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務鎮六村

那務鎮六村

六村位於廣東省化州市那務鎮東北部,東毗高州市,西鄰上埌村委會,南往化州新時代溫泉5公里,北達扶蔭地生態旅遊景區19公里,管轄13條自然村、22個村民小組,在冊戶數543戶,人口2674人;全村總面積3.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60畝。六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工作中心,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水稻、蠶桑和香蕉種植,鼓勵外出務工經商成功人士回鄉創業,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全面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新六村。

基本信息

鄉村簡介

六村村委會是化州市那務鎮下轄的31個村(居)委會之一,由13條自然村所組成,村莊面積大,山嶺面積廣,民風淳樸,山清水秀,空氣清新,環境宜人,擁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發展農林牧漁業條件優越。六村一年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氣侯溫和,光照充足,土壤肥沃,適宜於多種農作物生長。

那務鎮六村村委會 那務鎮六村村委會

六村地處粵西偏遠山區,山高林密,遠離圩市,交通不便,經濟、文化落後,通信滯後,受政治變遷、國家興亡的影響較小,因而免遭戰亂,百姓得以安居樂業。明代以前,六村的人口及生產生活情況,已無從查考。當地村民全是漢族,屬於廣府民系。全境通行粵語,鄉土風情濃郁。

氣象災害主要有:春季低溫陰雨和乾旱,夏季暴雨洪澇和颱風雷雨,秋季寒露風和秋旱,以及冬季有寒潮霜凍害。

六村地處亞熱帶,盛產荔枝、龍眼、鳳梨、楊桃、芒果、香蕉等水果,其中鳳梨的栽種時間最為悠久,已有上百年的歷史。被譽為“南國佳果”的香蕉是六村的特產,六村香蕉品種多,產量高,質優味美,遠銷到廣州、深圳、珠海等地,備受消費者青睞。

那務鎮六村國小運動場 那務鎮六村國小運動場

六村外出務工人員較多,許多孩子都交給老人或親戚撫養,六村國小在2011年9月曾對校內學生進行了一次調查,結果顯示,220名學生中,雙親外出務工學生有131 人,單親外出務工學生有22人。留守學生已達到59.1% 。在雙親外出的學生中,117個留守兒童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親人照看,9個學生由親戚代管,5個學生無人照管。

近些年來,隨著中央、省、市、縣、鎮各級黨委、政府的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出台和貫徹落實,六村在經濟結構調整、基礎設施建設、農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較大的改善,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進了當地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六村的國小和國中毛入學率已達到100%,基本上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

六村發展潛力巨大,蘊藏無限商機,是投資創業的理想之地。發展是當代社會的主題,“風勁揚帆正當時”,六村人正緊緊抓住發展的有利時機,積極探索,乘勢而上,實現跨越式發展。

今後,六村將按照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緊緊圍繞上級黨委、政府的各項戰略部署,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堅持將發展作為富民興村的第一要務,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統籌協調,不斷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努力開創經濟發展新局面。

歷史沿革

解放前

六村歷史悠久,明初,化州設四鄉十七里,六村歸屬陵羅鄉。

明代中後期,莫、藍二姓分別遷入六村、南地坡。

明清鼎革,清沿明制,六村仍屬陵羅鄉。

康熙二十一年冬,六村普降大雪。

康熙五十二年,官府造戶口冊,六村人口戶數入錄。

雍正元年,朝廷推行“攤丁入畝”,促進了六村的生產發展和人口增長。

乾隆十年(1745年),林氏由茂名良塘搬遷於化邑藍地坡。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州設四鄉二十七都,以鄉統都,六村屬進二都。

道光三十年春,大旱;是年秋,再旱。

道光年間,林氏由南地坡遷出,分別定居六村、平山坡、新屋、渡頭、利榕、烏金山等地。

光緒二十八至三十二年,村莊連續五年流行鼠疫。

民國初期,行政區劃沿襲清末,時軍閥混戰,盜寇四起,社會動盪,戰事紛繁,為防寇避亂,六村、平山坡村民時常躲藏於民堡內。

民國十七年(1928年),北伐結束,國民政府形式上統一了全國,化縣實施新制,六村劃歸第七區上塱鄉管轄,設立保辦公處,委任保長。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實施新縣制,調整縣以下行政區劃,全縣設2區,1鎮,39鄉,486保,6586甲,六村保直轄於壺垌鄉。

