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篙燾

郭篙燾(1818~1891)字伯琛,號筠仙,晚號玉池老人。湘陰人。道光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郭嵩燾( 1818 一 1891 ) ,湖南湘陰人。字伯琛,號筠仙,晚號玉池老人。因曾在長沙六堆子築有“養知書屋”,亦稱養知先生,中國近代洋務思想家,中國職業外部家的先驅,近代最早主張向西方學習的人物之一。
郭嵩燾從小天資聰穎,出口成章。 11 歲時去買筆,店主出聯囑對“小相公三元及第”,他隨口應對“大老闆四季發財”。
1835 年,郭嵩燾中秀才,次年人讀嶽麓書院,與曾國藩、劉蓉義結金蘭。左宗棠、江忠源、周壽昌等亦就學於此。
1837 年,郭嵩燾中舉人, 1840 年受聘為浙江學政羅文俊幕僚。 1847 年,第 5 次參加會試終於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同年秋,以父喪回籍守制。當太平軍攻人湖南後,1852年(鹹豐二年)在籍辦團練,入曾國藩幕。他竭力支持曾國藩組建湘軍,並為其出謀劃策,成為曾國藩第一高參。次年,與羅澤南等率湘軍援南昌。他為曾國藩舉薦第一將才江忠源,向江忠源建議募練湘軍水師,並親自建設編練水師,製備戰船;首創厘金制,為湘軍籌晌;為湘軍購置槍炮,並率部親征太平軍。曾國藩則與他結成姻親,1858年舉薦他供職國史館,入值南書房。1862年(同治元年)又薦他出任蘇松糧儲道、兩淮鹽運使,次年署廣東巡撫等職!
1866 年,郭嵩燾與左宗棠交惡,被革職回籍。儘管如此,他還是受到沿途官紳盛情款待。 7 月 13 日清晨,乘船抵長沙,“府縣已於江乾迎候”,然後坐轎人城,與巡撫等軍政要員晤談,儼然衣錦榮歸。
此後,他潛心讀書著述,編纂 《 湘陰縣圖志 》 ,掌教城南書院,閒時則深人研究西洋情勢,探求“馭夷之道”,被洋務派領袖恭親王奕訴譽為“精透洋務”。
1874 年,日本借琉球事件人侵台灣,朝廷重新起用郭嵩燾,任其為福建按察使,1875年(光緒元年)改任總理衙門行走。
1875 年 2 月,“馬嘉理事件”發生,英國要求清廷派大員“道歉”。清廷決定派郭嵩燾出使英國。當時,中國尚無派遣駐外使節的先例,“廷臣皆視此為大辱”。朋友、同僚亦規勸郭嵩燾推卸此事。李慈銘表惋惜:“郭侍郎文章學問,世之鳳麟,此次出使,真為可惜!” 湖南守舊士紳甚至表示恥與他為伍,作對聯罵他:“出乎其類,拔乎其萃,不容於堯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
1876 年 10 月 4 日,在長沙鄉試的各地士子在寧鄉紳士崔睞鼓動下,縱火焚毀了由郭嵩燾捐資重修的上林寺,並一度衝擊郭嵩燾住宅。其起因就是“郭侍郎嵩燾將使英吉利,值鄉試,湖南舉子訛言洋人將至,噪於鬧,請兵迎擊’,。 慈禧安慰郭嵩燾:“旁人說汝閒話,你不要管他,他們局外人,隨便瞎說,全不顧事理。”“汝心事朝廷自能體諒,不可輕信外人的言語,他們原不知甚么!” 郭嵩燾在日記中寫道:“數萬里征途,避而不任,更有艱難,誰與任之!”於是忍辱負重,毅然出使。
1876 年 12 月 3 日,郭嵩燾一行 30 餘人從上海起程,途經香港、新加坡等地作短暫停留,於次年 1 月 21 日抵達倫敦。在途中,他常與船主馬格里等人交談,逐日記載所見所聞,其中不乏對西方政教制度的稱讚和對中國虛驕、閉塞的批評,提倡研究、學習西方治理之道。他將這些日記寄回總理衙門刊印,是為 《 使西紀程 》 。殊料此書竟招致朝野保守派一致討伐。郭嵩燾途經新加坡時,發現此地華僑甚多,且飽受列強虐待與壓榨,於是與華僑胡旋澤商議籌建領事館,以保護華僑權益。在他奏請下,清政府 1878 年在新加坡設立領事館,隨後舊金山、橫濱和神戶等地亦建立領事館。這對於維護僑民權益非常重要,郭嵩燾功不可沒。“馬嘉理案”辦妥後,郭嵩燾繼任清政府駐英公使,並授兵部侍郎, 1 878 年又兼任駐法公使,郭嵩燾因而成為近代中國第一位駐外公使。郭在任職期間,不辱使命,與列強據理力爭,在國際上贏得了高度評價。
郭嵩燾不顧自己年邁體弱,對英法的政教進行了深人考察,留下了 70 萬字的 《 倫敦與巴黎日記 》 。他曾系統考察過英法的議會、法庭、監獄、工廠、學校、炮台、軍營、圖書館、博物館、商品陳列館等,對於西方文化從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畢達哥拉斯、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到近代自然科學家培根、伽利略、牛頓、萊布尼茨等,都作過深人研究,不懂的地方還專門請人講解。同期斌椿作的 《 乘搓筆記 》 、張德彝作的 《 航海述奇 》 大都著眼於西方物質文明之“奇”,郭篙熹則在考察器物文明的同時,更關注西洋文化和科學的精神實質,將中國人學習西洋文化推向新的高度。首先,他認為議會制與民選市長制是西洋立國之本。其次,他認為君民共主國政是西洋強盛之本。再次,他認為“西洋政教、製造,無一不出於學”,強調推行西學是學習西洋的重要內容。他對牛津、劍橋等大學的建制、課程及講求實學的精神非常感興趣,認識到“人才、國勢關係本原,大計莫急於學”。 至於如何向西方學習,他拿日本與中國相比。當時中國留英學生不過十數人,全部學海軍。“日本在英國學習技藝者二百餘人,各海口皆有之,而在倫敦者九十人。嵩燾所見二十餘人,皆能英語。有名長岡良芝助者,故諸侯也,自治一國,今降為世爵,亦在此學習律法。其戶部尚書恩婁葉歐摹,至奉使講求經制出人,謀盡仿效行之。所立電報信局,亦在倫敦學習有成即設局辦理。而學兵法者甚少。蓋兵者末也,各種創製皆立國之本也。”因此,中國學習西洋關鍵是學其“各種創製”等立國之本,即西洋政教制度。
郭嵩燾激進而超前的見解,遭到了頑固保守派的“聚訶叢罵”,以致“謗毀遍天下”。駐英副使劉錫鴻、張佩倫等稱他有辱“天朝”威信,責以“漢奸”罪名,屢加參劾。
1879 年 2 月,郭嵩燾卸任離英返國。抵上海後,未人京復命,託病假徑回湖南。 5 月 5 日,輪抵長沙,“湘人見而大嘩,謂郭沾洋人習氣,大集明倫堂,聲罪致討,並焚其輪。” 官紳們的冷漠和無知使郭嵩燾心灰意懶。他“到家謝絕酬應,即故人相過從,亦辭而不見”。郭嵩燾深知在中國效法西洋的艱難。他曾預言:“學校之起,必百年而後有成。用其百年之力以滌盪舊染;又用其百年之力,盡一世之人才而磨碧之;又用其百年之力,培養漸積以使之成。以今日人心風俗言之,必有聖人接踵而起,垂三百年而始有振興之望。”
回到湖南後,在壽星街營造玉池別墅,潛心著述和講學,重建湘水校經堂,創辦思賢講舍。潛心著述。並在家鄉積極主張進行風俗改良。
1891 年 6 月,郭嵩燾流然長逝,葬於淚羅沙溪鎮劃江村。

