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下無憂館小樓春盡旅懷二首

都下無憂館小樓春盡旅懷二首

《都下無憂館小樓春盡旅懷二首》是宋代詩人楊萬里的組詩作品,共兩首。第一首寫寂寞無聊,第二首寫思鄉盼歸。兩首詩聯繫密切。由於寂寞無聊,所以產生思鄉盼歸之念;也正由於深感寂寞無聊,所以思鄉盼歸之念也愈切。

作品原文

都下無憂館小樓春盡旅懷

【其一】

病眼逢書不敢開,春泥謝容亦無來。

更無短計銷長日,且繞欄乾一百回。

【其二】

不關老去願春遲,只恨春歸我未歸。

最是楊花欺客子,向人一一作西飛。

創作背景

作者是吉州人,吉州在臨安之西。公元1167年(南宋孝宗乾道三年),楊萬里由於張浚的推薦,任臨安府教授。臨安府即今浙江杭州,為南宋首都。開始還稱臨安府為“行在”,表示不忘故都汴梁。後來便直稱為都城,故此詩題曰“都下”。而“無憂館”則是作者給自己寓所起的名號。

南宋時代,最高統治者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從總的情況看,投降派在政府中占著主導地位,整個官場中的風氣是沉悶、消極、得過且過的。楊萬里正是處在這樣的大環境裡,很難有所作為。加以他是學官,似乎事情也不多,不過讀讀書會會客而已。

作品鑑賞

第一首一二兩句都是因果句:由於“病眼”,所以“逢書不敢開”,由於“春泥”所以“謝客亦無來”。而這正是他感到寂寞的來由,“更無短計銷長日”,春末時節,日並不長,然而偏偏說“長日”,大概是從《詩經》的“春日遲遲”化來。這個“長”字,有力地表明了作者的寂寞無聊。因為越是無事可做,便越感到日長,這正反映了作者對這種生活的厭惡。“短計”,即膚淺之計,“短”與“長”字相對,連個短計也還想不出來,真是無法打發這漫長的一天。

圍繞欄桿行走,而且至於百回之多,這樣寫有點誇張,可是讀者又感到真實,因為這正是絞盡腦汁想出的“短計”,他的“短計”,似平只有如此。這句話寫得很具體,也很形象,似乎可以看到一個百無聊賴的人,圍繞著欄桿不停地打轉轉。

以上兩句,特別是末句,質樸無華,形同口語,這正是楊詩在語言上的一個特點。

在百無聊賴中,不免思歸了。作者此次寓居臨安,是短暫的,沒有多久,便由於“丁父憂”而回鄉了。看來他很不習慣於這種“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生活。

第二首“不關老去願春遲”,暗點題目的“春盡”。春天己經過去,但他還希望春天走得慢一點。他明確表白這個願望是“不關老去”的,究“願春遲”的原因則是“只恨春歸我未歸”,這就道出了作者的積愫,也點出了題目的“旅懷”,原來是因為春已歸去而自己卻不能歸去的緣故。“恨”字直貫“春歸我未歸刀。看到春歸,“我未歸”之恨愈甚。

“最是楊花欺客子”,又轉向“楊花”楊花者,柳絮也,東風勁吹,楊花自然要飛向西去。“向人一一作西飛”,乃是春天的自然現象,然而作者卻認為這是楊花的有意惱人,有意跟“客子”為難似的。楊萬里江西吉州人,吉州在臨安之西,楊花從臨安西飛,飛向自己的故鄉吉州。一個寄離臨安的“客子”,而且對臨安的生活又是厭倦,對西飛的楊花即既羨慕又嫉妒。

這兩句的構思較之上兩句尤為巧妙。周必大說:“誠齋(楊萬里)大篇短章...狀物姿態,寫人情意,則鋪敘纖悉,曲盡其妙,筆端有口,句中有眼。”(《宋詩紀事》五十引)“春歸”已令人恨,更可恨者則是“楊花”,故用“最是”二字以表達進一層的“恨”:楊花無知,何能惱人?然而它的“一一向西飛”,豈不是明明有意向人炫耀?作者把無知的楊花寫成有知,把楊花由於東風而西飛的自然現象,說成是故意惱人。把西飛的楊花,塗上了濃厚的感情色彩,從而表達了作者深重的思歸心情。不知道周必大的評論是否也包括作者的構思,然而這種構思是的確夠得上“寫人情意,曲盡其妙”的。

作者簡介

楊萬里(1127—1206),南宋詩人。字廷秀,學者稱誠齋先生。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人。紹興(宋高宗年號,公元1131—1162年)進士,曾任秘書監。主張抗金。詩與陸游、范成大、尤袤齊名,稱“中興四大詩人”或“南宋四家”。初學江西詩派,後轉以王安石及晚唐詩為宗,終則脫卻江西、晚唐窠臼,以構思精巧,語言通俗明暢而自成一家,形成了他獨具的詩風,號為“誠齋體”。他學問淵博,才思健舉。亦能文,對理學亦頗注意。相傳有詩二萬餘首,現存詩四千二百餘首,詩文全集一百三十三卷,名《誠齋集》,今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