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es Joyce

1891年喬伊斯創作了第一首詩,以緬懷查爾斯·斯圖亞特·帕內爾的死。 次年一月,喬伊斯寫了一篇關於美學的散文,題為《一位藝術家的畫像》。 喬伊斯早年在愛爾蘭的生活對其小說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儘管喬伊斯一生大部分時光都遠離故土愛爾蘭,但早年在祖國的生活經歷卻對他的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大部分作品都以愛爾蘭為背景和主題。他所創作的小說大多根植於他早年在都柏林的生活,包括他的家庭、朋友、敵人、中學和大學的歲月。喬伊斯是用英文寫作的現代主義作家中將國際化因素和鄉土化情節結合最好的人。

早年生活

喬伊斯出生於都柏林近郊拉斯加地區的一個富裕的天主教家庭。他的父系祖上曾是科可市富庶的商賈。1887年,喬伊斯的父親約翰·喬伊斯開始擔任都柏林公司的征款員一職,於是喬伊斯的家庭搬遷由拉斯加區搬遷至布雷區。
1891年喬伊斯創作了第一首詩,以緬懷查爾斯·斯圖亞特·帕內爾的死。他的父親將兒子的第一首詩作印刷成冊,甚至給梵蒂岡圖書館也寄了一本。同年11月,喬伊斯開始供職於瀕臨破產的《斯塔布斯公報》。1893年,喬伊斯離職。這一年也是喬伊斯家庭開始由富裕變貧窮的轉折點,造成這一狀況的主要原因是喬伊斯父親的酗酒問題以及對家庭財產的管理不善。反覆出現在喬伊斯的小說《一位青年藝術家的肖像》、《尤利西斯》以及《都柏林人》中的人物西蒙·德拉魯斯就以他的父親為原型。
喬伊斯1888年入讀“伍德國小”。這是位於基爾戴爾郡的一所寄宿學校。然而四年之後,他卻不得不離開這所學校,因為他的父親已經無力再負擔他的學費。輟學之後,喬伊斯曾經接受過短暫的親職教育,併入讀位於北里士蒙大街的基督教兄弟會學校。1893年,喬伊斯轉入貝爾維德中學。儘管喬伊斯一直就讀於基督教會學校,在16歲那年他卻和天主教決裂。然而,基督教哲學家聖托馬斯·阿奎那的思想卻對作家的一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1898年喬伊斯入讀都柏林大學,修習現代語言,主修英語、法語和義大利語。同時,喬伊斯還參加了大量和戲劇、文學相關的社會活動。他曾於1900年發表過一篇題為《亨利克·易卜生的新戲劇》的文學評論。後來,易卜生本人讀到這篇評論,並給他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信。在大學期間,喬伊斯寫了大量文章以及至少兩個劇本(如今都已經散佚)。後來喬伊斯經常以大學時代的朋友為原型創作小說中的人物。

