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博弘

全球動畫大師

2010年1月31日,2009年“全球動畫大師”評選活動塵埃落定。鄧博弘成為亞洲榮膺2009全球動畫大師稱號的唯一當選者。
“全球動畫大師”評選活動,是由計算機圖形軟體巨頭、世界500強公司AUTODESK組織評選,是為了表彰全球傑出的三維動畫從業者。這些能夠有資格參選的候選人,必須達到通過使用三維動畫技術製作出優秀的作品、通過以身傳授、以及為現有的三維動畫製作工具和技術做出巨大貢獻,從而有效的推動和提升行業的發展。
鄧博弘被選為2009年度全球動畫大師,主要是基於三個方面的成就:
首先,在技術運用方面,開創了多種前沿的視效創意技術手法,如在建築動畫領域首創建築生長動畫的表現手法;世界首創的運用三維技術模擬中國傳統工筆畫藝術。
其次,在行業影響方面,其創作的許多作品均在世界各大國際比賽中取得非常出色的成績。作品《金地芙蓉世家》,於 2009年榮獲了歐洲數字創意藝術節“最佳三維模擬”金獎;作品《諾德中心》和《鴻隆世紀》一舉入選為2009美國國際圖形和互動技術會議影展作品。
最後,在技術傳播方面,作為一名出色的視效創意專家,鄧博弘一直不吝惜與行業分享自己的技術成果和製作經驗,發表技術論文、推動教育研發合作項目等。
對於大多數中國人而言,“全球動畫大師”這一稱號非常
陌生,但是這些大師的作品舉世聞名《加勒比海盜》(Andrea Maiolo, 2008全球動畫大師)、《星球大戰》(Rudy Grossman,2007全球動畫大師)、《變形金剛》(Neil Blevins,2006全球動畫大師)、《黑客帝國》(Daniel Roizman,2003年全球動畫大師)、《指環王》(Jason Schleifer,2002全球動畫大師)等等這些經典電影,均出自歷年的全球動畫大師之手。後來《金地·芙蓉世家》與《功夫熊貓》、《阿凡達》、《寓言2》、《星際迷航(修復版)》一同列為AUTODESK全球客戶成功案例,並被永久收藏。

人物故事

家庭背景

祖籍山東,出生於內蒙古,國小跟隨父母到唐山、北京,中學遷至深圳。他的家庭相當民主開放,爺爺早年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父親專習物理卻熱愛設計,有兩項發明專利,卻也是大亞灣核電站標誌的設計者,典型的書香門第。尊重好奇心、創造力和創新意識是家族遺傳。
鄧博弘說自己是幸運的,因為一個人能走多遠,主要取決於他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他得益於家族傳承的,更多的是一種正確的價值觀。

