鄖縣大豐倉

鄖縣大豐倉實以郡制建立,故應稱作“鄖陽大豐倉”才對。 從此,“鄖陽大豐倉”廢毀,不再購進和儲存糧食。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鄖陽專署糧食局成立,大豐倉歸專署直屬庫。

一.簡介

以“天下糧倉”著稱的湖北省素有“湖廣熟、天下足”的美稱。而鄖縣城關鎮小西關內保存至今的清代大豐倉再次見證了湖北古代“五穀豐登”的盛況。
大豐倉位於鄖縣城關鎮北門社區漢江北岸的北坡崗地,東經110°48′6.8″,北緯32°48′800″,海拔高程184米。現存倉庫3棟30間,古建築及場地占地面積共12000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1129平方米,占地面積3350平方米,是一處儲備國家糧食的古建築群。至今主體建築仍保存完好。三棟黑瓦青磚古式建築式樣的房屋呈“丁”形排列,每棟房屋之間相距20多米,每座糧倉高約15米、面積800平方米左右。糧倉內全部是由直徑20厘米左右的木柱搭成的框架結構,緊貼著青磚牆體有一個30厘米厚的木製防潮層,實木地板離水泥地面有1米多高。主體建築為九脊歇山重檐頂式、土窯灰瓦屋面,頂部有一排可開可關的通風窗,腳基有很規整的排水溝。糧倉近看結構精緻,遠看氣勢恢弘,保存至今,實屬罕見。

二.歷史變遷

大豐倉始建於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屬鄖陽府治國家糧倉。位於鄖陽府署(今鄖縣)西,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大水入城,倉儲被淹沒,移址重建於鄖陽城小西門內高崗上。當時由於郡制建立,故取名鄖陽大豐倉。新建大豐倉占地面積50畝,倉儲用房53間,面積1500平方米,可儲存糧食200萬斤。清同治元年十月初九(1862年11月30日),太平軍扶王陳德才率軍由河南淅川經琵琶灘直逼鄖縣城,攻勢甚猛。官府得知訊息,遂將大豐倉樑柱拆下,堆碼在城牆上,以作滾木抵禦來犯之敵。此後,鄖陽大豐倉廢毀。清光緒七年(1881年)秋,鄖陽知府李督楚在原鄖陽大豐倉舊址上重建,光緒九年(1883年)竣工立碑石記之。占地面積53畝。中華民國時期,官府稅收政策改變,以征銀取代了征糧,故而大豐倉被閒置擱淺,長年失修,日見蕭索破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豐倉被確定為國有糧倉。1950年政府撥款修繕,並新建磚木結構倉庫5棟,重新恢復了晚清時代的氣勢和作用。鄖陽專署後遷往十堰地區,大豐倉交鄖縣管理。改革開放後,糧食經營走向市場,大豐倉再度閒置,現為縣食用油公司倉庫。

三.價值意義

大豐倉作為糧食儲備倉庫,是我國少見的大型古代建築,無論對於研究明、清兩代政治、經濟、文化,還是對於研究古代科技技術、建築藝術以及現代人文資源開發方面都有極其重要的價值。為此鄖縣政府劃定保護範圍:
1、北起原鄖縣食用油公司新家屬樓西南滴水為界,東至老209國道,南達小西關老街道中心線,西臨209國道(沿江大道)的區域為保護範圍。
2、北部從望江樓(老電力門市西面)至老監獄一線,東部從老監獄經老烈士陵園、天主教堂東30米一線,南部到達小西關老街中心線,西部止於漢江的範圍為大豐倉建設控制地帶。
此外,大豐倉院記憶體留的古碑彌足珍貴。其中至為珍貴的是明代嘉靖年間鄖陽巡撫吳桂芳撰文碑。鄖陽巡撫吳桂芳撰文碑的規格是240×121×28(厘米),惜已損毀。據史料記載,吳桂芳於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十月從福建巡撫調任鄖陽撫治,四十二年(1563年)四月已離鄖總理治理黃河事宜,吳百朋代之撫鄖;九月,康朗又代吳百朋撫鄖。吳桂芳在鄖任職僅半年時間,此《改建鄖陽府儒學記》是在總理河道任上所寫。因為該碑文之後的落款至今仍清晰可辨:“嘉靖龍集癸亥(嘉靖四十二年)仲秋 賜進士出身 嘉議大夫 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奉敕 先提督撫治鄖陽等處地方 今總理河道 前督學山東按察副使 豫章(江西)吳桂芳撰”。