流亡生活以及早期創作

1902年,喬伊斯第一次來到巴黎,目的是修習醫學。1903年他因母親病危而返回愛爾蘭。次年一月,喬伊斯寫了一篇關於美學的散文,題為《一位藝術家的畫像》。喬伊斯將此文向一直倡導思想自由的雜誌《Dana》投稿,卻被拒絕。於是喬伊斯決定在他22歲那年將之改寫成一部小說,題目暫定為《英雄史蒂芬》。同年,喬伊斯結識了年輕的旅館女服務員諾拉•伯娜科。喬伊斯的小說《尤利西斯》中故事發生的日期1904年6月16曰,就是喬伊斯和這位後來成為他妻子的女人第一次約會的日期。喬伊斯在愛爾蘭的這段時間染上了酗酒的惡習,並和學醫學的奧列佛·聖約翰·格加蒂過從甚密,此人後來成為《尤利西斯》中的人物巴克·穆利根的原型。喬伊斯在格加蒂的海濱城堡中住了六個晚上,之後兩人之間發生了一場激烈的爭吵,導致了喬伊斯的離去。那天晚上喬伊斯在一間妓院喝得酩酊大醉,並和別人尋釁打架。後來是他父親的熟人,猶太人阿爾弗萊德·亨特收留了他。此人就是《尤利西斯》中主人公利奧波德·布魯姆的原型。
沒過多久,喬伊斯和諾拉·伯娜科私奔,開始了流亡海外的生涯。他們先去了南斯拉夫的普拉,然後又遷居奧匈帝國統治下的特里雅斯特,靠教授英文為生。在特里雅斯特喬伊斯結識了艾托·史密茨。他們於1907年結識,並成為好朋友。喬伊斯一生中大部分時光都是在歐洲大陸度過的。1915年喬伊斯移居蘇黎世,並於1920年再次來到巴黎,在此度過了接下來的20年的光陰。在這20年中,他曾兩次回愛爾蘭小住。晚年他又搬回蘇黎世,不過不久之後他便去世了。在巴黎期間,喬伊斯的文學創作得到了瑪利亞·尤拉和尤金·尤拉夫婦的資助。在兩人堅定不移的支持下,小說《芬尼根的甦醒》才得以順利出版。後來,尤拉夫婦曾經在文學雜誌《轉變》上以“前進中的努力”為題連載喬伊斯的小說。
《都柏林人》和《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
喬伊斯早年在愛爾蘭的生活對其小說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他的小說中,故事的發生均以愛爾蘭為地點。喬伊斯在早期出版的短篇小說集《都柏林人》中深入的剖析都柏林社會發展的遲緩和麻木。《都柏林人》的主題是“頓悟”,意指對靈魂或其他事物突然間的發現或自覺。
《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就是那篇喬伊斯擬改寫的《英雄史蒂芬》。這部小說具有強烈的自傳性質,記述的是一個天才男人逐漸成熟並認清自我的過程。主要人物名叫史蒂芬·德拉魯斯,影射作家本人。這部小說中喬伊斯的意識流創作技巧初露端倪,他運用大量心理獨白,而且更多的關注人的內心世界而非客觀現實。

戲劇和詩歌創作

早期的喬伊斯非常熱衷於創作戲劇,然而他一生卻只公開發表了一個劇本,題為《流亡》。這個劇本誕生於一戰剛剛爆發的1914年,在1918年公開發表。這個劇本起到了承接《都柏林人》和《尤利西斯》的重要作用。在構思《流亡》期間,喬伊斯也開始動筆寫《尤利西斯》。
喬伊斯也出版了相當數量的詩集。他的第一部成熟的詩作是具有諷刺風格的《神聖的辦公室》,出版於1904年。在這部作品中喬伊斯聲稱自己比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中的很多大師都要高明。喬伊斯的第一部大型詩集則是《室內音樂》,裡面收錄了36首抒情詩。喬伊斯因這部詩集的出版而被龐德列入意象派詩人之列。而龐德本人在隨之而來的十幾年裡也成了喬伊斯最忠誠的支持者之一。1936年出版的《詩歌選集》收錄了喬伊斯晚年的一些詩作。
對後世的影響
位於都柏林的詹姆斯·喬伊斯半身雕像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喬伊斯被迫離開巴黎,重新回到蘇黎世,並最終在那裡去世。去世後,喬伊斯被葬在蘇黎世內的“弗倫特恩公墓”。後來他的妻子諾拉也和他合葬於此。兩人相戀一生,卻直到1931年才結婚。
喬伊斯是20世紀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對包括塞繆爾·貝克特、托馬斯·品欽、威廉·博羅斯在內的諸多年輕作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喬伊斯的影響力甚至超出了文學的範疇。在《芬尼根的甦醒》一書中,喬伊斯自創了“夸克”(quark)一詞,這個詞後來被物理學家默里·蓋爾-曼吸納,被用來命名一種基本粒子。法國哲學家雅克·德希達曾經專門就《尤利西斯》的語言風格寫過一本專著,而美國哲學家唐納德·戴維森則就《芬尼根的甦醒》寫出哲學著作。
在如今的都柏林,6月16日是一年一度的“布魯姆日”(布魯姆為《尤利西斯》的主要人物),用以紀念這位偉大的愛爾蘭文學家。近些年來,對“布魯姆日”的慶祝也逐漸的超越了都柏林一城的範圍,擴展到越來越多的其他城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