解放後

1949年10月,六村解放,確立了中國共產黨對六村的領導;11月,歸化北區壺垌鄉管轄;12月,廢除保甲制度,成立六村村人民政府,設村主任、民兵隊,下轄自然村,設村長,均由上一級政府委任。

1950年3月,屬化縣第七區壺垌鄉,同年,開展清匪反霸、退租退押運動。

1951年春,成立農民協會,會長執行原行政村主任職權。

1952年12月,土改工作隊進村,貫徹執行中央制訂的“依靠貧、僱農,團結中農,中立富農,鬥爭地主,有步驟地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發展農業生產”的路線和政策,推行土地改革政策,丈量土地,劃分階級,沒收地主的土地財產,按農村戶口分配土地,分給貧僱農、下中農耕牛、農具、物資、房屋等。

1953年,土地改革工作全面結束,農會裁撤,六村和上塱兩個行政村合併組建上塱鄉人民政府,政府駐於六村,屬化縣第十區公所。

1954年,各自然村組織農業生產互助組,為全面辦社創造條件。

1955年,各農業生產互助組轉為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私有土地收歸集體所有,實行統一經營,按勞分配,取消土地報酬。

1956年,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合併組建六村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以自然村為基礎劃分生產隊。

1958年5月,撤併鄉鎮,章道高級社併入上塱鄉,並成立鄉黨支部。

1958年9月,推行人民公社化,上塱鄉改制上塱管理區,設營(管理區)、連(自然村)、排(生產隊)編制,以各生產隊為基礎組建林業隊、畜牧隊、積肥隊等專業性生產隊。

1961年,六村、章道從上塱生產大隊析出,另組建生產大隊和黨支部,六村生產大隊管轄六村、平山坡、屋地山、燈檠、新屋、高田、南地坡、現子垌、沙田、大石鼓、峨公埇、山心、木坑垌、龍善塘等14條自然村。

1968年,六村大隊管委會改稱六村大隊革委會。

1979年春,六村大隊革委會復稱六村大隊管委會。

1983年10月,那務公社改制為那務區,六村撤生產大隊設鄉,組建鄉人民政府(屬一級政權),鄉以下自然村改為村委會,人民公社化時代正式終結。

1984年下半年,各村委會組建村農工商經濟合作社。

1987年3月,那務撤區建鎮,六村鄉更名為六村村委會,裁撤鄉人民政府,下轄自然村村委會改稱村民小組,新成立的六村村委會管轄14條自然村、18個村民小組,總面積3.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17畝,共有23種姓氏。

1989年春,六村村委會改為六村管理區,設辦事處,作為鎮政府的派出機關,村民小組一律改為村民委員會。

1992年,組建六村經濟聯合社。

1999年春,全市農村管理區改制工作全面鋪開,廢管理區建制,重設村民委員會,由村民民主直選村幹部,下轄村委會復稱村民小組。

2012年,重設六村經濟聯合社。

特色美食

六村籺 六村籺

六村村民有著做籺的習俗,主要是在春節、年例、七月十四、收禾了等傳統節日,籺的配料,由每家每戶根據自身的口味,進行不同的配搭。籺的種類多種多樣,如:煮湯籺、炊籺、煎籺、糖心糍、糖籺。做籺的過程是複雜、繁瑣的。

六村粽 六村粽

粽是當地的一種頗有特色的食物,此粽與通行的三角、六角粽子不同,它是由葦葉包紮呈長條形的,內含糯米、花生、綠豆等配料。

白切雞

那務六村美食---白切雞 那務六村美食---白切雞

白切雞是當地村民的拿手好菜,所選用的肉雞是村民家中飼養的,從地方優良肉用土種雞中選育而成。六村家雞體態優美,體重適中,肉質細嫩,皮薄光滑,骨細味香。白切雞逢宴必上,香味純正,深受歡迎,享有“第一菜”的稱號。

