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不乾正

邪不乾正,拼為xié bù gān zhèng,指邪惡的壓不倒正派剛正的事物。出自宋•王讜《唐語林•方正》。

基本信息

邪不乾正 xié bù gān zhèng
邪不犯正

題目

出自

宋·王讜《唐語林·方正》:“臣聞邪不乾正,若使咒臣,必不能行。”

事例

~,妖不勝德。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

解釋

邪惡的壓不倒正派剛正的事物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分句;指正義戰勝邪惡

原文

貞觀中,西域獻胡僧,咒術能生死人。太宗令于飛騎中選卒之莊勇者試之,如言而死,如言而蘇。帝以告宗正卿傅奕,奕曰:“此邪法也。臣聞邪不乾正,若使咒臣,必不能行。”帝召僧咒奕。奕對之。初無所覺;須臾,胡僧忽然自倒,若為物所擊者,更不復甦。

譯文

唐貞觀年間,西域進獻一名僧人。他能用咒語讓人死,也能用咒語將死者復活。唐太宗令于飛騎中帶一個壯漢來進行試驗。果然如胡僧所說的那樣,讓他死他就死,讓他活他就活。太宗皇帝向太常少卿傅奕說了這件事情,傅奕回答:“這是邪術啊。我聽說邪不犯正,如果讓他來咒我,一定不會成功。”太宗於是讓胡僧咒傅奕。傅奕站在胡僧對面,卻毫無感覺。一會兒,胡僧忽然自己倒下了,仿佛被什麼擊中,再也沒有甦醒。

注釋

貞觀: 唐太宗的年號,627--649
西域: 敦煌以西的諸國總稱
飛騎: 貞觀十二年在京師長安宮廷的玄武門置左右屯營,以諸衛將軍統領,其兵稱為“飛騎”,可譯為“禁衛軍”
乾: 沖犯
更: 再
蘇: 甦醒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