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柏林人:一個青年藝術家的肖像

都柏林人:一個青年藝術家的肖像

《都柏林人》(Dubliners)是詹姆斯·喬伊斯久負盛名的短篇小說集,稱得上20世紀整個西方最著名的短篇小說集了。1914年出版,置景於二三十年代的都柏林,截取中下層人民生活的橫斷面,一個片刻一群人,十五個故事匯集起來,宛若一幅印象主義的繪畫,筆觸簡練,錯落成篇,浮現出蒼涼世態,遙遠、清冷,然而精緻。

基本信息

簡介

都柏林人:一個青年藝術家的肖像都柏林人:一個青年藝術家的肖像

《一個青年藝術家的肖像》是一部充滿張力的作品。一方面,喬伊斯大量地取材於自己的個人生活,另一方面,他又極其巧妙地把這部書寫成了真正意義上的的虛構作品——讀者無法把史蒂芬與喬伊斯完全等同。而且,在閱讀的過程中,對文本的詮釋給讀者帶來了巨大的愉悅。《一個青年藝術家的肖像》的情節既有序,又鬆散。全書分為五章,雖然沒有小標題,根據內容,卻可以很清楚地劃分為:童年時期的感受、學校生活以及青年時期的成熟、悔罪、摒棄宗教、選擇流亡來追求真正的獨立。從古典意義的情節上來講,實在沒有多少起伏跌宕。但是,從現代主義的情節上來講,不但全書都貫穿著一種追求領悟的衝動,甚至每一個章節中,都有著結構上的循環以及這種重複性結構逐步加深的主題意義。

如果說,一定要為《一個青年藝術家的肖像》找出一個情節主線的話,那就是,主人公史蒂芬的自我世界以及這個自我世界在成長過程中的產物。在第一章中,我們看不到開端——高潮——結尾那樣井井有條的情節發展,相反,我們體驗到的,是嬰兒史蒂芬以及學童史蒂芬眼中的世界。反覆出現的場景動作支離破碎,一如它們印在主人公意識中的模樣。甚至從這個時期開始,史蒂芬就已經顯露了“藝術家”的氣質與使命。不妨來看一下開篇,我們會發現,史蒂芬的感覺是全面的,他那兒語中,記錄下了精確而真實的感受:他聽到了父親給他講的故事;他看到了父親臉上有很多毛;他嘗到了檸檬味兒的辮子糖;他的觸覺也很靈敏,知道尿床後,先是暖烘烘的,接著就變涼了;他還聞到了油紙的怪味兒。他的創造力變成了他應付世界的辦法。當丹蒂姨媽責罵他時,他躲在桌子下,把來自成人世界的威脅與壓力變成了“詩歌”。在教會學校中,他始終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幻想著文字的盛宴。

作者簡介

愛爾蘭小說家詹姆斯·喬伊斯愛爾蘭都柏林長大,青年時期即去國遠行,之後很少返回故土,但終其一生,所寫作的主題始終不離愛爾蘭,尤其是都柏林。他對都柏林的情感是複雜的。在他寫作《都柏林人》的過程中,他曾經表示,自己試圖通過這一系列故事來揭示城市的精神癱瘓狀態。而在後來爭取出版該書的艱難過程中,他也曾向倫敦的一位出版商談到:“在出版商家所列出的書目中,我時常見到以愛爾蘭為主題的書名,所以便認為,對於充溢於我這些故事中的墮落氣息,人們或許是情願花錢來品味的。”那位出版商企圖勸他刪改“有傷大雅”的段落時,他又格外堅定地表達了自己的立場:“我的初衷,就是要書寫我的祖國精神史的一個章節,我選擇都柏林作為場景,乃是因為在我看來,這裡是癱瘓的中心。我竭力將其呈現於那些漠然的公眾面前,從四個方面去展示:童年、青少年、成年,還有公共生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