行政區劃

六村村委會行政區域總面積3.9平方公里,管轄六村、平山坡、燈檠、新屋、高田、南地坡、沙田、現子垌、大石鼓、峨公埇、木坑垌、山心、龍善塘等13條自然村、22個村民小組。

村組簡介

六村

古稱綠邨,因在當地語言中“綠”和“六”是諧音的,後人為便於行文,便簡化為現名。六村村委會以六村為核心,村委會和村黨支部辦公室設在該村。六村自然村面積範圍除了六村,還包括栗子園、白墳坡和屋地山部分區域,共有林、蔡、鍾、全、邱、王、陳(栗子園)、伍(屋地山)、寧(白墳坡)等九種姓氏,以林姓人口居多,鍾姓次之。1981年,實行包產到戶之前,六村分為六村一隊、二隊等兩個生產隊,後細分為六村一隊、二隊、三隊、四隊等四個生產隊。

那務六村掠影 那務六村掠影

六村原為莫姓人士世居地,莫氏於明代中後期遷入,清道光年間,林氏自南地坡遷至此地,奠定根基,創立家業,莫氏逐漸衰敗,最後搬離該村,不知所終。解放前,林氏曾是六村當地的強勢家族,占有農田、山嶺、魚塘等大量資源,掌握著文教、武裝、訴訟等權力,尤其要數地主林財主這戶人家。

林財主,清監生加職州同,國民黨員,歷任化縣警察第七區分所長、化縣第七區長、壺垌鄉長、清鄉委員會主任等地方要職,家境小康,不愁吃穿。林財主家庭發跡始於其曾祖仁山公、祖父冠南公的竭力經營,產業愈增,遂創巨室、置家塾、延師督課,書聲繼起,家門鼎盛。封建社會,朝廷推行“捐納制”,允許百姓捐資買官,以增加國家財政收入,使無法通過科舉正途考取功名的百姓得以躋身仕途,臨民蒞政。清末,林家大小均捐官受封,獲取了政治地位,見官不參拜,鄉里尊稱相公老爺,顯赫一時。

冠南公,鄉黨之俊彥。其賦性明敏,稟質和厚,待人以誠,處世以寬,立志正大,品行端方,自幼勤學以期膠庠之選,顯及祖宗。鹹豐辛酉年,母被匪擄,上下驚恐,公蹈險相贖,捨身盡孝,為鄉人稱揚。公由太學生加職都司,誥封武翼都尉,隨封藍翎,歷任進二都鄉正,事無大小,投訴立判,多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誠鄉里之中流砥柱。及舉為族正,經理宗祠祖嘗,大公無私,分毫不取,訓敦睦,家族倚若長城。

民初,賊寇下山劫掠,鄉民進堡避亂,在雙方激烈交火中,林財主之母被子彈打落的磚頭碎片擊中眼睛,造成眼瞎,終身殘疾。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化縣當局加緊對土匪的圍剿,至民國十八年,匪患漸少。

林財主少年即承繼家業,挑起治家重擔,兢兢業業,奮發圖強,重振林家聲望。後來,因林財主沉溺賭錢、抽食大煙,而變賣田地,傾盪家財,林家由盛轉衰,家道中落,最後淪落到舉家一日三頓喝稀粥的地步。

那務六村掠影 那務六村掠影

蔡財主是生活在解放前後的六村的另一戶地主,談論此人,六村的老一輩人仍然津津樂道。據聞,蔡財主年少時,家境貧寒,娶妻林氏,於宗祠拜堂之際,有一白鴨從外飛入,伏於案上,任憑驅逐而不離,漸發家致富,成富庶之家。蔡財主養有一犬,靈敏忠誠,時常跟隨著主人,蔡財主百年歸老後,該犬一直默默地為故主守靈,數日未進食,到了出殯那天,此犬跳水身亡,隨主而去。

六村是一條耕讀世傳的鄉村,農民崇文重教,講究禮儀,注重對子弟的基礎教育,督課耐心細緻,將改變命運、出人頭地的希望,寄託於發憤讀書。舊時,村上幾乎每家每戶均有讀書之人,他們是一邊勤勞於耕,一邊研讀四書五經,謀求中舉,金榜題名,進而躋身仕途、光大門第。