成長經歷

獅子座,O型血,榮譽感是流淌在鄧博弘血液中的一種驅動力。
曾在父親的工廠工作過兩年,他把那個階段定義成“幫忙”,對他來說,在父親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是做兒子的責任和義務。
父親是個典型的書生,刻苦專研,發明了兩項發明專利。時值改革開放熱潮,他與港資合作,將第一個專利投入市場,最終因商業原因結束合作,但也累積了第一桶金。接著,父親利用第二個發明專利開始第二次創業,要將這個專利轉化為商業產品必須經過小規模生產測試,以檢驗其市場化運作的可行性,依據原材料資源的特殊性,選址包頭。完成小規模工業化生產開始正式生產,工廠的運作就需要管理、銷售、採購。。。作為家裡的獨子,為父分憂,理所應當,鄧博弘就此來到了包頭。那兩年,他過的是這樣的生活:電視機只有三個台,中央台、內蒙台、包頭台,幾乎沒有娛樂。對於一個大學畢業不久的年輕人來說,非常的無聊,他必須找到一個事情,來支撐他的青蔥歲月。索性半夜,他跑到廠房,把工具機打開,開始練把式,他用一塊小小的木頭,車個手鐲、雕個花瓶打發時間(這個愛好一直延續至今),最後成為熟練的焊工、車工、甚至是機械專利發明人,就是這兩年讓他從一個機械門外漢變成至今仍能百度得到的專利發明人。
儘管工廠很成功,但他覺得,這是父親的事業,不是自己的,他希望的是能萌生興趣的事業。
離開包頭後,回到深圳。
誤打誤撞,回深圳進了一家三維動畫公司。那時候三維動畫剛剛興起,鄧博弘一看:“多酷啊!”。偶然連著偶然,2003年情人節,自己的公司開張了。
鄧博弘沒有任何的專業背景。“我總有一種很強烈的好奇心和創造、創新的欲望。因此常常做一些跟自己專業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好奇心驅使他廢寢忘食地鑽研,除了創意,還有技術。這點貌似有些家族遺傳。“我爺爺是早稻田大學學機械的,現在家裡還有他用熔化的銅和錫鑄成的菸灰缸,和磚頭上摳出的模型。我父親也很奇怪,學的是物理,但是設計了大亞灣核電站的標誌,他的專利中有一項跟植物學相關。”
經歷是一種財富。當年在工廠的那段經歷,似乎已成為他的創意源頭之一。“在我的創意里,運用過很多機械的元素,比如液壓、槓桿、電機、傳動的凸輪……都是我在父親的工廠里學來的。”鄧博弘說。
鄧博弘覺得自己在公司創立之初沒什麼理想,公司也沒什麼戰略,走到今天這一步完全是自己好勝、完美主義的個性使然。
公司成立初期,他往往估算出一年需要花掉多少硬性開支。到了8、9月份,掙夠了,不接單了,就挑一個能夠充分發揮和挑戰自己極限的項目做。
2004年6月份,中鐵把一個樓盤動畫簽給了點石數碼,價格只有30萬,足足做了5個半月,用盡了工期,使用了從來沒人用過的建築生長動畫鋼筋、水泥、樓板、鑄管等等建築構件呼呼呼從四面八方飛來,自行生長搭建,瞬間長成一座建築。這一里程碑技術現在經常可見,創始人就是鄧博弘。但當時從沒有人試過,怎么長得好看?做出來機器能不能渲染?不知道。這就意味著海量的工作,由於計算量極為龐大,公司當時把市場上奔四3.0GHz至強CPU都買斷了。契約簽了30萬,鄧博弘花了至少60萬。
2008年,作品《金地·芙蓉世家》在全世界首次將中國工筆畫用三維動畫的形式表現出來。在此之前水墨畫已經成功進入動畫,但工筆畫的難度甚大,使得這種表現手法無法呈現。工筆畫是線描上色形式、毛筆描線粗細不等、毛筆塗色濃淡不均、色彩易出、散點透視等相關問題,均與三維動畫依據的精準體系相背離。2009年大年初一,鄧博弘接到歐洲數字藝術節(IMAGINA)組委會秘書長的來電:“鄧先生,恭喜你,你的作品《金地·芙蓉世家》獲得了本屆大賽大獎……再次恭喜你,你是我們賽事成立至今首位中國獲得者。”IMAGINA是視效創意、動漫領域最權威的獎項之一,歷屆獲獎作品包括《蜘蛛俠》、《變形金剛》、《X戰警》等經典大片,得獎的都是像皮克斯、工業光魔、暴雪等頂尖的製作公司。《金地·芙蓉世家》榮獲的IMAGINA“最佳三維模擬”金獎,是迄今為止中國三維廣告作品問鼎的國際最高獎項。
《變形金剛2》中有一幕,金字塔被踩成豆腐,稀里嘩啦往下掉石頭塊,這是運用剛體動力學技術做的方案。在變形金剛出來之前,他就已用這個技術反向實施了一個方案,做了個項目《鴻隆世紀》,當年契約價40萬,點石數碼自行補貼研發費用80萬,做了6個月。這個項目是迄今為止中國的廣告獲國際獎項最多的一個片子,總共獲了十項大獎。

