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豫陝軍區

中原突圍北路主力部隊進入商洛,勝利實現戰略轉移

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進入兩種前途、兩種命運的決戰時期。蔣介石妄圖獨占勝利果實,依仗美帝國主義的支持,叫囂要在3個月內消滅人民解放軍。其中中原解放區由於地處全國腹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由李先念鄭位三等領導的新四軍第五師,王震王首道等率領的八路軍三五九旅南下支隊,以及王樹聲、戴季英等領導的河南(嵩岳)軍區部隊組成的中原軍區,猶如插在蔣介石心臟上的一把尖刀,成了他發動全面內戰的重大障礙。因此蔣介石首先向中原部隊發起進攻。
從1946年1月起,蔣介石先後調集30多萬兵力,構築6000余座碉堡,妄圖圍殲我中原6萬部隊。6月中旬,蔣介石認為時機已經成熟,命令國民黨軍再次縮小包圍圈。妄圖於7月1日發起總攻擊,在“四十八小時內,一舉包圍殲滅”我中原部隊主力。中原局和中原軍區獲此情報後,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研究了主力向西突圍的計畫,並於21日報請中央指示。6月23日,毛澤東主席代表黨中央及時批覆中原局:“所見甚是,同意立即突圍,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顧慮,生存第一,勝利第一。”

6月26日拂曉,國民黨軍分四路悍然對我中原軍區部隊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當晚,我中原軍區主力按照計畫,以秘密、神速、巧妙的行動,出敵不意,分路進行突圍。其中,由中原軍區司令員李先念、中原局代書記兼中原軍區政委鄭位三和中原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王震親自率領中原局、中原軍區機關和第二縱隊第十三旅、三五九旅、幹部旅、第十五旅之四十五團為北路,向西北突圍。一路之上,勢如破竹,連續衝破國民黨重兵部署的平漢線、桐柏山、唐白河、丹江4道防線後,兵分左右兩翼,左路部隊由李先念率領,右路部隊由王震率領,分別突破了劉峙部隊的最後一道封鎖線——南化塘、鮑魚嶺防線,先後進入陝南商洛地區。8月2日,李先念率中原局、中原軍區機關在今丹鳳縣留仙坪與鞏德芳領導的陝南遊擊隊指揮部勝利會師,王震率領的三五九旅則占領了鎮安縣城。至此,中原突圍北路部隊歷時38天,行程2000里,突破敵5道大的防線,擊破敵10余次有計畫的圍追堵截,克服重重困難,勝利實現了戰略轉移,進入就地開展游擊戰爭,創建豫鄂陝革命根據地的新時期。

中共中央指示“在陝南10余縣建立根據地”,中原部隊迅速就地展開

在我中原部隊進行突圍戰役的過程中,黨中央於7月15日電示中原局:“胡宗南有強兵節節堵擊,北上很難通過。且牽制大批敵軍,在敵後創立根據地,是我中原軍的光榮任務。”鼓勵中原部隊堅持在敵後建立根據地。同時通報了陝南遊擊隊的情況,指出我陝西工委在商縣、洛南、山陽、柞水、盧氏之間,“搞起數部非法武裝,現統一歸鞏德芳(黨員)指揮,已由邊區派去50余名幹部,幫助發展,積極活動準備建立根據地”。並具體指示突圍部隊領導人“考慮是否可能在陝南建立臨時根據地”。7月22日,中央再次通報了陝南遊擊隊3個大隊的活動地域,指出:“在聯繫陝北與中原區,在配合華北鬥爭上,以及對於你們在鄂豫陝川甘邊創造根據地,陝南地位是很重要的”。並指示中原部隊以一部分隊伍編入游擊武裝中作為骨幹,“使陝南地方鬥爭較快地發展起來,創造較大地區的游擊根據地”。

