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漢語漢字]

邵[漢語漢字]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邵基本概況 漢語拼音:shào 漢語注音符號:ㄕㄠ 粵語拼音:SIU 閩南語拼音:台灣seu5,廈門siau5,潮州sieu5 吳語:zoh 日語:しょう (siou)[2] 朝鮮語(韓語):소[3] 越南語:Thiệu[4] 屬於姓氏,邵姓當今中國排行第八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占全國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二四。下面介紹邵氏始祖、形成、宗族特徵、郡望堂號、人口分布、遷徙分布及人物、當代邵姓的分布頻率、歷代部分名人及邵姓宗祠通用聯。歷代邵姓名人學者也是輩出,邵逸夫,邵雍,邵世強,邵長華等都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名人。

基本信息

結構:左右

區位號碼: 4159

五筆86:VKBH 五筆98:VKBH

倉頡:SRNL筆順編號:5325152 四角號碼:17627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90B5

《通用規範漢字表》編號:3816。

基本字義

1. 古地名,在今中國山西省垣曲縣。

2.姓氏。

出自姬姓,為黃帝之後。據《通志·氏族略·以邑為氏》、《萬姓統譜》等史料所記載,周初大臣召康公,周同族,姬姓,因食邑於召,今陝西鳳翔東南的古召方居地召陳,被稱為召公或召伯。周武王滅商後,移封召國於河南濟源西的召亭,與周公旦諸子凡、茅、蔣、邢、祭、胙、衛以及鄭等國一起,環繞古商朝都城監管商之遺民。後來召公奭之長子轉封於北燕國,留在濟源的次子仍稱召公,三子南遷伏牛山東端南麓的南召,以別濟源的北召。入春秋不久南召被楚所並,陝西的召被秦吞併。春秋後期公元前513年,召簡公盈因捲入周王室王位之爭而被京城人所殺,召國亡,子孫四散,即以召為姓。其中有北上山西垣曲東的召原,再東北入河北易縣北的古淶水城,又東遷山東惠民的邵城,這些均為召人遷徙中的遺蹟。姬姓邵氏的歷史也有3100年。 邵、召古時通用,史書上一般漢朝以前的多用召,三以後多用邵,河南汝南、安陽召人最早改用邵。根據習慣,在當代的人群中已分邵、召為兩姓,漢族中以邵姓為多。邵姓的正式使用歷史才2000年。 由於這支為邵姓的主體,故而後代邵姓人尊奉召公為邵氏得姓始祖。

據史籍《姓譜》記載:周文王第十子季載之後有邵姓。屬於以居邑地名為氏。

出自羋姓

楚昭王之後有邵姓。楚昭王諸器皆作“邵”。

出自部落名

出於召(shào)方。召,商朝時活動在今河南鄢城東召陵一帶的黃帝

部落的一支,史稱召方。大約在公元前1250-前1192年商王武丁時代,召方屢遭商的征伐,西移到渭河和涇水之間,今陝西鳳翔東南的召陳。商末周國興起,周文王封其姬奭於召,史稱召公奭,召方族人歸順於周。召、邵原為一姓,後分兩姓。這支邵姓的歷史已經至少有3200多年。

詳細字義

形聲。字從召,從邑,召亦聲。“召”意為“引導”、“呼喚”。“召”與“邑”聯合起來表示“招人的城邑”、“呼喚移民的城邑”。 本義:募人之邑。移民城市。 說明:邵公原封地大概地廣人稀,人力不足,所以起了個這樣的名字作為邑名。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集韻》《韻會》時照切《五音集韻》市照切,音紹。《廣韻》邑名。《左傳·襄二十三年》齊侯伐晉,戍郫、邵。《注》晉邑。

又姓。與召通。召公奭之後。《史記·白起傳》雖周、邵、呂望之功,不益於此矣。

又邵陵,地名。《史記·秦本紀》齊桓公伐楚,至邵陵。《左傳·僖四年》作召陵。 《正字通》從邑者,為邑,為姓。從卪者訓勸勉,又訓高也。俗多譌混。

演變過程

邵[漢語漢字] 邵[漢語漢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