等獎、教育部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三等獎、湖北省學位研究生教育先進個人等。

教育理念

承認差異,善待差異。沒有差生,只有差異。

針對教育過程中學習成績不良的“差生”,鄧宗琦先生提出這么一個理念:沒有差生,只有差異。承認差異,善待差異。在各級各類教學中,教師要注意發生學生的優點和長處,並不是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就是低人一等,將來在社會上沒有出息。事實上,高考、中考只是評價學生考試能力的一種方式,高考、中考並不能體現人的所有能力。教學更應該是有教無類,對不適應於課堂教學,不適應於高考的學生,應該發現他的其他優勢和優點,針對這些提出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培養具有不同能力的優秀人才。要讓個性和享賦不一的成千上萬個學生成才,學校和教師要做的就是要為學生做好服務。

開啟學生心志和培育學生品德教育的靈魂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鄧宗琦先生感觸最深、體會最深的的首先是:作為一名教師,無論是抽象推理還是動手實踐,甚至無論是學科教學活動和教學方法都是德育活動, 開啟學生的心志和培育學生的品德必須而且首先是應當貫徹始終的靈魂。鄧宗琦說,比如學生問我“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要讓學生弄懂生產力、第一生產力等抽象的社會科學名詞和概念確實有點難,在回答學生這類問題時,鄧宗琦就選了一篇名為《中國不能永遠為世界打工》的短文給學生讀,“什麼是生產力”、“什麼叫國際打工者”、“為什麼要重視科技”這些本來很枯燥的道理,學生卻形象地領會了。不僅領會了,而且“科技強國”、“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等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教育目標都自然滲透了。由此可見,他對祖國的熱愛、對民族的忠誠已經滲透進他的肌體和靈魂。

訪談

鄧宗琦先生從教五十年來,不管做管理工作有多忙,始終沒有離開過講台,始終沒有放棄做科研和學問,始終沒有忘記對現行教育體制改革的探討。鄧宗琦說,捨不得離開講台,因為覺得學生很可愛。這么簡簡單單的一句話,表達了鄧宗琦對教育事業最誠摯的感情和最深厚的愛戀。一句“捨不得離開講台”,飽含著他對事業的那種忠誠和情操,教育工作者就應該站在教育的第一線,站在講台上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特別是在今天這種物質化的時代,在許多教師紛紛丟棄教鞭、放棄執教的今天,這種堅守,是何等的珍貴。一句“學生很可愛”表達了他對學生那種自然而然的親近和讚許,因為他知道,學生是可愛的人,他們是事業的接班人。

盤點中國鄧姓教育家

教育是立國之本,所以我們要尊重教育,大力發民教育。這個任務就是向大家介紹中國鄧姓教育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