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岳漢

鄒岳漢

鄒岳漢,湖南益陽人,男,1937年12月生。大學文化。先後從事教育、新聞、編劇、文化、文聯等工作,曾任原益陽市文化館館長、文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一級作家,《中國年度散文詩》主編。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1959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上個世紀70年代末致力於散文詩的創作與研究,1985年底創辦中國首家散文詩期刊《散文詩》,並任主編至2000年底整15年。2000年起主編中國首套《中國年度散文詩》至今已連續7年出版7卷(至2010年1月已出版10卷),今年起又兼任常年、連續出版的《伊犁晚報·天馬散文詩專頁》主編和《詩潮·散文詩專欄》主持,20餘年來持續而卓有成效地為中國散文詩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中國散文詩論壇總顧問。《中國年度散文詩》主編。

199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文學創作一級。著有散文詩集《啟明星》、《時光之水》、《青春樹下》、詩集《遠去的帆》,合集《鄒岳漢、劉定中卷》,史論《中國大陸近20年散文詩發展概觀》等。2000年起主編中國首套《中國年度散文詩》,至今已出版10卷。另有《新中國六十年文學大系·散文詩精選》(與王宗仁合編)等編著。

人物事跡

鄒岳漢先生 鄒岳漢先生

鄒岳漢於上個世紀70年代末致力於散文詩的創作與研究,1985年底創辦《散文詩》,任主編15年,曾出訪萊比錫、香港等國際書刊博覽會並赴美國進行學術交流,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一級作家,《中國年度散文詩》主編。

2005年12月20日,《三湘都市報》記者李鵬來益陽採訪,他在《散文詩》創辦人、前主編鄒岳漢、主編馮明德的陪同下,來到益陽市文聯院內《散文詩》編輯部,爾後,又來到位於體育場的《散文詩》雜誌社舊址。巨大的反差,使李鵬怎么也無法將手中製作精良、印刷精美的《散文詩》與這些極其簡陋的場所聯繫起來。

鄒岳漢、馮明德的心中同樣極不平靜。20年的滄桑歲月,20年的拼搏創業,此時,是否在他們的腦中翻湧著巨大的波濤?一個並不是十分出名的地方,辦了一個相當出名的刊物,“文學界很少有人不知道益陽有個《散文詩》的”(謝冕語)。正是他們艱苦創業、堅忍不拔的精神創造了這個奇蹟。

鄒岳漢照片 鄒岳漢照片

1985年,正是新時期散文詩創作風起雲湧的時候,年富力強、深刻嚴肅的益陽市文化館館長鄒岳漢當選為益陽市文聯專職副主席,在有了少量編制和經費之後,辦一個刊物的想法有了變成現實的可能。他多方權衡,縝密論證,最後決定辦一個散文詩刊物,“在自己的刊物上發表自己的作品,用自己的作品支撐自己的刊物”,於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第一家《散文詩》橫空出世,她立足瀟湘,從此擔負起推動當代散文詩繁榮與發展的歷史重任。處於“填空補白”依附狀態中的散文詩,自此穩步踏上了獨立自主之路。從1985年到1992年,《散文詩》編輯部擠在益陽市體育場東側一間借用的10餘平方的小屋裡,而後又曾轉到一棟舊家屬樓的車庫裡辦公,鄒岳漢們就在這裡審閱來稿,編輯刊物,時常加班加點,就連節假日也很少休息。刊物印出來之後,編輯部所有工作人員和他們的家屬都來編輯部幫助寫信封、裝刊物,打包,然後,用一輛旅行小拖車送往郵局,發往全國各地。鄒岳漢、馮明德曾拉著一輛小拖車,手拉肩扛,帶著上千冊散文詩刊,經長沙,到邵陽、衡陽、株州、湘潭等城市的報刊零售公司送刊上門,委託寄銷。去外地開會,也必定帶上幾百冊刊物,北京、石家莊、常德、岳陽、永州、成都等地都留下了他們推銷《散文詩》刊的蹤影。

