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靜唐

郭靜唐

郭靜唐, 1903年2月4日出生,又名挹青、一青、澄,字琴堂,周巷徐家荒場人。 1917年入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五四運動時投身反帝反封建鬥爭,被推為省學生代表。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1920年參加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浙師”畢業後回姚任教。1924年加入中國國民黨,曾與樓適夷合辦《餘姚評論》、《餘姚青年》等刊物,傳播革命思想。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仍以國民黨員身份開展活動。1926年在餘姚從事農民、鹽民運動。1927年,國民黨餘姚縣黨部籌備委員會成立,任常務委員。“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被通緝,化名郭澄,1928年就讀第三中山大學(今浙江大學)文理學院、西湖藝術專科學校工讀。後被國民黨偵悉,避難漢口,不久到上海商務印書館函授部工作。1932年在上海開辦天馬書店,出版魯迅、茅盾等人著作,參加左翼文化運動。抗日戰爭爆發後,在餘姚從事武裝抗日活動,任戰時政治工作隊副隊長,抗日自衛支隊政治部主任等職,主編《戰鬥》周刊,創辦《浙東日報》。1940年8月被捕關入上饒集中營,1942年經營救出獄。1944年8月到浙東抗日根據地,被秘密發展為中共黨員(1946年正式批准)。歷任新四軍浙東縱隊司令部秘書長,浙東參議會副議長,浙東行政委員會兼行署民政處長、浙東工商管理局局長等職,1945年10月隨軍北撤,任蘇皖邊區文協常委,山東工商總局秘書主任,次年6月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1948年任濟南市軍管會工商部副部長,濟南市人民政府工商局副局長,次年初任山東省稅務局局長。繼而隨軍渡江南下,任杭州市軍管會工業部副部長兼杭州市人民政府工商局局長,省人民政府委員兼財經委副主任,省財政經濟委員會委員兼工礦廳副廳長等職。病逝於上海,墓在餘姚勝歸山烈士陵園。著有《煉獄雜憶》。弟郭肇唐(1905—1988),俄文名阿·克·克里莫夫,筆名葉甫琴尼·郭。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與領導五卅運動。同年赴蘇聯學習,1927年回國。次年復赴蘇聯,加入蘇聯共產黨(布),並定居蘇聯。曾任共產國際東方書記處主任助理、民族殖民地問題科學研究所科學部副主任。

人物生平

郭靜唐,1903年2月4日出生,又名挹青、一青、澄,字琴堂,周巷鎮徐家荒場人。1917年,郭靜唐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接受了馬列主義思想。1922年,郭靜唐在餘姚縣立高小任教。1924年,在國共第一次合作時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同時加入國民黨。他主辦《餘姚評論》,與樓適夷合辦《餘姚青年》,傳播革命思想。1925年五卅慘案後,郭靜唐在全縣各地開展募捐和抵制英日“仇貨”,聲援上海工人的反帝鬥爭。8月,因揭發餘姚教育會長貪污捐款,被誣告後避難至上海其父親的學生楊賢江處,被安排到國民黨上海市黨部從事秘密工作,負責對外聯絡。期間,楊賢江等人曾介紹郭靜唐加入共產黨,黨組織考慮到他工作的特殊性,要求他以國民黨員身份從事工作。 1927年2月,郭靜唐接受陳雲等同志的指導,深入餘姚大革命和姚北的鹽民運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郭靜唐被通緝,與許多流亡的革命同志和進步文化人一起輾轉各地,1928年在蔣夢麟的幫助下入浙江大學文理學院邊工邊讀。1932年在上海與朋友一起創辦天馬書店,結識了許多進步人士,投身左翼文化活動。
抗日戰爭爆發後,他攜家小回姚從事抗日活動,任餘姚戰時政治工作隊副隊長,抗日自衛支隊政治部主任等職。在中共黨組織的領導和郭靜唐的組織下,餘姚的抗日救亡運動蓬勃發展。1940年8月,郭靜唐因積極抗戰成為國民黨頑固派集中打擊的對象,被捕關入上饒集中營。他在獄中與各地被捕的愛國革命青年、新四軍戰士和職業革命家一起,堅持戰鬥,堅定共產主義信念。1942年郭靜唐經營救出獄後,積極幫助著名左翼文化人士馮雪峰等人士出獄。1944年8月,郭靜唐幾經輾轉來到浙東抗日根據地,努力開闢貿易,調節物資,改進稅收方法,增加財政收入。
1945年9月底,郭靜唐隨軍北撤,他以犀利的文筆創作革命文藝作品,撰寫評論文章;深入調查研究制訂稅法,搞活根據地經濟,支援前線做了大量工作。1946年,由譚啟龍、何克希介紹,郭靜唐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5月,郭靜唐隨軍渡江南下,任杭州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工業部副部長兼杭州市人民政府工商局局長,浙江省人民政府委員兼財經委副主任,省財政經濟委員會委員兼工礦廳副廳長等職。在接收官僚資本企業,平抑物價,打擊投機倒把,建設公營工業,協調勞資關係,加強城鄉物資交流,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作出了重要貢獻。1952年7月30日,郭靜唐因病逝於上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