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川

郭曉川

郭曉川,男,1962年生於山東省微山縣。1979年參軍。1984年考入山東藝術學院。1991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1994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考入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部美術系,1996年獲美術學博士學位。畢業後歷任《美術觀察》雜誌副社長、副主編,《中華文化畫報》主編、《華商》雜誌執行總編等職。 2014年被聘為中國人民大學文化藝術策劃研究所研究員。郭曉川對秦漢美術史、西方美術史方法論和當代美術史、美術批評和藝術市場均有深入研究,在繪畫、書法、篆刻和詩詞創作領域成就顯著。 1998年策劃和舉辦了《中國當代美術二十年啟示錄美術展覽》, 1999年創立了大型常設學術項目《今日中國美術》。主編和出版了《中國當代美術二十年啟示錄》、《今日中國美術》(I、II卷)、《今日中國美術》(展覽卷)等大型圖書和畫冊,以及《今日中國美術叢書》系列讀物。出版重要專著有《西方美術史研究評述》和《中西美術史方法論比較》等。2003年在中華世紀壇策劃和舉辦首屆《今日中國美術大展》。2006年在中國美術館策劃和舉辦第二屆《今日中國美術大展》。2009年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當代美術名家-郭曉川》畫集、文史出版社出版《郭曉川文集》。2014年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主辦、中國人民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文化藝術策劃研究所承辦《翠屏蓬瀛——郭曉川、尤昌明翡翠山水作品展覽》,江蘇美術出版社出版其主編《翠屏蓬瀛:翡翠山水創作與研究》 學術專著:《西方美術史研究評述》,《中西美術史方法論比較》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學生時代

年份 歲數詳情
1962年1歲出生於山東省微山縣
1970年8歲入讀微山縣夏鎮國小
1971年9歲由母親郭慕秋送到微山縣文化館拜趙明程先生為師學習繪畫
1972年10歲創作白描作品《繁忙的碼頭》,參加山東省濟寧地區青少年美術作品展覽
1974年12歲創作連環畫作品《蘆葦盪的鬥爭》,參加山東省青少年兒童美術作品展覽
1975年 13歲國小畢業,入讀微山縣第一中學
1976年 14歲創作年畫《除舊迎新》,參加山東省濟寧地區美術作品展覽
1977年 15歲入讀高中
1978年 16歲創作中國畫作品《放水員》參加山東省濟寧地區美術作品展覽
1979年 17歲高中畢業,應徵入伍,陸軍第一軍三師戰士
1980年 18歲創作木刻黑白畫《課後》發表於《人民前線》報;獲嘉獎一次

工作時期

1981年 19歲 退役,到山東省微山縣文化館工作,從事文物管理和美術創作;參加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參與搜購流散文物、考古發掘以及撰寫發掘報告和文物志等工作。

1982年 20歲 創作中國畫作品《嬉》,參加山東省美術作品展覽。

1984年 22歲 入讀山東藝術學院藝術師範專業。

1985年 23歲 獲一等獎學金,被評為“三好學生”。

1986年 24歲 畢業後到山東省《農業知識》雜誌社從事美術編輯工作。

1987年 26歲 創作中國畫《春》,參加在漢城第二十四屆奧運會期間舉辦的《現代中國書畫展》。

1989年 27歲 撰寫論文《略論兩城漢畫像石》。

1990年 28歲 論文《略論兩城漢畫像石》發表於《齊魯藝苑》1990年1期應邀參加山東省美術家協會舉辦的“山東省首屆美術理論研討會”,提交並獲邀宣講論文《問題·時代·任務——關於山東省美術狀況的思考》。

1991年 29歲 入讀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專業。

1992年 30歲 譯文《盧西恩·弗羅伊德的素描藝術》 發表於《世界美術》1992年三期(與喬偉合譯)。

1993年 31歲 為北京出版社創作工筆畫插圖《水滸傳》8幅論文《試析石濤〈畫語錄〉產生的理論 背景》發表於《美術研究》 1993年2期;參加《'93中國南陽漢代畫像石(磚)國際學術討論會》並獲邀宣講論文《南陽漢畫像視覺形式演變的分期研究》。

1994年 32歲 論文 《南陽漢畫像視覺形式演變的分期研究》 發表於《美術研究》1994年2期;文章《93中國南陽漢代畫像石(磚)國際學術討論會綜述》發表於 《美術研究》1994年2期;論文《在現代的基礎上發展——盧沉教學思想的初步總結》(與張敢合著)發表於《美苑》1994年2期;論文《蘇魯豫皖區漢畫像視覺形式演變的分期研究》通過答辯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入讀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部美術專業。

