鄖縣天主教堂

鄖縣天主教堂位於漢江北岸,鄖縣城關鎮西嶺街小西關的崗地伏牛山上,距鄖縣城南3公里,是一座典型的哥德式風格建築教堂。 從大門進去是前廳,廳東西兩側各設有居室;再往裡,是一個室內天井,上二樓的轉角樓梯就設在這裡。 鄖陽天主教堂:天主教堂現位於漢江北岸,鄖縣城關鎮西嶺街小西關的崗地上。

百科名片

鄖縣鄖陽天主教堂位於漢江北岸的老城小西關,1890年天主教傳入鄖縣,距今已有100多年,鄖縣鄖陽天主教堂建築面積1095.3平方米,占地面積3426平方米,是典型的哥德式風格建築,現被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淵源

鄖縣天主教堂位於漢江北岸,鄖縣城關鎮西嶺街小西關的崗地伏牛山上,距鄖縣城南3公里,是一座典型的哥德式風格建築教堂。天主教於1890年傳入鄖縣。據有關資料記載:天主堂由義大利神甫林春甫、明德正投資修建,該工程於清宣統元年(1909年)動工,期間被迫幾經停建,民國六年(1917年)再次興建,八年(1919年)10月12日全部落成。有主堂337平方米,副堂380平方米及17間平房,總建築面積1095.3平米,總占地面積3426平米。由義大利方濟各會管理。曾設辦過“聖心國小”和醫療診所;後屢經損壞,1995年修復。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風格

鄖縣老城天主堂為典型的哥德式風格建築。主、副兩座教堂坐北朝南,騎山而建,與東西走向的山樑正好形成十字交叉之勢。據鄖縣政府網介紹:教堂門牆上布滿了尖拱和直棱式的浮雕,門牆上方的正中央聳立著一個高大的鐘樓,鐘樓頂矗著一個十分耀眼的古銅色大十字架。鐘樓兩側各有一個對稱的三角形尖塔,塔頂也各矗著一個十字架,只是比中間的十字架略小了些。教堂大門在門牆的正中,大門上方,在上、下兩個圓拱形浮雕的中間,豎排漢字楷書浮雕“天主堂”三個大字赫然入目。大門兩旁對稱位置,各有一組拉丁文字母,左邊意為:耶穌,人類的救主;右邊意為:萬福,瑪利亞(耶穌的母親)。在兩邊拉丁字母的上方,又各有兩個醒目的漢字楷書,左邊是“愈顯”;右邊是“主榮”,合起來念是“愈顯主榮”。所有這些裝飾,使得整個門牆給人以森嚴隸穆、偉麗繁密之感。

教堂內部

從大門入內是廳堂,也就是信徒們做彌撒的地方,按天主信徒的叫法,這廳堂應該叫“聖堂”,聖堂進深34.8米,面闊9.3米,內空高約10米,宮燈壁燈,交相輝映,富麗堂皇。東西兩面牆上各有五根均勻排列的圓形大柱,直通達頂,把個廳堂襯托得更加恢宏、壯觀。聖堂後半截東西各有一個耳房,耳房再往後便是祭台了。在西耳房的右邊有一小門與副堂的側門相通。副堂是一幢磚木結構中西混合風格的二層樓房,進深10.2米,面闊20米。這裡過去曾是教會做彌撒的地方。副堂的大門是中國式對開的木門。從大門進去是前廳,廳東西兩側各設有居室;再往裡,是一個室內天井,上二樓的轉角樓梯就設在這裡。樓梯的兩側又是居室。順天井再往裡走便是現在臨時聖堂了。在主堂未修復完工之前,信徒們做彌撒就暫時放在這裡。臨時聖堂面積雖小,但其布置卻體現了典型的哥德式風格,以致於走進這裡就象走進了一個博大精深的聖經世界。這裡既設有祭台、讀經台,又設有懺悔廳、跪凳等。正面牆下的一個大條几上有秩序的放滿了各種祭拜用品,然最醒目的是在條幾正中位置安放著的一尊耶酥被釘在十字架上的雕像。除正面牆外,其它三面牆上由西往東,依次貼著十四幅耶酥畫像,從第一幅耶酥獲罪受刑扛上沉重的十字架開始,到十四幅聖屍埋葬為止,系統講述了耶酥為人類所受的苦難的歷程。故而,這十四幅畫像也叫做“苦路像”。
教堂四周有翠柏為屏,環境十分幽靜。

旅遊資源

鄖陽天主教堂:天主教堂現位於漢江北岸,鄖縣城關鎮西嶺街小西關的崗地上。天主教1890年傳入鄖縣,由義大利神甫林春甫、明正德投資修建1917年―1919年建成的鄂西北天主教堂,現有房屋40餘間,占地近3000平方米, 1985年鄖縣人民政府批准其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完工蓄水前將整體遷移復建到鄖縣柳陂鎮,並恢復其原有場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