為爭取全國正式刊號,鄒岳漢多次奔波於益陽——長沙——北京之間,向益陽市、湖南省新聞出版局、國家新聞出版署的領導匯報,力陳。一腔幹事創業的熱血,終於感動了“上帝”,1992年5月,原益陽市第四次文代會期間,國家新聞出版署以《新出期[1992]580號檔案》批准《散文詩》公開發行,鄒岳漢捧著檔案,激動萬分,“八年抗戰,終於勝利。”由零開始,由小到大,《散文詩》一步一個腳印,終於走出一條自己的路,為全國文學期刊的發展、壯大提供了十分有益的經驗。

圖為鄒岳漢在授獎會上致答謝詞 圖為鄒岳漢在授獎會上致答謝詞

鄒岳漢是一個風趣嚴肅、瀟灑認真的人,在當代詩壇,是有眼光、有影響的主編之一。散文詩創辦之初,沒有專項出刊經費,極其困難,他從分析市場入手,樹立了走向市場的信心。他認為,散文詩短小精悍,語言優美,格調高雅,必將受到大、中學生和文學愛好者的大力歡迎,也適應現代生活節奏加快,人們追求“文化快餐”的需要,《散文詩》具有走向市場的廣闊潛力,因而,只要是廣大讀者喜歡的作品,只要是思想性、藝術性俱佳的作品,只要是具有探索意識的作品,《散文詩》總是不惜版面,隆重推出。在日常工作中,他始終堅持“園地公開,唯質是取,以作者為中心,為所有散文詩愛好者辦刊”的方針,逐漸贏得了廣大讀者的喜歡,贏得了廣闊的市場,也為《散文詩》贏得了寶貴的發展空間,由開始時的不定期,到1990年的季刊,1993年的雙月刊,再到1997年的月刊,發行量日漸攀升,每期發行量最高達到7萬份,年發行量達70萬份以上。在純文學刊物發行量普遍滑波的情況下,《散文詩》這種充滿生機、穩步發展的態勢,被廣大文學愛好者稱之為“文學的一塊綠洲”,“生命的一方淨土,心靈的一泓清泉。”他在1998年提出的“精品化、大眾化、禮品化”的發展方略,日益彰顯其生命活力,無論是稿件質量,設計水平,還是印刷、裝訂,《散文詩》都邁上了新的台階,連續兩年被評為湖南省社科類一級期刊,1999年獲全國第二屆社科類百佳期刊提名入圍參評,2000年獲“湖南省首屆十佳社科期刊”並被授予“湖南省優秀期刊獎”;先後出席過北京中國報刊業發展成就博覽會、香港第六屆國際書展,1996年隨中國期刊代表團參加萊比錫國際書刊博覽會;作者隊伍、發行網點遍布全國各地和港澳台地區及東南亞、歐美各國,每年接受海內外來稿3萬餘件;2000年,自籌資金建起270平方米的辦公新址。

鄒岳漢照片 鄒岳漢照片

“用小拖車拉著雜誌尋找售刊渠道”、“大夏天赤膊上陣作雜誌”、“為刊號屢上京城”成為鄒岳漢一生中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他創辦中國首家散文詩期刊的事跡載入《中國當代文學史綱》、《中國散文詩研究》、《文學欣賞與文學創作》等理論著作。值得品味的是,隨著《散文詩》發行量和影響的不斷擴大,鄒岳漢在《散文詩》上發表作品的機會越來越少,他把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了刊物的編輯、發行,舉行全國散文詩大賽上,並先後編選《中國散文詩大系·湖南卷》、《愛的沼澤地——<散文詩>刊精品選(1986—1992)》、《散文詩精選——<散文詩>刊精品選(1993—1998)》和《散文詩金庫叢書》,但他從沒有停止過思考,更沒有放下自己手中的筆,緊張的編務之餘,他把別人散步、喝茶、聊天的時間用在了讀書、創作上,出版了散文詩集《啟明星》、《時光之水》、《青春樹下》,詩集《遠去的帆》,合集《文藝湘軍百家·鄒岳漢、劉定中卷》,可謂碩果纍纍。

