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振綱

都振綱

都振綱,後改名晨光,慶雲縣東胡嶺村人。1959年,任鞍山鋼鐵學院黨委書記,“文化大革命”期間,被不斷揪斗。1977年11月,任鞍山市科學技術委員會黨組書記。1978年病故。

基本信息

都振綱,後改名晨光(1921年-1978年) 慶雲縣胡嶺村人。1935年,考入縣立國中。
抗日戰爭爆發後,挺身而出,1937年參加了抗日游擊隊。1938年6月,在共產黨領導的“國民革命軍別動總隊第三十一游擊支隊”某中隊任文書。同年8月,任魯西北抗日遊記司令部第三十一支隊司令部書記。1941年5月,任冀魯邊區一地委秘書。同年7月,任樂陵張木良區區委書記,活動在張木良、大海李一帶。1942年7月,任西段區、王寨子區委書記。1943年1月,任樂陵縣委宣傳部長。同年10月,任樂陵縣委副書記兼宣傳部長。1946年5月,任樂陵縣委書記兼縣大隊政委。
1949年2月,隨軍南下至浙江,任浙江省委宣傳部辦公室主任。1954年1月,積極服從組織安排,從江南到東北鞍山鋼鐵廠,任鋼鐵廠動力處副總動力師。1954年5月,任鞍鋼煉鐵廠黨委書記。1959年,任鞍山鋼鐵學院黨委書記,“文化大革命”期間,被不斷揪斗。1977年11月,任鞍山市科學技術委員會黨組書記。1978年病故。
都振剛,1921年生於河北省慶雲縣。1937年七七事變後,棄學高中投筆從戎,走上革命道路,改名晨光,歷任區委書記、縣委書記等職。全國解放後來到鞍山,任鞍鋼煉鐵廠黨委書記。1959年2月,被任命為鞍山鋼鐵學院黨委書記。文革期間受到迫害,1971年7月調離學校。晨光一生忍辱負重,先後蒙冤三次。1978年,終因繁重的工作和超負荷的政治壓力,積勞成疾,患肝癌醫治無效去世,年僅57歲。 一個光風霽月的黃昏,抑或是綠楊疊煙的拂曉,37歲的晨光,第一次踏上了烈士山東麓、“二·一九”湖畔那塊孕育著希望的土地。沉凝與遐思間,他熱血奔涌,身材愈加挺拔,眼神愈加堅定。是否那一瞬間,他心中就勾畫出了“萬人大學”的美好願景?是否想到,50年後那塊已被開發成高檔住宅小區的土地上,醒目地矗立著老鋼院“人傑地靈”碑?它用物質的形式不容置疑地證明:流年似水,揮不去的是盈盈春水般的過往,還有開拓者響亮的足音。
1958年9月,為適應國家經濟建設,特別是鋼鐵工業建設而成立的鞍山鋼鐵學院,百業待興。誰來掮起這個重擔?鞍山“五百羅漢”(1950年初,黨中央和東北局為加強鞍山和鞍鋼建設,選派五百多名優秀領導幹部到鞍山工作,民眾譽稱“五百羅漢”)之一,時任鞍鋼煉鐵廠黨委書記的晨光“臨危受命”。不難想像,這位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在槍林彈雨中出生入死的年輕的老革命,面對全新的事業,一定有不小的壓力。但他胸中涌動的是豪情豪氣,是超前的意識和膽魄:建“萬人大學”!當漂亮的“萬人大學”規劃模型呈現在全校師生面前時,多少雙眼睛為之點亮!全校師生看出,晨光 “不是守攤子,而是積極進取開拓未來,是搞事業的”,禁不住歡欣鼓舞,把目光與想像投向那個共同的願景,並全身心地拋灑智慧和汗水。大家在正常的學習工作之餘,興致勃勃地來到校區東面的農田上打地基,建新校舍,加班加點,艱苦創業,建築希望。
晨光深知,大學者非大樓也,教師是第一生產力,辦大學最重要的是師資,而當時不足百名的任課教師中,只有“四大講師”聊可自慰。為此,晨光不遺餘力。學校除了聘請鞍山市、鞍鋼領導為政治課兼職教授,聘請鞍鋼工程技術人員講授專業課外,一面自力更生:在校內主辦教師專業訓練班、進修班、學習班;一面走出去:派有前途的教師到北大、東大等 “老”大學深造。最著力的是,晨光率領同志們北上南下,招賢納士,從其它高校調入一大批當時所謂的“右派”、家庭出身不好或有其它問題,但在學術、教學上優秀的教師和幹部。當時“反右”風剛過,“左”的思潮甚濃,晨光對這裡邊潛在的風險心知肚明,但為了事業,他坦言:有包袱我背,有風險我擔!包袱果然隨之而來:除了調入這些知識分子必過的三關——編制關、戶口關、住房關,還要解決其家屬子女的工作入托上學等具體問題。而風險也在“文革”時如期而至:他因此被打成“牛鬼蛇神總代表,總後台”,被批鬥,蹲牛棚……