根據中央新的戰略部署,中原局分別於淅川縣王窯和商南縣白魯礎兩次開會討論“依靠鞏部在陝南十餘縣建立根據地的問題”。會議遵照中央指示,決定將部隊以團營為單位化整為零,分散發動民眾,打擊民團小部隊,建立根據地,會後即開始實施。7月29日,李先念率部在寺坪花園嶺油房村(今丹鳳縣),會見了前來接應的中共商洛工委書記、陝南遊擊隊政委王力,隨即“商討此地工作及行動問題”。8月2日,與陝南遊擊隊領袖鞏德芳勝利會師。當日即與鞏德芳、劉庚等“商討豫鄂陝邊區整個的游擊戰爭”,向中央提出組建豫鄂陝邊區及區黨委並劃分3個軍分區的建議。8月3日,中原局部署了創建豫鄂陝邊區民主根據地、開展大規模游擊戰爭的問題。並初步劃分了3個軍分區。同日,中原局在留仙坪附近小王溝張孝倉家的場地上,召開了中原北路突圍部隊與陝南遊擊隊連以上幹部會議,會上李先念講明形勢,動員部隊合編,共同創造根據地。他指
出:目前的困難是暫時的,只要堅持奮鬥,前途是光明的。8月6日,中央電復:“同意豫鄂陝邊成立軍區及區黨委。並劃分為三個軍分區的建議”,“區黨委可待汪鋒到達後正式成立。在此以前,一切均仍由你們負責”。

中原部隊有大批經過長期鍛鍊的地方黨政領導幹部,他們有豐富的建黨建政經驗,加之商洛工委已著手此項工作,一經布置,各地縣級政權紛紛建立。8月3日,第3地委和軍分區在山陽縣中村吳家墳園召開有3000人參加的軍民大會,宣布成立山陽、鄖山、商山縣委和縣人民政府。會後,山陽縣的銀花、中村即開始建立基層政權,民眾情緒很高,在4天內建立了百餘人的地方武裝,舊政權的人員也回來了一部分。8月6日,第2分區副司令員夏世厚親自率領藍洛支隊,在挺進藍洛途中於閻山地區擊潰保全團1個營,殲敵1個連,這是創建根據地中第一個勝利的戰鬥,對於擴大我軍影響起了積極作用。8月18日,第3分區領導人方正平、張樹才向中央報告了銀花、中村建立政權的情況。中央於21日即發出指示,要求速將銀花、中村建立政權、組織地方武裝經驗通知各部照辦,“愈快愈好”。並要求將此經驗通報鄂西北地區。第1地委和軍分區先後在山陽縣板岩鎮宣布成立了中共南寬坪工委;在商縣楊家斜鎮宣布成立了中共商山藍工委,在鎮安縣七里峽鎮宣布成立了中共鎮鄖旬工委和政權機構。第2分區是根據地的腹地,以商縣北寬坪為中心成立商洛縣,並相繼成立了中共商縣、商南縣、盧洛縣委和縣政府。第4分區成立了中共盧靈洛縣委和縣政府。至8月27日,已成立11個縣(工)委。

王震率部於8月2日襲占了鎮安縣城後,即遵照黨中央和中原局的指示,計畫將部隊分3路分散於鎮安、柞水、寧陝地區開展游擊戰爭,創造根據地。王震還準備帶1個團折回與李先念會合。但敵人唯恐我軍立足該地,威脅西安和漢中,遂調集20個團的兵力不斷追剿,使三五九旅陷於非常困難的境地。王震據情率部繼續西進,以吸引胡宗南主力追擊,減輕李先念所率中原局和軍區機關的壓力。由於三五九旅自1944年底從延安南下時起,在近兩年中,連續轉戰南北,部隊十分疲勞,後經李先念建議、黨中央批准,尋路返回陝甘寧邊區。8月15日三五九旅在華陽打退
兩路追敵後,勇往直前,穿越川陝公路,於鳳縣東岔河渡口過渭河,越隴海鐵路、西蘭公路。在陝甘寧邊區部隊的接應下,於8月30日進入陝甘寧邊區,9月17日勝利地回到延安,受到中央和延安人民的熱烈歡迎。