四.大豐倉軼事

小時侯我常約夥伴們帶了彈弓去大豐倉打麻雀。大豐倉的麻雀真多,打不完,打不散,半天一人可以打二、三十隻,回家一頓油烹,食之香極了。但迄今從鄖縣漢江大橋來來去去,經過大豐倉那高高的兩層樓的白牆灰瓦,並不知其中有許多珍聞軼事。及至電視台做節目,拿來一篇清光緒九年的“新建大豐倉碑文”,要我譯釋,才發現其中奧秘。 “為政之要莫過於保民,保民之要莫先於足食。”這是“新建大豐倉碑文”的開篇語,它強調了修建“天下糧倉”的極端重要性。中國歷史上官府修建大型糧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漢代,之後歷代日臻完善。
漢代掌管糧食積儲的朝廷官員耿壽昌,獲準在全國推行常平倉制度。即由縣一級行政機構設立常平倉,常年儲備糧食。平時糧價跌落時,官府加價購進,以免糧賤傷農;糧價上漲時,官府則減價賣出糧食,以平抑糧價。偶遇兵事或荒年,即可緩解急需。延至清朝,鄖縣常平倉設於縣署東南。
隋朝掌管財政的朝廷官員長孫平,在常平倉制的基礎上,有了新發展。他令百姓秋收時,將一部分糧食儲藏於居民聚居區,設立義倉。即每年秋天,各家各戶按貧富等級出糧四斗到一石,儲藏於義倉,以備兵禍荒年。
宋朝乾德元年(963年),各地除了普建義倉之外,首次在鄉村設立社倉。所謂社倉,與義倉唯一不同的是設立在鄉村居民集聚區。這就使民間糧食倉儲的範圍更為擴大。名其利民,實者利貪。至清同治五年(1866年)前,鄖縣設有社倉84座,分散於各鄉村。
鄖縣大豐倉實以郡制建立,故應稱作“鄖陽大豐倉”才對。據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鄖陽府志》載:鄖陽“大豐倉在府治西八十步,成化十三年(1477年)建”。又據清同治丙寅年(1866年)《鄖縣誌》載:明朝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時,漢江發大水,洪水入城,大豐倉所有倉儲全部漂沒。此後,大豐倉遷建於鄖縣城小西門內高崗山上。就是現在“鄖陽大豐倉”的舊址。
清朝同治元年十月初九(1862年11月30日),太平軍扶王陳德才率軍由河南淅川經琵琶灘直逼鄖縣城,攻勢甚猛。因官府提前已經獲悉太平軍攻打鄖陽的訊息,已提前二天分兵把守鄖城各門,做好了充分準備。其中北門地勢較高,為戰略要衝,由總兵訥欽、知府艾浚美親臨率眾把守,知縣奎聯率眾守東門,並將大豐倉棟樑檁柱拆下,堆碼在城牆上,作滾木以抵禦太平軍。大豐倉儲糧嚴控配發,以解圍城之急。太平軍久攻不下,於12月7日渡河分三路退入兩竹、房縣。從此,“鄖陽大豐倉”廢毀,不再購進和儲存糧食。
清朝光緒七年(1881年)秋,鄖陽知府李督楚(因碑文上職務、名字不清,暫用)親發檄文、籌款並督辦,在舊址上新建“鄖陽大豐倉”。歷時兩年有餘,耗費鄖城厘金四千六百兩銀,建成正宇五間,糧倉二十間,譽為“節儉興事”之典範。之後,知府再率水師、驅軍船,採辦大斗谷一萬石,分儲於倉中,再耗費府庫厘金一萬二千六百多兩銀。
新建的大豐倉,牆壁為磚石結構,屋面為土窯灰瓦,房頂為九脊歇山重檐式,正宇南向,兩旁庫房四列三院。院前設門屏,四周修有圍牆,總占地面積3500平方米,遠看空曠肅穆,氣勢恢弘;倉內柱樑相扣,立木列列,倉間夾壁,倉底懸空,檐下設通風納日窗,近看做工精細,結構特殊。難怪國家文物局專家稱:“鄖陽大豐倉”比之電視劇《天下糧倉》所描述糧倉更具特殊性,有較高保存和研究價值,國內實屬罕見。
及至民國時期,因以征銀為主,大豐倉閒置而年久失修,日見破敗。
1947年鄖縣解放,一院糧倉僅有半院可用,其它均為廢倉。即便如此,大豐倉也被確定為中央糧庫鄖縣第一分庫,黃龍鎮為第二分庫。上世紀五十年代初,鄖陽專署糧食局成立,大豐倉歸專署直屬庫。此後人民政府撥專款修繕,並新建磚木結構倉庫5棟,新增倉容540萬斤。
立於鄖縣大橋頭的望江亭,面對滾滾東去的漢江波濤,背映“鄖陽大豐倉”那殘破的白牆灰瓦,沐浴著血紅的百年晚霞,我忽有所悟:倉者,備也。備戰者,軍需也;備荒者,防民飢也。這或許就是名之為“天下糧倉”的道理吧!
2013年,5月3日,國家文物局官方網站公布了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鄖縣大豐倉位列其中。 參考文獻:《鄖台志》、《鄖陽府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