媒體關注

《人民日報》/ 20101202
一個人,如果已經被冠名“全球動畫大師”,卻還口口聲聲稱“我一直堅信自己是外行”,除非是矯情,否則就是太自信了。這位工商管理專業出身的動畫大師,言談舉止雖見魯人豪氣,但難掩書卷氣。對於“在商言商”實用美學大行其是的當下,這是“異數”。不過,或許更是這種稀罕,才有了他的“心中有猛虎,低頭嗅玫瑰”的開敞情懷,才有了潑墨創意的從容和自由。
《南方都市報》/ 20100726
外表沒有標新立異不代表鄧博弘內心也固守常規。。。。。他們讓深圳生活充滿希望,他們經營美好夢想
《深圳特區報》/ 20100319
鄧博弘一直率領著他的團隊默默無聞地在這個行業辛勤耕耘著。領獎時,他那堅定的表情和自信的笑容,都在說明:“變形金剛對中國人來說,不是夢。
.
《數碼設計CGW》 / 200912
數字娛樂產業是一個不缺乏榮譽的領域,每年世界各地都會舉行大大小小數十個比賽、展會、動畫節,它們用科技的力量和靈感之光吸引了全球的目光。鄧博弘帶領的深圳市點石數碼公司自2007年開始參加國際大賽以來先後獲得7項國際大獎,以事實證明了中國製造的實力,也許比起對技術的追求,我們更需要的是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以及敢於挺直胸膛展現自己的自信與魄力。
《財富堂》 / 201007
鄧博弘給兒子起名“鄧無戈”。朋友一聽都會點點頭:“期待世界和平。”老鄧貌似從眾,腦袋裡轉的卻完全是古龍式的念頭:“手中無劍,心中有劍”。
正如《道德經》所云:“無為而無不為,無法即法”。
《東方企業家》/ 201108
9項國際大獎,其中5金;6部作品在國際賽事中公映。從行業“門外漢”變成“大玩家”,並成就自己的生意。
《時尚芭莎》 / 201110
鄧博弘走的是一條天馬行空的路——工商管理碩士,30歲之前他與藝術、創意之類的毫不沾邊,但卻在短短的幾年裡,獲得“全球動畫大師”的稱號。他的公司點石數碼,更是屢屢與皮克斯、工業光魔等頂尖視效製作公司同台競技,拿下了中國視效創意行業90%的國際獎項。如今,當“電腦特效”已經成為影視圈泛濫的工具時,鄧博弘的理想是:要做視效創意界的“賓利”和“勞斯萊斯”。
《舒適》 / 201206
鄧博弘乾淨利落,精神有活力,侃侃而談時隨意放鬆,有營養沒忌憚,用句他自己的話就是“特別不裝范兒”。
他講話不愛用特別流行或特別縝密的用詞,多為言簡意賅,性情中人。
如果你覺得所謂商業精英就是要嚴肅得一塌糊塗,愛好高端遙不可及,那就大錯特錯。鄧博弘就是在用最接地氣兒的方式享受生活,用最通俗的語言來解讀他的成功。
《中外管理》/ 201207
無論在哪個行業,抓住金字塔的頂尖部分,總能創造出同行不可媲美的商業模式。
《數字商業時代》/ 201302
深圳的冬日,中午的暖陽照在身上剛剛好,記者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鄧博弘。如果是為了膜拜“全球動畫大師”而來,那你一定會失望。如果是為了與一個商務精英對話其平凡人生,那就來對了。
鄧博弘,對非凡有著強烈的渴望,同時也高度尊重自己的好奇心,相信生活中的一切都能給予他真實的觸感。如今的他正是這兩種情狀的交織。
高度尊重好奇心,“隨心所欲而不逾矩”。
《數碼設計》(CGW)/ 200904 ,就點石數碼作品《金地芙蓉世家》獲2009歐洲數字內容創意藝術節(IMAGINA)最佳三維模擬金獎採訪鄧博弘。
CGW: 你們此次的獲獎一定會給我們中國眾多的CG人強大的鼓舞和信心,請對你們的同行們說些感想。
鄧博弘:能夠在2009 IMAGINA大賽中獲此殊榮,除去1%的運氣,我們付出了99%的汗水。而這99%的汗水並非一觸而就,是我們多年來的努力、嘗試、累積,厚積而薄發。
《新民周刊》 / 201006
你看到我們團隊的每一個人,可能會有點失望。我們都是那種7分的選手,連9分的都少。我們拿國際大獎的主要原因,是我們有能力在一個沙漠裡,劃出來10平方米的蔬菜大棚,模仿了亞馬遜熱帶雨林的溫度、濕度和土壤,一顆還不錯的種子就能在裡面滋長,生得很繁茂。
《人物》/201112
在某個公映開幕式上,點石數碼的作品獲得了滿堂1000多人熱烈的掌聲。鄧博弘說:“我知道自己現在有感動1000人的能力,但是,我絕對懷揣著將來感動1000萬人的夢想。”
《羅博報告》/ 201208
提及畢業於早稻田大學的祖父,和身為高級工藝美術師的父親,鄧博弘說自己是幸運的,因為一個人能走多遠,主要取決於他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出身書香門第的他,得益於家族傳承的,更多的是一種價值觀。
《光明日報》/ 20120828
好的作品一定是有人願意買單的。

