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錦山

郭錦山

郭錦山現代畫家,起作品多次在拍賣會上拍,受到被海內外收藏家收藏及珍愛.

人物簡介

郭錦山郭錦山
郭錦山,1956年出生遼寧煤都撫順,自幼酷愛書畫藝術.70年代拜師.陳雪薇老師下學習工筆畫.得其真傳後兼習書法.數十年臨池不輟,耕耘筆墨藝術。
80年代參加中國書畫函授大學,學習.與衣惠春.宋宜春學習寫意畫.在此其間得到姚治華.趙華勝.宋雨桂等老師指教,受益非淺.作品曾多次參加省市及全國書畫展.
92年來深圳,現為中國畫院簽約畫家,錦山畫院美術師.中國社會教育局出版社出版《錦山畫集》.作品在《中國藝壇》和《羲之書畫報》多次發表.2007年10月18日在深圳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應邀參加"第三屆深圳美術館論壇" "首屆雅昌藝術論壇",2008年6月在深圳坂田揚美村創作設計巨幅壁畫---------揚美古韻.作品多次在拍賣會上拍,受到被海內外收藏家收藏及珍愛.

郭錦山書畫作品選

書畫作品

郭錦山

郭錦山 郭錦山郭錦山

文學作品

幽草,不喧的幽香

雅 佛
開畫廊的人有許多種,比如有純商業性的畫商,大多經營著大路的“商品畫”,或是些仿名家畫;也有些人,代銷畫院師生們的作品,推介的是藝術品;更有是書畫家本人開畫廊,以宣傳自已的藝術作品為主……
“錦山畫苑”屬於後者。“錦山畫苑”開設在深圳市古玩城內。古玩城是個透人的文化樂園,總會引來像我這般收藏愛好者的身影。
猴年的夏季,某日我輕步走進了“錦山畫苑”。廊內的四周掛著一些書畫,外廳設上一套蛋黃色的樹根磯椅,內廳有一張大畫桌。看得出,此中主人,必是位勤於習作筆墨和好客之人。
廳內一位五十開外的中年漢子,雖然端坐在“大班”椅上,卻溫和而熱情地招呼著我這個生客。這使我產生了錯覺,以為是到了老熟人的店裡,心情頓覺輕鬆起來。
“錦山畫苑”主人,郭錦山,遼寧撫順人。“唉呀,咱是東北老鄉!”我為遇識這位老鄉畫家而高興。接著就是他的原鄉音與我那已帶廣東味的國語扭作了一團。我稱他為“郭老師”,乃因從年齡論,他已是我的大哥輩,從投入丹青的資歷和有作為論,他當之無愧能為我的書畫老師,更主要的,是我骨子裡就愛好藝術……
閒話剛打開,他的一句話就使我詫異:“你會書畫嗎?”他的悠閒語氣使我感到:他並不在乎我是不是個買主,倒是期望我於書畫之道能略懂一二,能與他交談一番。在我印象中,畫商通常都這么招呼來客的:“是不是要買畫?”,“喜歡哪幅畫?”,“是送禮還是自用?”等等。這類問話成了服務語定式,卻總離不開“ 買賣”本質,有時真讓人感到乏味和悶心。開畫廊嘛,這般也正常不過。但確實,並非所有逛畫廊的人都打算來挑畫的,像我這般欲欣賞一番,增長見識者也大有人在。這裡就看出了郭老師的與眾商不同。生意是要做的,但他更樂於交朋友,更樂於遇到藝術的知音人。我感受到他的親和力和溫文爾雅的一面。
幾巡“關公巡城”後,我對郭老師有了初步了解:他雅號“幽草堂主人”,生於1956年。自幼酷愛書畫藝術,八十年代初期,得遇多位名家指受,畫藝大進。其作品多次參加省市和全國書畫展,被海內外友人收藏及珍愛。《僑報》等報刊介紹過其事跡, 《投資導報》有其題欄墨跡。現為美術家及書畫家協會會員。
說到動起筆桿,我還在臨帖的階梯上。很明顯,在郭老師面前,我只是小學生的輩份。可他並無居高臨下的架勢,始終是持著平易近人的態度和語氣與我交淡。