散文詩 散文詩

2001年,鄒岳漢離開了主編崗位。退休之後,他不辭勞苦,受灕江出版社委託,主編中國第一套《中國年度散文詩》,他以科學、求實、嚴謹的工作態度,廣泛閱讀,反覆篩選,對全國散文詩年度情況進行評點,至今已連續7年出版7卷,其中,2002卷再版後再次脫銷,這套書不僅是中國當代十分有影響力的散文詩年度選集,也是全國各類文學作品年度選出版物圖書市場上一個知名品牌;他多次擔任《散文詩》舉辦的大賽評審,繼續為中國散文詩事業無私奉獻;他埋首書齋,用自己20多年來的非凡經歷和一個著名作家、編輯家的獨特視角,寫下洋洋數萬言的《中國大陸近20年散文詩發展概觀》,在《散文詩世界》2006年第1期發表,得到了著名作家、評論家郭風、耿林莽、李耕、王爾碑、海夢、蔣登科、秦兆基及整個散文詩界的肯定和好評,認為這是“鄒岳漢對中國散文詩理論建設作出的一個重要貢獻”。“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李白在益陽留下的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首詞《菩薩蠻》,鑄就了益陽的文化底蘊。《散文詩》從一本縣級文聯的內部交流刊物到現在享譽海內外的知名文學品牌,以其日益擴大的影響力逐漸成為益陽的文化名片。在多年努力特別是1992年獲準公開發行以後取得多種獎項的基礎上,2001年,列入國家新聞出版署予以重點扶持的“期刊方陣”;2003年被授予“第二屆國家期刊獎百種重點期刊”,2004年改辦半月刊;2005年,《散文詩》獲得“第三屆國家期刊提名獎”。自2001年開始舉辦的全國散文詩筆會,至今已舉行六屆,影響日益深遠,成為中國詩壇上與“青春詩會”相媲美的又一知名品牌……這一切,同樣閃耀著鄒岳漢的智慧、赤誠和汗水。益陽市委、市政府斥資對鄒岳漢、馮明德進行獎勵,益陽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賀修銘在談到《散文詩》時指出:“新時代益陽的發展需要學習《散文詩》艱苦創業、堅忍不拔、敢於拼搏的精神,散文詩已成為市委、市政府饋贈賓客的必備禮品,《散文詩》就是我們益陽的文化名片。”這不正是對鄒岳漢、馮明德的極大肯定嗎?

2001年10月11日下午,筆者和參加全國首屆散文詩筆會的浙江青年詩人張敏華一起在位於益陽市長坡路8號的《散文詩》編輯部里與鄒岳漢先生談天,談散文詩,他握著我的手,欣喜地說:“散文詩發展壯大了,刊物已經發行到7萬份,我卻老了。”說到這裡,他的話語中竟有著淡淡的惆悵,但是,誰又能忘記他呢?鄒岳漢對中國散文詩事業的發展、作者隊伍的不斷壯大和文本質量的整體提升所作出的歷史性貢獻,任何一個有良知的人都不會忘記。 鄒岳漢的名字,將為中國散文詩界和喜歡散文詩的人們永遠銘記。

我們的文學事業,散文詩的事業,需要一代人又一代人接連不斷、鍥而不捨地努力下去。正是有了為散文詩事業“紅顏暗老白髮新”的鄒岳漢們,“瘦成一把骨頭”的馮明德們(王澤群語),散文詩才會像小說、散文、戲劇、詩歌一樣,傲然自立於經濟社會文藝百花園中……

主要作品

著有散文詩集《啟明星》、《時光之水》、《青春樹下》、詩集《遠去的帆》。

雨 夜

誰的腳步?踏在了夜冰涼如水的背脊上。

踏在了一顆輾轉反側、剛剛得以入眠的心上。

嚓嚓嚓……是一場南來的驟雨,有聲有勢地橫掃了過來,那么迅疾,那么熱切,那么堅定。

所謂伊人?

那么出乎意料,或是正如所料。

嚓嚓嚓地,近了,近了……

那輕快的,熟悉的,蹬蹬有力的腳步聲!

