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棟臣

簡介郭棟臣(1881—1973),名立朝,又名立賢,字棟臣,威縣沙柳寨人。 1948年,冀南行署又派他為人民文化館館長兼社會服務部長。 1952年,棟臣於古稀之年被聘為河北省文史館館員,辛勤筆耕,寫出了多餘篇文史資料。

簡介

郭棟臣(1881—1973),名立朝,又名立賢,字棟臣,威縣沙柳寨人。棟臣出身農民家庭,自幼讀書,勤奮好學,聰明過人。青年時,參加義和拳起義,追隨趙三多反洋教,後在保定講武堂和法政學堂學習,畢業後在武昌鄂軍任職,因不滿當局橫暴,棄職還鄉務農。民國二十六年(1937)“七七”事變後,棟臣回響共產黨號召,毅然參加革命,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8年三月,日偽軍撤離威縣,八路軍即來組織戰地委員會(簡稱“戰委會”),棟臣先為組織部長,後升主任兼自衛隊大隊長,代基幹隊長。創建了游擊第四中隊,任隊長。1939年,游擊隊過度為正軌軍,棟臣負責戰委會工作。1939年秋,日寇瘋狂掃蕩,棟臣在三區組織自衛隊,敵寇、叛軍和土匪不敢入境。是年建立企之縣,棟臣任農會組織部長、代理主任,後被推舉為冀南行政區參議員、縣調解委員會首席委員。1941年,四專署聘請他為四專署參議室參議。
1942年至1943年,冀南發生嚴重旱、澇、蝗災,棟臣遵照抗日民主政府指示組織民眾生產自救,並親自率領救災呼籲團赴冀魯豫求援。在當地黨政領導的大力支持下,棟臣一心解救災民,利用各種會議場合,走村串戶,講述災民的困苦,使非災區民眾深受感動。他們發揚高尚風格,大力開展向災區捐獻“一把米”運動,很快募捐了大批救災糧款和20萬公斤籽種,使災區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得到妥善安置。此舉深受冀南黨政領導和人民民眾的讚揚,特贈送他“造福人民”金字大匾一面,還為他畫了一米高的肖像一幅,兩件珍品現仍藏在家中。
1945年,郭棟臣任晉冀魯豫邊區參議會駐會常務委員、駐冀南區辦事處主任。民國三十六年(1947),赴前方慰勞部隊,中途跌傷,1949年被評為一等殘廢,回威縣休養。1948年,冀南行署又派他為人民文化館館長兼社會服務部長。是年六月,河北省政府成立,行署合併到省政府,幹部歸省,棟臣要求留縣,仍在文化館工作。後被選舉為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代表。
在艱苦卓絕的戰爭年代,他寫下了不少詩篇,表達了一個革命者的崇高情懷。1952年,棟臣於古稀之年被聘為河北省文史館館員,辛勤筆耕,寫出了多餘篇文史資料。山東大學歷史系多次來河北做義和團社會調查,郭棟臣先生為義和團研究提供了大量珍貴翔實的文字和口述資料,被收入《義和團調查資料彙編》等書。其《義和團之緣起》一文被收入《河北文史集粹》(社會卷)。
郭棟臣先生1973年病逝於故里威縣沙柳寨,終年92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