六村人傑地靈、英才輩出,政界有林名德、林德榮、林春光、鍾毅、鍾春等公僕,商界有林積六、林原興、陳華等精英,科技界有林鋼等翹楚,教育界有林冠賢、林積玉等良師。

平山坡

依山傍水,鍾靈毓秀,地勢形似蛇,素有“靈蛇福地”之稱,有林、陳二姓。平山坡和屋地山伍姓部分居民組成平山坡村民小組,有30多戶,兩百餘人,與鄰村六村同奉神靈“莫三天官”,聲名遠播的天官廟位於兩村交界處,年例均是正月十六。當地人尊稱菩薩為“老爺”,故參拜神靈稱為“拜老爺”,菩薩出遊巡門稱為“睇老爺”(即觀看菩薩的意思)。

燈檠

六村教育興盛 六村教育興盛

意即照明用具,緣何取此名,有待考證。該村現有李、劉、邱等姓氏,信奉聖母冼太夫人,建有冼太廟。1992年之前,六村國小駐於該村,後遷出白墳坡,改設分校,現已撤銷。該村年例是二月初二,還有做冬至的習俗。

該村重點發展養蠶業,投產快,產量高,經濟效益顯著,農民步入了致富增收的快車道。當地桑樹種植面積不斷擴大,養蠶技術逐步改進和提高,已朝著生產標準化、規範化方向邁進,創出了優質蠶繭品牌,為養蠶業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新屋

有林、周、張、蔡等多種姓氏,以林姓居多,信奉冼太夫人,崇尚聖母之忠貞韜略,年例是二月初二。

高田

原叫鬼田,後以不雅,改為現名,鄰近新屋村,有李、蘇等姓氏,信奉聖母冼太夫人,年例是二月初二。

那務六村教學活動 那務六村教學活動

李老,是該村一位已故的風水先生。他出身農家,世代務農,解放時,撿獲了大量被人遺棄的田地耕種,土改中,因此被錯誤劃為“地主”成分,田地、耕牛、農具盡被政府沒收,而他本人則逃往外地避難,又因家中子女尚幼,放心不下,遂返回家,旋即被逮捕,屢屢遭受批鬥,飽受屈辱,曾被押赴北方,越過黃河,勞動改造,後又遣返回籍,仍受政治打壓,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得以摘帽、改變成分,獲得公民權。晚年,他以看風水為業,以此維持生計,因學術精湛而遠近聞名,人們紛紛前來拜訪討教,即使是遠在深圳、東莞等地的商賈富戶也不遠萬里地開車前來恭迎他。此翁異常好酒,常在圩市飲醉而歸。

南地坡

群山環抱,綠樹翠竹,舊稱藍地坡,從前是藍氏族人世代居住的村落。藍族於明朝中後期遷入該村,墾荒務農,後林姓二世祖竹峰公與弟朝發由茂名良塘落籍於此,延綿嗣續,生息繁衍,該村為林姓發祥地。啟基數世,因人繁地窄,林氏族人先後從南地坡遷出六村、平山坡、新屋、渡頭、利榕、烏金山等地。南地坡附近山麓葬有林氏竹峰公陵墓,每逢清明時節,居住在各地的林氏後裔便匯聚在這個小山村,共同拜謁先祖,祈求林族繁榮昌盛。1970年高華農中駐於該村,後來搬離。該村年例是正月十六。

那務六村幹部聽民意解民憂 那務六村幹部聽民意解民憂

據清光緒版《化州志》記載:“光緒十四年,進二都藍地坡林國高將伊祖所撥千秋嶺文昌閣租改撥歸印金公產管理”,助學勵教行大義。

林氏大宗祠原位於章道璠璧坡,在清代,以“奮略校尉林福山祠”而著稱,建於鹹豐二年(1852年)農曆七月。解放前,宗祠每年都舉行春秋二祭,大躍進時被拆毀,淪為農地,至今尚未修復。1984年,恢復拜祭事宜。族中素有重建宗祠的呼聲,但礙於各種因素,一直未能動工,有宗親提議在南地坡擇地建造祠堂,這也得到了大多數族人的回響,倘若實現,將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化州市長發糧果蔬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南地坡建立了香蕉生產基地 ,開展種植國家級雙認證的“綠士牌”香蕉,有效地調整了農村產業結構,促進了當地村民的經濟收入,奔康致富的步伐明顯加快。