剛踏到初熟的夢的門口,又影子般踅過去了,踏上另一條伸向遠方的、充滿風雨泥濘的路。

沒有半點遲疑,沒有片刻的停留。

嚓嚓嚓……漸息,漸遠,在夢與醒的邊沿,最後消逝。

一朵夢的曇花,在夜雨來去匆匆的腳步聲中,嫣然開放,又愀然謝落。

1991年秋記於益陽

晚 宴

急迫的黃昏,將靜寂的書院一長迭古舊的長廊與梯間,布置成一座深邃莫測的迷宮。

穿過去,燈火輝煌,滿室煙霧。

呼喚出一陣不拘禮數的迎迓。

我是遲暮中歸來的不速之客。

桌上無山珍。擺開古老的話題,捧上年輕的笑聲。無忌憚的熱忱,在友誼的圓桌上鼎鼎沸沸,烹調出一盤盤絕妙的美味。

冬夜的寒冷,已溶化於額角上冒著熱氣的汗珠,使之顯得琥珀般晶亮;窗上初凝的冰花,於一小塊被切割的天空,掛一枚淡薄如痕的新月。

鹹、辣、多、熱、搶,構成一部快節奏的五線譜;七手八腳,抒寫一支鍋盆碗盞奏鳴曲。餘音繞樑,定然三日不絕。

心年輕了,牙還老著。

於是,困守在狼吞虎咽的包圍圈裡,慢咽細嚼,暗自品味著面前一小碟火爆的、半生半熟的菜餚。

暗自品味著青絲白髮間半生半熟的人生。

古 渡 口

多少年了。

還是那個渡口。

還是那條渡船。

停停靠靠。春江秋月,不知多少來回。

兩岸青山未老。過往船帆未老。過渡的人,也不見得比過去的老。

可是,我認識的這隻渡船破舊了,老了。

我認識的這位渡船佬倌,鬢掛霜,眉沾雪,老了。

踏上悠悠晃晃的船頭,躬身進艙,隔著通向舵艙的窄窄的小門,狡黠地探問:還認得啵?

睜大畫滿魚尾、卻依然小河般清澈的老花眼,打量我好一陣子,才“呵”了一聲——

“認出來了。你不是……哈,老了!”

是老了。

古老的河上。古老的渡口。

古老的渡船,咿咿呀呀,把一代代人

渡老了。

理 發

一剪剪,將伊的青絲斷成零零碎碎的記憶。誰­去收拾?

一剪剪,紛落的,是不勝繁雜的過去。

頭顱如山,青山不能常在;

愁思若海,難得刀剪修平。

日子瘋長。影子日瘦。

時光日短。

剪子日鈍。理還亂。竟紛揚起如灰,如粉,如屑的小雪,悄悄落在雙鬢。

落在你的雙鬢。落在我的雙鬢。

方知,歲月在嘁嘁喳喳的剪鉸中支離破碎,在幾番梳洗中,

逕自走遠。

窗外。行行禿柳,倒掛起一叢叢素潔透明的珊瑚;

莽莽蒼山,一夜間竟白了少年頭。

冬 夜

此刻的村莊,一群白狗。

披厚厚的落雪,蜷伏廣袤無垠的雪原上,迷失歸途。

偶爾傳來幾聲汪汪的吠叫也是雪白的么?

曠寞。

證實冰清玉潔的世界真實地存在。

一株老槐,幾經風霜雨雪的鞭打,劫掠。

雪原上惟一站得住腳跟的硬漢子,舉臂仰面朝天,徒勞地呼號著要索還喪失了的青春。

壞心眼的冬雲,濁流暗涌,以決不干休的姿態,將醉倒的老太陽浸泡成一副冰涼的小石磨,懸掛在茅檐般低矮黯淡的天空,碾撒疏一陣密一陣關於季節的閒言碎語。

不甘寂寞的蛙鼓手,自詡音樂家的秋蟲們,此刻都躲進只能容納下它們自己的小天地里。

有一個視窗,亮盞桔紅的燈。

老人們圍坐紅旺旺的火塘,一邊嘮叨天是黑的,地是白的,一邊攬定膝上的楠盤,

揀選著明年春播的種子。

海上落日

水天相接,烈焰騰燒。

漫步海灘。我看到天邊懸吊著一顆熟透了,搖搖欲墜的太陽,

安詳地,

躺進另一顆在海面上漂浮掙扎,即將沉沒的太陽的懷抱里。

(久別重逢,還是最後訣別?)