鄧博弘觀點

《北大商業評論》/ 201201 ,鄧博弘第一次就自己對產業的看法進行了系統的公開演講,以創意產業民營企業經營者的實踐經驗,首次拋出了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工業藝術化和藝術工業化的階段性發展理論;就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大環境現狀對文化產業的本質屬性進行了客觀歸納。
文化產品首先第一屬性是商品;第二屬性是工具;第三屬性是具有藝術性,這也是它與其他工業產品的最重要區別。
《新經濟導刊》/ 201206 ,鄧博弘與陳少峰(北大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賈偉(洛可可設計集團創始人)等人就“文化創意辯證法”的主題,從解析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熱與冷”、“小與大”、“善與惡”、“表與本”展開了一場探討博論。在這次研討中,鄧博弘更進一步深入的表達了對行業的解讀。
--- “熱與冷”。市場經濟離不開法治社會和民主政治,解決社會環境的問題,是所有行業包括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之道。如果都以GDP為主導,以功利和短期效益為主導,以表象為主導,許多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方法並不成立。國家的政策導向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直接撥錢、批地和建產業園,而應該通過政策法律去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形成良好的產業環境和發展機制。
--- “小與大”。毫無疑問,文化創意產業是典型的新經濟,沒有倉儲、運輸,幾乎沒有原材料,但文化創意產品的溢價空間卻很大。巴爾扎克的手稿價值不可估量,可他使用的紙張和墨水才花了多少錢?
文化創意產業不是靠產量和成本取勝的。2009年,全國電影人在歡呼,中國整個電影票房突破了百億元,同年美國有一部電影叫《阿凡達》,全球票房27億美元。這是多大的差距啊!還有更多的例子,10萬個普通玻璃杯也抵不上一件汝窯的青花瓷;內容差的書再多也無濟於事,一本好書經久不衰,好比四大名著。
--- “善與惡”。我近乎矯情地對專業的堅持,無形中就會對短期功利的、浮躁的甚至虛假的行業和社會現象進行一種正面衝擊。我沒有能力讓整個行業發生質變,但如果有許多企業都去努力,量變也會質變。學者、藝術家,越老越值錢,因為這是一生的積累和沉澱。但我們看看現實中的從業者,有多少人認定這份工作是他的終生職業?”這種社會心態是不正常的,但又不是短時間可以改變的,除了價值觀的扭曲,還有歷史的因素。未來的社會是一個專業細分的社會,要把專業做到極致才行。但現實卻是忽悠炒作盛行,違法違紀、失去誠信的成本極低,這就導致一種價值觀的誤導。
--- “表與本”。鄧博弘表示,文化創意產業具備三種屬性,第一屬性是商品,無論電影還是廣告,都要賣錢;第二屬性是工具,廣告和短片都要給客戶使用,從而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第三點很關鍵,是通過藝術性來達到商品的最大價值和體現工具的功能,比如最明顯的是建築設計、室內設計等商業美術。從業者就要想辦法把工業產品藝術化,藝術需要靈感,具有隨機性,怎么辦?這就需要把藝術產品工業化。典型的案例是美國的好萊塢,採用工業化手段生產了大量具有刺激性的風靡全球的影片,這就誕生了一個名詞“創意機制”,機制也可以理解為土壤。
繼而,鄧博弘進一步指出,中國有個哲學概念“捨得”,有舍才有得。你要實現一個產品的商業價值和工具功能,首先要拋棄這兩點,把它藝術化,藝術化以後再尋求前兩者。所以文化創意產業不像其他產業靠投錢就能解決問題,它真正需要的是土壤。這種土壤讓很多藝術家可以吃飽肚子,很多商業領域的人才願意從事這樣的工作,很多生產領域的人才願意把誕生的藝術性東西轉化為工業化生產,這是一個分工有序的產業鏈條。