歷來,有關書畫的討論課題,從巨觀到微觀,史學家、教育家和批評家們都已探討到邊沿又邊沿上了。但郭老師在某些“拐彎”處,確是有其獨到的主張。比如,他建議我在打楷書基礎的同時,是可以提早了解和嘗試練習行書的。“為什麼?”他答:“時間不等人呀!如果每個學書者,都要將顏、柳、趙、董的楷書摸索至熟,花二十年也不知夠用否。”他認為:許多學者主張的要打十年楷書基礎,這不僅浪費時間,也壓抑了學書者的熱情和動力。“其實,有了對楷書的初步認識和體會, 就應加油, 轉上以楷為主, 旁涉行書了。如法行之, 能使楷、行相互促進, 一舉兩得!” 他的這般見解, 我在所閱讀的有關書法教學文章中似乎未曾“謀面” ,他這帶有超前意識和覺醒的想法, 於我這等四十多歲的人而言, 不諦是一劑芬芳的清醒劑,令我立馬產生時不待我的衝動和信心。我決定嘗試他的這個建議。
愛好書畫之人,話題三句就不離本行,也都帶有“傳統”套路。這個動起舌頭的“套路”,就是離不開“王羲之、顏真卿”,更離不開《蘭亭序》《祭侄子稿》 ,好像誰若不談上幾句,誰就還缺乏見識,誰的胸懷還未容有“天下”。我總感到是一股陳腔舊調,油膩得很。
這一次與郭老師品著的“碧羅春”,我品出了一種清新的“幽香”——因為他一提起傳統和古人,竟然不是王﹑顏﹑蘇﹑米,而是唐代的狂草大家“懷素”。
提起懷素,郭老師的面容是帶有敬意和認真的。他起初看懷素的《自敘帖》,看不出一點好來,“亂”倒是有的。那就按著“心猿”讀,用心去讀,再用手指頭跟著筆路比劃著名讀,體會著懷素作書時的筆勢和全身體勢。讀著,讀著……咦?看出門道來了,看到血肉筋骨上了。
郭老師苦讀懷素,整整花了十個年頭。當他認為巳能看懂懷素筆墨精妙和內涵的時候,心裡頭由衷地感嘆一聲“崇敬!”他認為:懷素的草書妙在心境開闊,運筆時隨著蕩漾的激情自由奔放,心手雙暢,巳達到隨心所欲,天人合一的境界,真正是“天下第一”,古往今來沒有誰的草書能與他比肩。我相信郭老師的感受和觀點是深刻的,其依據也一定是具有深層次的。我真希望自己日後進入懷素的“草地”時,能感受到郭老師的感受,能體會到他的收穫與喜悅。
蓋杯內的茶葉巳重新沏換。郭老師提起了他初闖深圳的經歷。其中一件事,使我這個特區早期的“拓荒牛”內心頓涌酸澀: 梧桐山,是深圳特區內最高的山,海拔944米。一碧綠湖被山脊環抱,弘法寺就座落在半山腰。這幢佛教寺院建造於一九八四年。
九三年夏,正當中年的郭老師,經友人介紹下,和一位年青雕塑師扛下了寺院的一期美工。郭老師負責繪壁畫。為了趕工期,郭老師沒安閒地用過一次膳,幾乎都是以饅頭和快食麵作三頓。更由於深圳這個“一年三夏季”的熱氣候,郭老師因久坐繪畫,手腳的關節都生出了又紅又痛的濕毒瘡來,並發起了高燒。一和尚於心不忍,取來消炎藥“逼著”他服下,並勸他休息兩天。可郭老師服過藥,轉過身來又聚精會神地調色﹑描線……這期間,困了就找個牆邊隨地而睡,那曾睡過一晚安穩覺。經過兩個多月的“人不停手”,終於在寺院的一次大法事開典前趕完了這批約200平方米壁畫。可人巳身心疲憊,成了“瘦條”。正當他總算能喘口氣之時,忽然一晚狂厲的颱風,毫無情面地將大部份壁畫淋颳得面目全非,顏彩盡失。郭老師那可真叫心在顫抖!“佛祖啊,您保佑我不?!”在方丈和友人的安慰和鼓勵下,郭老師重新振作起來,精誠力竭地再補繪了一次……在大法事慶典之時,郭老師巳提前一天離寺下山,繼續著他的人生新路途。小草散發幽香的時候,總是默默的,默默的……
碧羅春”巳喝到尾聲。上佳的茶總會給人口齒留香——郭錦山,這位自幼身患麻痹症的漢子,這位身殘志更堅的書畫家,這位為深圳經濟建設,為深圳藝術事業繁榮,為佛教文化的傳播付出過熱血,作出過實在貢獻的藝術家,深圳市人民不會忘記!
初識“幽草堂主人”,我巳有抹不去的記憶。時在雞年春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