實際上,晨光書記勇敢地衝破條條框框,不拘一格重用人才,極大地充實了學校的教師隊伍和幹部隊伍,提高了學校的綜合實力,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一批知識分子。無私者無畏,這正是一位革命者的大智大勇在特殊歷史時期的生動寫照。
有了大才就要成大器鼓大氣。玉不琢不成器,晨光一直重視對青年教師的培養。在1961年召開的學院第三次黨員大會上,晨光特別提出學校工作要以教學為主,建立正常教學秩序,大力提高教學質量。據已經退休的物理教研室劉純璧老師回憶,晨光和其他幾位校領導都先後到物理教研室蹲過點,讓當時物理教研室主任李培廉牽頭培養年輕教師。李培廉老師深感責任重大,從帶實驗課、編寫實驗教材,到大量做物理、數學習題,批改作業,為學生答疑,再到集體備課、評課等,引領年輕教師穩紮穩打。大家學習熱情非常高,工作認真負責。
1959年12月,由院製圖教研室首創的教學表演賽,經過晨光的極力倡導,迅速在全校鋪開。教學表演賽涵蓋所有教學環節,採用單人表演、對手賽和聯合賽等形式,賽後通過談心會、評議會、三結合(任課教師、輔導員、學生代表)會,總結經驗,找出差距。也許形式過於熱鬧了些,但同志們比干勁,比措施,比效果,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教師更加熱愛教學,學生更加熱愛學習,學校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尊師愛生的良好氛圍。次年2月,時任遼寧省委書記李荒來校檢查工作,聽了年青的田正華老師一堂用英語講的課,驚喜得連連豎大拇指:這學校真行,怎么把老師培養得這么好,呱呱叫!不久,遼寧省教學現場會在學校召開,全省所屬大專院校懷著欣羨和好奇前來取經。後來晨光還代表學校出席了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文教群英會。談心。晨光重視師生文化生活,組織成立了京劇團、文工團;還在殘留戰爭痕跡的校園北側,平整修建簡易體育場,組建籃球隊、排球隊、足球隊。對待同志,晨光更如春天般溫暖。他經常資助困難職工,去世後很長一段時間,還有人上門還錢……
晨光心裡裝著全校師生,裝著鋼院的事業,所以一點一滴的關愛,細枝末節的操持,先人後己,先公後私,在他幾乎是一種習慣。他們家先後兩次放棄較好的房子和居住環境,其中第二次就是在建校初期,學校住房調整,晨光以身作則,從高幹區台町的一座小獨樓,搬到學校的普通教工住宅——一座臨街廂樓,一住就是17個年頭。三年困難時期,他還主動了降了一級工資。文革後期,晨光將補發工資的大部分都交了黨費……
他的聲音永遠是中氣十足的,他的腳步永遠是鏗然有力的,即使身處逆境,依然以“超人的忍耐和高度的涵養,踐行自己的人生準則,在革命生涯中培養起來的黨性原則。”他要做的還太多太多,然而,坎坷的命運沒有給他永遠直掛雲帆的機會,甚至不容許他在這個世界駐足更長的時間。他該是萬萬分不捨吧。也許不盡然,畢竟,他留下了令人感念的足跡,響在歲月深處寂靜的時間裡。
附記:2008年3月29日,在晨光逝世30周年之際,幾位科大老同志及晨光子女聚在一起,追思緬懷他波瀾壯闊的一生。白井泉、關寶峰等老同志幾次無語凝噎,那緊抿的雙唇,顫抖的下巴,昭示出心底翻湧的情思。老人們反覆慨嘆:若晨光書記有知,看到自己夢寐以求的“萬人大學”已巍然屹立在千山腳下,一定會含笑九泉。是啊,每一條路都有它的起點,它的軌跡,五十年前的縷縷晨曦,必將幻成今天和明天的,更加耀眼的,萬丈光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