擁抱著。擁抱成同一顆緩緩地殞落的太陽,緩步踏入清淨無為萬有同一的境界。

百鷗。

翔。集。

抖開。一匹光芒閃爍的金波。輕輕地,輕輕地覆蓋了它們。

(誰舉起照耀它們歸途的燭光?)

蒼涼遼闊的海面,傳送來陣陣低沉隱約的輓歌。

始於朝霞滿天,萬目同瞻的偉大輝煌啊,此刻,漸漸歸於溫和,肅穆。

平淡。

浪擊船舷。

絮絮地,溫柔地傾訴。

夜潮,一浪咬一浪咻咻喋喋地席捲而來,掃蕩沙灘上所有紛耘雜沓的足印。

(2010.4.6)

主要論文

鄒岳漢先生 鄒岳漢先生

從寂寞到繁榮:中國散文詩60年的輝煌歷程

——《新中國60年文學大系·散文詩精選》引言

鄒岳漢

散文詩大體與新詩同時在中國產生,至今92年歷史。而從新中國成立至今的60年,可說是散文詩由初步發展,中間經歷一段短暫的沉寂,再到大發展、大繁榮,取得空前豐碩成果的60年。

(一)中國散文詩經歷的兩個歷史時期

回顧過去的六十年,中國散文詩經歷了時間大致相等的兩個時期。

第一時期:從1949至1978年黨的11屆三中全會召開,共29年。

這一時期又可分為兩個階段。建國之初至“文革”前的1963年算是第一階段。在這個階段的10餘年時間裡,散文詩創作得到初步發展。

建國之初,中國大地經歷了一場“暴風驟雨”式的解放戰爭和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之後,社會生活重心轉向和平建設,當時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和單純樸素積極向上的政治氛圍,喚起了作家嘗試散文詩寫作的衝動,先後出現了一批以反映人民新生活為主題的散文詩作品。其中成就最大,影響最為廣泛的當數柯藍1958年8月出版的《早霞短笛》和郭風1959年2月出版的《葉笛集》。《早霞短笛》收入作者從上世紀50年代初開始寫作的散文詩200餘章;《葉笛集》則是作者從上世紀40年代初開始寫作散文詩以來的延續和發展。這“兩笛”的同時出現形成建國以來中國散文詩創作的第一波高峰,在當時的文藝界以至廣大青少年中產生了廣泛影響。

第一時期的第二階段:從“文革“之前的1963年(或更早一些)至改革開放前夕的1978年,是中國散文詩的沉寂期。在“反右”和“文革”兩度劫難中,流沙河、徐成淼等人的散文詩作品都曾遭受不公正對待。這期間的散文詩作品漸少,歸於沉寂。

第二時期:1978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至今的31年。

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國家政治、社會生活的“撥亂反正”帶來了文藝的春天。經歷短暫的“復甦”階段之後,中國散文詩迅速走向發展、繁榮,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散文詩民眾性學術團體相繼蓬勃興起。 1984年10月,以柯藍、郭風為會長的“中國散文詩學會”在北京成立。該學會會員曾多達二千人,幾乎囊括了當時全國知名的散文詩人,先後開展了編輯出版散文詩叢書、舉辦函授、創辦散文詩報刊、召開學術年會等工作,在它前後將近10年的興盛期里對各地散文詩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此外,還有1989年4月成立,以柯原為會長,嚴炎為副會長兼秘書長的“中外散文詩研究會”;2006年5月成立,以海夢、張詩劍、夏馬為主席,宓月為副主席兼秘書長的“中外散文詩學會”。貴州、廣東、河南等省及香港特區還分別建立了獨立開展活動的散文詩學會。2009年5月,周慶榮、靈焚、亞楠等在北京發起建立倡導“大詩歌”“大文學”觀念,包容寬泛,組織鬆散,“尊重個體生命意義”,同時以平面、網路媒體為交流平台的“我們——北土城散文詩群”。

其二,散文詩叢書大量出版。1981年至1987年間,郭風、柯藍主編的《黎明散文詩叢》共出版5輯46冊。與此同時,郭風、劉北汜主編包括8部40年代寫作的散文詩集的《曙前散文詩叢書》出版。此後約十年間,這種較為經濟、便捷的“散文詩叢書”出版方式迅速在全國各地推廣開來,出版總規模達百部以上的有嚴炎主編的《散文詩作家叢書》、《騰飛線詩叢》及由敏歧、田景豐主編的《中國99散文詩叢》。據不完全統計,新時期以來出版的個人散文詩作品集達700部以上。

