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復勝

鄒復勝是古代贛南先賢,客家人。在中法戰爭中,他與愛國將領馮子材將軍並駕齊名。史書對他記載極少,然而揭開塵封的志書,依然可看到他那閃光的人生足跡。

基本信息

前言部份

鄒復勝是興國縣長岡鄉石燕村人。名自福,號雲松。出身貧寒,農家子弟,幼年喪父,母親守寡。青年時代靠肩挑販運石灰謀生度日。

主要內容

他生於清道光17年(1837年),歿於清光緒28年(1900年)。22歲時逼於生計尋求當兵食戎的道路。又因念過四年私塾,少年時受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教育,明白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目睹鴉片戰爭後,中國這塊豐腴的國土被世界列強瓜分蠶食的局面,他在鹹豐九年(1859年),跪別母親,離家投軍營。從此奉朝廷之命,輾轉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參與鎮壓太平軍的戰爭。歷任千總、守備、都司、游擊、參將、副將等職。同治12年升為總兵,朝庭嘗“驤勇巴圖魯”(滿語譯音,勇士之稱)勇號。光緒元元年為皇帝召見,朱批記名提督。光緒2年署理巴里坤總鎮官篆務。光緒7年,督辦台灣開山撫番暨查辦全台流番社事務。光緒9年督辦越南等處外事。
鄒復勝曾以軍功欽命頭頂戴、賞雙眼花瓴,誥封建威將軍,居正一品官司銜。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法國侵略者把矛頭指向越南北部和中國西南部,嚴重威脅我國安全。鄒復勝大義勇為,堅定地站到反侵略鬥爭的一邊。
光緒九年(1883年)冬,法軍司令孤拔率600多名侵略軍,攜200多門火炮向駐防越南的中國軍隊發起猛烈攻擊,挑起了歷史上著名的“中法戰爭”。
1884年“中法戰爭”中,為了抵禦外侮,維護國家主權,他捨生忘死、英勇作戰,與著名愛國抗法將領、原廣西提督馮子材將軍並肩作戰,邊關斗“法”。破法軍於鎮南關,乘勝收復諒山,取得了震驚世界的反法大捷。光緒20年(1894年),中國日甲午戰爭爆發。鄒復勝時逢帶病回家養病,聞悉國有難,即刻啟程赴京請戰。抵京之後,中日雙方已簽訂停戰協定。光緒22年10月,鄒復勝在京再次被皇上重用,委以提督天津總鎮篆務。
鄒復勝雖早年鎮壓過太平軍,他在“中法戰爭”、“中日戰爭”中,都能大義凜然,義憤填膺,以實際行動表現出他是一個對國家、對民族負責任、盡忠心的愛國將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