豫鄂陝革命根據地的建成、發展與堅持鬥爭的艱苦歷程

在創建豫鄂陝革命根據地的各項工作全面鋪開的同時,中共陝西省工委書記汪鋒奉中央命令,於8月10日從陝工委所在地旬邑縣馬欄出發,到陝南主持豫鄂陝邊區工作。他歷盡艱險,在藍洛支隊接應下,於9月12日到達中原局,9月22日,中原軍區奉中央軍委電令,任命文建武為豫鄂陝軍區司令員,汪鋒為政治委員,陳先瑞

鄂豫陝軍區陳先瑞
副司令員兼參謀處長,方正平為副政治委員,張樹才為政治部主任,夏農苔為政治部副主任,魏國運為參謀長。9月24日,豫鄂陝邊區黨委在封地溝(今丹鳳縣大峪鄉)召開擴大會議,宣布區黨委和軍區正式成立。根據李先念8月26日提議,中央批准汪鋒任書記,文建武、陳先瑞、方正平、張樹才、夏農苔、魏國運為委員。李先念在會上還宣布了豫鄂陝邊區各分區的區域與幹部配備,並作了重要講話。

至9月底,全邊區已建立了第1、2、3、4等4個地委和軍分區,建立了鄖山、山陽、商山、商洛、鎮鄖旬、山商、盧靈洛、盧嵩、長柞、南寬坪、盧靈、商山藍、鄖商、商縣、盧洛、商南、鄖均等17個縣委(工委)和縣政府(或辦事處),數10個區鄉黨委和政府。地方武裝已擴大到2000餘人,縣區都建有武裝組織,有的鄉還建有游擊隊。

豫鄂陝邊區黨委和軍區正式成立,標誌著豫鄂陝邊區革命根據地的正式創立。之後,中原局和中原軍區負責同志鄭位三、李先念、任質斌、陳少敏、戴季英,先後奉命回延安。10月上旬,豫鄂邊區黨委在蔡川上莊坪(今丹鳳縣)召開會議,區黨委書記汪鋒在會上傳達了李先念和中原局其他領導人離開根據地時的指示。黨委認真討論了貫徹執行的措施,確定和調整了各地委的領導班子,以加強黨的領導:第1地委由吳世安、肖元禮胡達明、曾廣泰、曾五人組成,肖元禮為書記,胡達明為副書記;第2地委由劉庚、鞏德芳、夏世厚、秋宏鄒順華、魏金昌、薛興軍7人組成,劉庚為書記;第3地委由王力、齊勇、周光策、丁先國、余益庵、許道琦、吳皓7人組成,王力為書記。第4地委和軍分區由黃林任地委書記兼政委,閔學勝為司令員。9月中旬,突圍到鄂西北地區的二縱十五旅四十三、四十四團(後改編為3、6、9大隊),根據中央、中原局指示,奉命調陝南歸二縱建制。除留下9大隊交鄂西北軍區指揮外,第3、6大隊由王海山、陳先瑞率領,從白河、旬陽之間的冷水灘渡口過漢江,經鄖西雙龍鋪,通過一、二、三天門到達鎮安縣米糧川,9月下旬,從柞水、寧陝以西建立了第5地委和軍分區,湯成功任地委書記兼政委,王海山任司令員。從而進一步增強了豫鄂陝軍區的武裝力量。

在第一野戰縱隊準備北渡休整之前,豫鄂陝邊區黨委於2月5日成立了中共陝南工委及陝南指揮部,以劉庚(後奉命北渡)、鞏德芳、王力、薛興軍、賴春風(後奉命北渡)為工委委員,劉庚任工委書記兼指揮部政委,鞏德芳任指揮部司令員,王力任工委副書記兼指揮部副政委,薛興軍任指揮部副司令員,賴春風任指揮部參謀長。在邊區黨委和軍區領導機關隨主力部隊北渡黃河休整期間,統一領導和指揮豫鄂陝邊區內的鬥爭。2月中旬,鞏德芳、王力等在今丹鳳縣花園嶺鄉天橋山開會,研究主力北渡後根據地內堅持鬥爭問題。會後,鞏、王分別于丹江北和丹江南指揮游擊和幹部編組、轉移,保存實力,堅持鬥爭。