第三,專門的散文詩報刊破土而出。1985年底,鄒岳漢在湖南原益陽市文聯、文化館任職期間創辦中國首家散文詩期刊《散文詩》,散文詩作品開始有了獨立、穩定的發表園地。1987年,該刊首次舉辦面向全國,參賽者達2400餘人的散文詩大賽;次年,期發行量由創辦時的3千冊飈升至6萬冊(90年代中期最高曾達7萬冊),躍居全國詩刊前列;1992年公開發行後的4年間相繼出席北京、香港、萊比錫等國際性大型書刊展會,迅速走向全國和國際書刊市場。該刊至今已持續出版24年。

1986年底,柯藍在廣州創辦《散文詩報》,在其存在的兩年零9個月內共出版35期,刊出一千多人(次)的作品,在當時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

目前全國公開發行的還有1992年創辦的《散文詩世界》。該刊在社長、總編輯海夢(主編宓月)的主持下於2006年4月公開發行,現為16開本,月刊。該刊版面容量較大並與中外散文詩學會、網路媒體聯繫密切,近年期發行量近5萬冊。

此外,還有香港散文詩學會2001年創辦,堅持至今的《香港散文詩》季刊。全國各地還相繼辦起了10餘種當地準印的散文詩報刊。各地以發表新詩為主的詩刊也紛紛設立定期或不定期的散文詩專頁。亞楠任總編的《伊犁晚報》每月出版一期《天馬散文詩專頁》,至今三年。進入21世紀以來,湧現一大批專門的散文詩網站。

第四,散文詩理論研究由過去零星的論述走向系統的研究。1987年7月,王光明著、中國首部系統的散文詩理論專著《散文詩的世界》出版,隨後有徐成淼、張彥加、王幅明、徐治平、王志清、李標晶、蔣登科、黃永健、柯藍、耿林莽等人的散文詩理論專著相繼出版,還有一批文學史(如魯原、劉敏言主編的《中國當代文學史綱》)、文學理論、詩學專著列入了專門的散文詩章節。

第五,散文詩作品選集大量出版。自1982年珞曠編、中國首部散文詩選集《現代散文詩選》出版以來,迄今已出版各類散文詩選集120餘種,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孫玉石、王光明編選的《六十年散文詩》、李耕、秦夢鶯編選的《十年散文詩》、馮藝主編(田景豐、王翔副主編)的《中國散文詩大系》等。2007年11月,王幅明主編兩卷本總字數達155萬字《中國散文詩90年》由河南文藝出版社出版,較完整地體現出中國散文詩90年特別是建國以來創作及理論研究的成果。進入21世紀以來,灕江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先後推出兩種納入文學作品年度選集系列的散文詩年度選本(分別由鄒岳漢、王劍冰主編),與小說、詩歌、散文等文學體式的年度選集同時走向全國書刊市場,其中灕江版今年底將出齊10卷。這是中國散文詩已發展到具有相對獨立性的又一個重要標誌。

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11月,由中國現代文學館、文藝報、中外散文詩學會、河南文藝出版社聯辦的“紀念中國散文詩90年頒獎會”共頒發中國散文詩終生成就獎、重大貢獻獎、當代優秀散文詩作家、優秀散文詩作品集、優秀散文詩理論集等共47個獎項,同時對建國6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以來散文詩的發展作出回顧、總結,對散文詩未來的走向進行探討。

(二)散文詩人群體的壯大與散文詩體式的持續變革

建國之初,活躍在散文詩壇的僅郭風、柯藍等少數幾位,可謂寥若晨星;而60年後的今天,每年在各種報刊上發表散文詩作品的作者數以千計,入選兩種“年度散文詩”選集的作者達二百位以上,稱得上呈滿天星斗之勢了。