鄧博弘強調,文化創意產業針對的是人們的感性心態——美感和快感。戰亂貧窮時代,大米和白面值錢;和平年代,經濟發展以後,奢侈品、文化藝術品、收藏品開始變得值錢。當社會再進步時,娛樂最值錢,娛樂是人的本性。
“這並不是主張社會娛樂化,也不是所謂的‘三俗’和八卦,而是人們解決了基本的生存需求和具有了安全感以後,人們會為自己所獲得的愉悅和美感付重金買單。娛樂是一種泛指的文化創意服務,譬如旅遊、收藏、玩極限運動、唱京劇、看歌劇等。只要人們的興趣得到最大的抒發,滿足了個性和愛好的取向,這就是最大的娛樂。‘黃金周’到哪裡都爆滿,這反映了人們的一種娛樂取向。”鄧博弘解釋道。
《中國文化報》/ 20100714,鄧博弘針對國內行業的低端化發展提出了類終身職業的感言。
如果一個行業只能讓從業人員在淺顯、粗糙的體力勞動中日復一日地消耗職業壽命,而找不到向上的動力,那么,這個行業也無法發展壯大。“沒有一顆顆大樹,也就沒有一片森林。”
《南方人物周刊》/ 201302
傳奇往往只是傳播效應的結果,傳奇的創造者都明白一個簡單明晰的道理:“我的生產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中國人不缺乏創意能力,但是中國的執行太爛了,因為執行是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時間和代價的,市場給予你的需求,絕對不是你成功的信號!”
“烏龜和兔子賽跑,再跑100次,還是烏龜贏。誇誇其談誰都會,但真的沉下心來頂住很多壓力、放棄很多誘惑,不容易。今天我一點頭,可能就是一輛賓士,再一點頭,就是一棟豪宅。我可以點頭,我可以給自己100個理由:"沒事,咱們最近加加班,把這活兒接了。"但你只要點了這個頭,你就不再是享受工作,而是工作的奴隸。什麼坎城、奧斯卡,統統扯淡了。烏龜雖然慢,但很踏實,而且走的是直線,不為外物所動,一個一個去實現自己的目標。目標不單指金錢和企業的規模,完成人生的蛻變也是目標。要淡定、坦然和充實。”
《環球財經》/ 201205,封面文章“文化振興中國夢”,鄧博弘以創意產業民營公司價值DNA為題,通過對“創意的認識”、“產業審視”以及“氛圍判斷”參與研討。
--- 創意的認識。
《環球財經》:對於文化創意產業,從產業的角度來講您是怎么認識的?
鄧博弘:他肯定是一個產業,而且可能是一個終極產業。當社會變得穩定變得富足之後,人們才會真正尋找自己內心的需求,文化、藝術相應的東西開始之前。從中國的歷史和現代世界的普遍規律看,強大的物質文明崛起之後,一定伴隨的是強大的精神文明崛起。文化產品需要具有設計感具有藝術價值,在這之後其實就會踏入一個全民娛樂時代。
--- 產業審視。
《環球財經》:當創意遇到產業,所有的想法必須落地,必須把產品做出來才能掙到錢,您覺得中國現在的土壤和機制怎樣?
鄧博弘:中國人並不缺創意,我們靈魂里並不缺乏創意與文化的優良的種子,但是現在顯得比較貧瘠是因為我們的土壤仍需繼續改良,真正好的土壤需要用比較長的時間去培育。現在中國跟國外的區別絕對不是文化底蘊不同,而是因為經濟發展的成熟度不同,因為文化創意產業和發展的節奏是非常有關係的。需求決定市場,需求是在不斷的進化和演變的,而這種需求和演變又和經濟發展有著很大的關係。再次,從技巧上,也是一個發展的必然規律。今天的文化創意產業,不再是我們傳承的文化,他是有一些新的概念。市場化是以前沒有體現,同時沒有工業化就沒有產業。這些元素都和我們以前對文化的理解不同,所以產品和結果也會有區別。
--- 氛圍判斷。
《環球財經》: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經濟大國,這是否意味著中國的文化創意產業將獲得崛起的環境呢?
鄧博弘:我們在經濟上用了30年完成了歐洲大概400年曆程,但文化的進步速度肯定不會像經濟那樣快。因此中國富裕群體的文化消費能力已經達到已開發國家的水平,但更多地是在消費LOGO,屬於一種面子消費。全民的價值觀的問題需要幾代人來完成,尤其是文化意識的培養和延伸是需要一代一代傳承並發揚光大。
《財富堂》/ 201007
人們會從關心碗裡有沒有肉,變成去欣賞端在手裡的碗是不是青花瓷、到底是哪個窯燒出來的,這個進度是需要一個過程。保持淡定、耐心等待,這是一個鐵定的規律。