我野戰縱隊北渡後,敵人更加瘋狂,大步推進,移民並村,組織保甲,恢復舊政,燒殺搶掠,威逼人民屈服。根據地的軍民在陝南工委的領導下,堅持與敵進行了頑強的鬥爭。在極其艱苦的鬥爭中,陝南指揮部司令員鞏德芳因積勞成疾,3月23日與世長辭。爾後,由於根據地內更加困難,陝南工委副書記、指揮部副政委王力轉入隱蔽鬥爭。這一時期,在根據地南部堅持鬥爭的有第1分區商山藍工委書記謝華領導的15支隊一部,第2分區的蔡興運部,第3分區的譚道鵬部、張奎部、葉茂榮部等,在王力等的領導下,與第4分區堅持鬥爭的羅孟剛等部相互策應,組成小分隊,在西荊公路以及柞水、商縣的秦嶺山中偷襲、截擊敵人。在根據地的邊緣地區鄖縣有200餘人的部隊,由鄖均縣縣長黃波率領,在娘娘山、四方山、園嶺山、牛頭山、白馬山等地開展游擊活動,先後搗毀敵11個鄉公所。6月22日,田申榮受汪鋒委派返回商洛,向王力傳達了邊區黨委的指示。王力即領導蔡興運部,打下留仙坪敵鄉公所,鏇即由北轉南,集中張奎、譚道鵬部,與敵堅持半公開的游擊戰爭。直至9月29日,與劉金軒率領的四縱十二旅、陳先瑞率領的三十八軍十七師和劉庚、孫光率領的陝南獨立團等反攻南下部隊於龍駒寨勝利會師。10月1日,王力與劉庚、孫光等在巒莊鎮召開新的豫陝鄂邊區第2分區黨委擴大會議,王力接任第2分區工委書記,從此投入了解放商洛的新的鬥爭。

豫鄂陝革命根據地的戰略作用與歷史貢獻

從中原突圍爆發的1946年6月到豫鄂陝軍區主力部隊撤離根據地北渡休整的1947年2月,正是人民解放戰爭處於戰略防禦階段的困難時期。也是蔣介石向全國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解放區軍民以自衛戰爭粉碎其全面進攻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決定中原突圍部隊在敵後創建新的革命根據地作戰於外線,配合內線部隊奪取勝利,儘快改變敵我之間的攻防形勢。中原局、中原軍區根據黨中央的戰略部署,率領和指揮北路突圍部隊,創建了豫鄂陝革命根據地,形成了一個與全國解放區戰場相呼應的敵後戰場,打亂了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的反革命部署。尤為突出的是新創建的豫鄂陝革命根據地,“北端距陝甘寧只60余公里,與晉冀魯豫軍區則只隔一道黃河,可隨時策應八路軍主力之作戰,東可隨時進出於原中原軍區,西可以武力援助四川、甘肅二省之兵變,故此處戰略地位極為重要”。所以,中原軍區北路突圍主力部隊剛一進入陝南,就如一把鋒利的鋼刀,插向正準備進攻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的胡宗南後背,造成了對敵西北戰略要地——西安的直接威脅。在創建和堅持豫鄂陝根據地的鬥爭中,始終牽制敵軍10~15萬兵力於根據地周圍,迫使蔣介石、胡宗南推遲進攻延安的時間,為保衛陝甘寧邊區、保衛延安,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原解放軍北路突圍和創建豫鄂陝根據地的鬥爭,既從戰略上有力地配合了各解放區戰場,支援了在內線作戰的兄弟部隊粉碎國民黨軍的進攻,又創造了堅持和發展敵後游擊戰爭的經驗,為我軍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作出了重大努力。1947年11月,陳毅同志會見原新四軍五師部分幹部時說:“如果沒有中原部隊的戰略牽制,那就很可能沒有上黨戰役、邯鄲戰役和華東七戰七捷的勝利。……突圍以後,你們轉戰豫西、陝南、鄂西北,牽制敵人24個師,對保衛陝甘寧邊區和保衛延安,對配合各個解放區作戰,都作出了重大貢獻。”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