1995年 33歲 撰寫畢業論文《西方美術史研究評述》。

1996年 34歲 畢業,獲美術學博士學位;論文 《美術批評的闡釋及其標準》 發表於《美術觀察》.1996年1期;論文《西方美術史研究的切入點》發表於《美術觀察》1996年12期。

1997年 35歲 任 《美術觀察》 雜誌社副社長文章《九六美術:現實主義的回潮》發表於《光明日報》1997年2月5日;論文《蘇魯豫皖區漢畫像視覺形式演變的分期研究》發表於《考古學報》1997年2期;論文《西方美術史研究評述》發表於 《美術學研究》 ,湖北長江文藝出版社,1997年;論文《當代西方藝術史研究的兩大潮流:新藝術史和女性主義藝術史》發表於 《世界美術》 1997年1期;論文《西方現代形式主義美術史學研究》發表於《美苑》1997年1期《中華繪畫》(與高毅清合著,廣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

1998年 36歲 策劃並舉辦 《中國當代美術二十年啟示錄》 展覽(勞動人民文化宮,北京);主編 《中國當代美術二十年啟示錄》(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文章《中國的艷俗藝術》發表於《當代藝術》1998年15期(湖南美術出版社)。

1999年 37歲 任《中華文化畫報》 雜誌社主編;創辦學術項目“今日中國美術”。

2000年 38歲 出版專著《西方美術史研究評述》(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0年);出版專著《中西美術史方法論比較》(河北美術出版社,2000年);文章《當前中國美術三種運作機制及其特點》發表於《中華讀書報》(2000年3月15日),同年《榮寶齋》2000年3期和《美術報》分別轉載;文章《標準與真實》發表於《美苑》2000年6期。

2001年 39歲 任 《美術觀察》 雜誌社副主編;主編 《美術文獻·木版家族》(湖北美術出版社,2001年總第21輯)。

2002年 40歲 主編 《今日中國美術》(I、II卷)( 北京出版社、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2002 年);主編《今日中國美術》系列叢書五種(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專訪《十年間中國美術的盛大映像——〈今日中國美術〉主編郭曉川訪談》發表於《出版參考》2002年8期。

中年時期

2003年 41歲 策劃並舉辦《2003今日中國美術大展》(北京中華世紀壇,北京);主編《今日中國美術》(展覽卷)(北京出版社、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2003年)專訪《速寫當前中國美術狀貌——“今日中國美術”系列活動策劃人郭曉川訪談》發表於《中國藝術》2003年第2期文章《前衛是風格流派嗎》發表於《中國藝術》2003年4期。

2004年 42歲 任《華商》雜誌社執行主編文章《當代藝術品投資》發表於《華商》2004年4期主編《今日中國美術》系列叢書五種(華文出版公司社,2004年)。

2005年 43歲 文章《是什麼讓畢卡索如此富有魅力:對畢卡索人道主義精神的重讀》載於《畫刊》2005年6期;文章《藝術何以致富——關於一個潛規則的公開化討論》發表於《畫刊》2005年7期;文章《西方的眼光與中國的理想》發表於中國美術館編《社會轉型與美術演進:紀念中國美術館建館4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2005年;主編《今日中國美術》(第三輯)(金版電子出版社,2005年);專訪《郭曉川:與畢卡索交朋友》發表於《北京青年周刊》2005年5月8日。

2006年 44歲 策劃並舉辦《2006今日中國美術大展》(中國美術館,北京);主編《今日中國美術》(第四輯)(河北美術出版社,2006年)。

2007年 45歲 文章《時過境遷:一個範式的衰退》發表於中國美術館編《農民·農民中國美術館藏品暨邀請展文獻集》(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年)。

2008年 46歲 出版畫集《曉川山水》(中國國際圖書出版社,2008年);專題介紹《讀郭曉川畫作隨感》(邵大箴撰文)發表於《榮寶齋》2008年2期專題介紹《讀曉川畫作隨感》(邵大箴撰文)載於《藝術市場》2008年4期專訪《策展人就是藝術片導演——記策展人郭曉川》發表於《青年參考》2008年10月24日;專訪《策展人:遊走在藝術與市場之間》發表於《北京日報》)2008年11月28日;專訪《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當代美術的四步曲》發表於《北京日報》)2008年12月7日。