榮譽

IMAGINA Awards(法國)

2009 《金地·芙蓉世家》 “最佳三維模擬金獎”
2009 《豐盛町》“最佳三維模擬金獎”提名作品
2009 《榮超·經貿中心》“最佳專業技術金獎”提名作品
2010 《鴻隆世紀》 “最佳交流金獎”提名作品

ANIFEST(捷克)

2010 《鴻隆世紀》 “最佳廣告金獎”
2012 《美的·品牌形象片》 “最佳廣告”提名
2012 《金地湖城大境·藝術篇》 “最佳廣告”提名

Realflow Contest (德國)

2007 《海岸城西座》金獎

SIGGRAPH(美國)

2009 《鴻隆世紀》公映
2009 《諾德中心》公映
2013 《美的·品牌形象片》公映
2013 《金地湖城大境·藝術篇》公映
2013 《金地湖城大境·雨篇》公映
2013 《金地·天錦》公映
2013 《公園1903》公映

EPICA Awards(法國)

2012 《金地湖城大境·藝術篇》 銀獎
2009《鴻隆世紀》“最佳剪輯獎”提名作品
2009《鴻隆世紀》“最佳原創獎”提名作品
2009《鴻隆世紀》“最佳建築動畫獎”提名作品
2009《鴻隆世紀》“最佳行業作品獎”提名作品

CICLOPE(柏林)

2014《T4•Logo片》“最佳視覺效果獎”
2014《T4•崛起篇》“最佳視覺效果提名獎”
2014《西安國際中心》“最佳三維動畫提名獎”
2014《金地湖城大境•藝術篇》“最佳三維動畫提名獎
2014《新華城國際廣場》“最佳三維動畫提名獎”


ANIFEST(薩格勒布)

2010 《鴻隆世紀》“最佳動畫廣告金獎”提名

ITFS(德國)

2009《海岸城西座》"國際最佳廣告片"提名
2010 《鴻隆世紀》 “國際最佳廣告片”提名

SICAF(韓國)

2009 《海岸城西座》 “最佳廣告獎”提名
2011 《金地湖城大境·呼吸篇》 “最佳國際廣告”提名
2011 《金地湖城大境·雨篇》 “最佳國際廣告”提名
2012 《金地湖城大境·藝術篇》 “最佳國際廣告”提名

TIAF(伊朗)

2009 《海岸城西座》公映作品
2011 《金地湖城大境·呼吸篇》公映
2011 《金地湖城大境·雨篇》公映
2011 《岸芷汀蘭》公映作品

RSIAF(美國)

2009 《榮超·經貿中心》公映作品
2009 《豐盛町》公映作品
2009 《格力廣場·Logo片》公映作品

CYBER SOUSA Awards(中國)

2008 《海岸城西座》 “最佳視覺特效提名獎”
2008 《金地·芙蓉世家》 “最佳廣告及影視包裝金獎”
2008 《僑香諾園·Logo片》“最佳廣告及影視包裝提名獎”
2009 《鴻隆世紀》 “最佳演示動畫金獎”
2009 《IBC·崛起篇》 “最佳廣告動畫金獎”
2010 《岸芷汀蘭》 “最佳廣告動畫金獎”
2011 《美的·品牌形象片》 “廈門創新金獎”

CCGF(中國)

2008 《金地·芙蓉世家》“最佳短片大獎”
2008 《諾德中心》“優秀短片獎”
2008 《錦鎮》入圍“最佳短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