值得注意的是,散文詩創作群體的壯大和作品發表數量的遽增是與散文詩體式本身的持續變革同步進行的。即60年來中國散文詩的繁榮不僅體現在量的增長,更體現在質的提升。

除前述郭風、柯藍之外,老一輩散文詩人,對中國當代散文詩的發展卓有貢獻的還有耿林莽、李耕、許淇、彭燕郊、昌耀等。

耿林莽明確地認定“散文詩的本質是詩,是詩的延伸和發展,是她的一個支脈”,並以他靈動飄逸而有深度的散文詩作品實踐著他的主張。他是一位自覺地把散文詩寫成具有“詩”的純粹性的當代散文詩大家。李耕作品短小而質地深沉,體現出生命力的頑強、執著,對人生意義的反思、追問。許淇則以其多面手的才華對散文詩體式的多樣性、現代性及與傳統古典詩詞的連結等方面作了可貴而有成果的探索。彭燕郊、昌耀都以新詩聞名,而他們晚年不動聲色地寫下的一系列超脫現實表象,意象強烈的散文詩作品近年越來越受到詩界的重視和高度評價。

此外,王爾碑、李松璋作品的平和沖淡,敏歧、王宗仁作品的短小瑩透,劉虔、謝明洲作品的鋪陳奔放,劉湛秋、曉樺、王中才、京隆作品的爽朗明快,梅卓、葉夢作品的想像奇兀,川梅作品的悲劇性敘事等等,我們都能從中感受到他們對中國散文詩優良傳統的繼承以及在新形勢下藝術個性的張揚,拓展。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曾經掀起過一股“探索散文詩”熱潮。這期間,《散文詩》曾刊發一批被稱之為“朦朧散文詩”的作品。森森、莫笑編《探索散文詩選》、《新潮散文詩精選》分別於1989、1990年出版。1990年4月,周慶榮假名“瑪麗·格麗娜”出版將“夢囈斷句”“串連起來,然後再扯斷”的散文詩集《愛是一棵月亮樹》(灕江版,其中作品梅紹靜曾予評介)。同年10月,靈焚出版擺脫“傳統陰影”“審視然後突圍”“達到人類普遍意義的暗示力量”的散文詩集《情人》(海峽文藝版,王光明曾多次評介);同時出版的徐成淼理論集《散文詩的精靈》歸納出“告別清淺”“追求現代感”“由意境到意象”散文詩探索創新的三個階段(貴州人民版)。這種創新、探索至今沒有停止過。前述“紀念中國散文詩90年”各獎項的獲得者及入選本書的作者們大多在中國散文詩探索前進的道路上留下了自己深深淺淺的足跡。

經過60年幾代人的努力,散文詩體式變革的成果主要體現在:寫作題材由即景式的“小感觸”擴展至對社會生活以至精神領域全方位的反映;作品結構由比較單一轉為多層、繁複;主題由單純強調宣傳教化提升至服從詩人內心的召喚、人文的關懷和詩美學自身的要求;語言由常規的明白曉暢過渡到摻入暗示、喻意、多義、重構等個性化處理;審美情趣由傳統的側重“意境美”“哲理美”轉向現代的側重紛呈迭出的意象之美;對散文詩本質的認知由部份人倡導的“散文詩是既不屬於詩也不屬於散文的獨立文體”的模糊觀念,逐步地自覺地回歸到“散文詩乃詩之一體”。

上述這些變革中,對散文詩“詩性”的確認和現代審美意識的確立最為緊要。這也是中國散文詩獲得持續、健康發展,達到真正意義上的繁榮的內在動力。

散文詩的本質是詩,是用散文形式寫成的詩。不論是西方的波特萊爾,東方的泰戈爾,他們的散文詩作品都被公認為詩,他們都被公認為大詩人。

本書的編選過程亦可為證。檢視60年來浩如煙海的散文詩作品,真正經得起時間汰洗,能夠流傳下來的散文詩作品,都是詩意充盈、堪稱“詩”的散文詩。而那些看似文辭華美但缺少詩的質地貌合神離的“散文詩作品”,終究會被歷史淘汰出局。

散文詩是中國當代詩不可或缺的一翼。

散文詩和新詩一起發展,共同構築了中國當代詩的繁榮。

散文詩高度的開放性、包容性、多元、趨變,使它能較長久地處於富有活力的青春狀態,相信它在素有“詩國”之稱的中華大地擁有美好廣闊的發展前景。

2009.6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