人物評價

在中國近代化的進程中,郭嵩燾作為經世派後勁、洋務派的智者,對維新派和革命派產生了巨大影響,譚嗣同和楊毓麟對他非常推崇。“流傳百代千齡後,定識人間有此人”,郭嵩燾“以先知覺後知,以先覺覺後覺”的事功、道德、文章,正如王先謙所說:“利在國家,豈圖其私!…… 繳爾風節,百世之師。文章滿家,鶯鳳其儀。謗與身滅,積久彌輝!”

人物著作

著有《養知書屋遺集》、《使西紀程》》、《玉池老人自敘》、《史記札記》等。批校有《周易參同契分章註解》三卷

愛才薦才

道光十七年(1837),江忠源到京城應試,經郭嵩燾引薦拜訪曾國藩,成為湘軍第一大將。。
左宗棠出佐湘幕,初露崢嶸,引起朝野關注,鹹豐皇帝亦給予了極大的關注。但也因此而引起了一些人的忌恨和誹謗,特別是湖南水州鎮總兵樊燮的構陷,險些使左宗棠性命不保,幸得好友胡林翼、郭嵩燾等人的仗義執言,潘祖蔭、肅順等大臣的披瀝上陳,才使一場軒然大波得以平息。
王闓運寫反映湘軍完整歷史的《湘軍志》。對湘軍的一些問題未加掩飾,一一加以敘述。所以此書一刻印就遭到一些湘軍將領的攻擊,認為它是“謗書”,後由郭嵩燾出面勸說王闓運將原版交給他,由他毀掉才使王得以免禍。
嚴復留學英國期間,常與時任駐英使節的郭嵩燾論析中西學術政制之異同,深受郭讚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