2009年 47歲 專題介紹《千帆奔過我獨閒——讀郭曉川的中國畫新作》(張敢撰文)發表於《榮寶齋》2009年3期。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當代美術名家-郭曉川》畫集;文史出版社出版《郭曉川文集》。

2010年48歲籌備、投資並主編《畫刊·今日中國美術》(半月刊)(與江蘇美術出版社合作)

2011年49歲撰寫《批評家如何實踐培育職責》(節選)發表於《中國美術館》)

在北京金寶街金寶匯創辦“綏風藝術館”,隨後策劃和籌辦《水窮雲起——杜大愷水墨作品展》

山水畫 山水畫

2012年50歲策劃和籌辦《藝林清音——邵大箴、水天中繪畫作品展》(北京綏風藝術館)

4月14日策劃和籌辦《2012新寫實油畫展覽》(中國美術館)

主編《2012新寫實油畫》(江蘇美術出版社出版)

文章《當代藝術:多種風格題材對應多種需求》發表於2012年9月13日《北京日報》

策劃和籌辦《祭起藝術精品大旗,打造新時期國寶——關於珍惜材料的保護性開發》研討會(北京綏風藝術館)

策劃和籌辦《折中反素——邵大箴、水天中、尚揚、杜大愷、田黎明作品邀請展》(北京綏風藝術館)

2013年51歲論文《合理開發珍稀材料,合力打造當代國寶》發表於《藝術與投資》)創作翡翠山水系列作品

2014年52歲編著《翠屏蓬瀛:翡翠山水創作與研究》(江蘇美術出版社出版)

11月16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舉辦《翠屏蓬瀛——郭曉川、尤昌明翡翠山水作品展》(北京市規劃展覽館)

文章《玉作山水的“墨感”》發表於2014年12月5日《北京日報》第20版。

綏風畫府總評

花鳥畫 花鳥畫

作為畫家的郭曉川其身份是多重的,他既是著名的美術理論家和美術批評家,同時還是非常有影響力的策展人和出版編輯家。 郭曉川自幼習畫,在四十多年的學習、研究和創作生涯中,郭曉川走過了與其他畫家絕然不同的道路。在不斷磨鍊畫技畫藝的同時,郭曉川更注重學養的提高和社會實踐的深化。他反對當代美術高等教育割裂式的教學方法,主張畫家的修養應該是綜合與全面的。他認為我們這個時代的畫家首先應該是一個有理論高度和實踐深度的思想者,畫家的思想體系應該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畫家的藝術精神應該在學理的鑽研中升華。郭曉川常年致力於詩、書、畫、印這一中國傳統藝術形式的繼承和發揚,在詩詞、書法、繪畫和篆刻藝術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他的作品以嶄新的藝術面貌示人,其中既有對傳統藝術精神的繼承發揚,又有對外來優秀文化因素的吸收融合,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郭曉川的藝術探索是開放式的,廣采博收,不法常可。既習傳統,卻不落窠臼;兼納西學,又不夷不惠。他的畫作淳直樸質而不失於簡率,文華內斂;深沉厚重而不失於鈍滯,情性外張。可謂標格清奇,力壓群俗。下面展示的是我們在郭曉川近作中挑選的部分作品。

名家點評

郭曉川 郭曉川

在郭曉川的繪畫作品中有兩種類型:速寫和水墨山水。速寫以勾線為主,多為人物寫生。筆法簡練,形象生動,說明他有敏銳的觀察力和捕捉人物動作的本領。水墨山水多為即興創作,不是依靠寫生完成的,而是在長期對自然觀察、體會和視覺經驗積累、前人藝術學習心得基礎上的即興創作 。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著名美術理論家和畫家邵大箴評)

篆刻 篆刻

從畫面上看,他作畫比較快捷,先有一個根據腹稿做的略圖輪廓,然後用墨和赭、綠、藍等色彩渲染,再用濃墨勾畫輪廓和交代細節,整個過程一氣呵成,既胸有成竹又有大膽、果斷的隨意發揮。他用筆粗獷、大氣,造型注重塊面轉折,講究畫面整體效果。從圖式看,他廣泛吸收前人營養,不拘於一家一派。畫中景色多為長期積蓄在心中印象的即興組合,可以說是寫“胸中丘壑”。畫面多有題字,抒發作畫時的情懷。無疑,郭曉川的水墨山水是屬於寫意文人畫一派,借筆墨表達內心感情。郭曉川的這些山水畫品格是樸實的,畫面單純而耐看,反映出他的傳統繪畫修養和用文人畫筆墨追求創新的努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