沙田

與高州沙田接壤,因而又稱下沙田,遠離壺垌圩市,趁高州石板圩便利;該村為劉氏單姓村莊,舊時山林茂密,常有老虎猛獸出沒。該村年例是正月十三、十四兩天。

六村村委會沙田村 六村村委會沙田村

現子垌

鄰近高州,有李、陳、付、俞、謝等姓氏,大部分為李姓,年例是二月初一。

大石鼓

因村內有一塊大石頭而得名,據聞,此前有好幾塊這樣的大石,後來大多數用於生產勞動與住房建設,此石的由來,在當地充滿神話色彩,有待考證。該村族姓為溫姓,年例是正月十三。

峨公埇

是革命烈士鍾亞北的故里,古時人跡罕至,村上住戶較少,人口不多,村莊面積小,鍾氏世居斯地。正月十七年例。

木坑垌

分上、下木坑垌,有蔡、陳兩姓氏,年例是正月廿四。

山心

途經木坑垌村民小組,有梁、鍾二姓,1957年時,山心、木坑垌與龍善塘合為一個農業合作社,1961年後,分為三個生產隊。該村的風俗是正月初四開年,年例是二月初一。

龍善塘

四面環山,僅有幾戶賴姓人家,距離圩市遙遠,出行不便。正月初四開年,二月初一年例。

六村國小

那務鎮六村國小 那務鎮六村國小

化州市那務鎮六村國小坐落於白墳坡,位於六村村委會中心地帶,始建於1958年,自1992年由燈檠遷於現址。學校紮根山區,歷經了搬遷、改建和擴建,基礎設施日趨完善,辦學水平不斷提升,是一所完全農村國小。學校服務於六村村委會的13條自然村莊,教學水平突出,成績顯著,深受民眾好評,享譽全鎮,吸引了各地莘莘學子慕名前來求學,是化北山區教育的一顆璀璨明珠。

學校前不靠村,後不著店,遠離鬧市,免受外界干擾,教學環境宜人,文化氣息濃郁。學校交通十分便捷,靠著一條寬闊的通往各村組的道路。文革時期,回響黨和政府關於“上高中不出公社、上國中不出大隊”的號召,學校於1969年春季至1980年附設有國中班,後撤併於壺垌中學。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學校從1980年開始招收學前班,抓好學前教育。學校曾在禾堂地及燈檠設立分教點,開設學前班至二年級,以解決當地村莊孩子上學難等問題,前幾年根據上級的要求撤併了上述兩個分教點。學校現有學生一百多人,7個教學班,10名教師,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教師占70%。

2015年,學校榮獲化州市“美麗校園”稱號。

國恥紀念碑

那務鎮六村國小 那務鎮六村國小

位於六村村委會境內高山之上,臨近峨公埇村民小組。“五八”事件發生後,為紀念遇難同胞,譴責北約野蠻行徑,中共化州市委於1999年6月1日樹立此碑。紀念碑高2.5米,通體為花崗石,正面鐫著“龍之脊樑”四個大字,由時任中國記協主席、人民日報社社長邵華澤手書,背面記載三烈士犧牲經過,最後書“今立龍之脊樑紀念碑,旨在祈禱和平、摒棄戰爭;昭示泱泱中國不可侮,中華民族永遠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

七一奪冠

六村在那務鎮“七一”黨員拔河比賽中奪冠 六村在那務鎮“七一”黨員拔河比賽中奪冠

為進一步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2017年7月1日,化州市那務鎮黨委在那務中學運動場舉行了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96周年暨“七一”拔河比賽活動。來自全鎮各村(社區)、黨政機關及企事業單位黨支部共36支隊伍360名黨員參加了活動。

每支隊伍分別由8名男黨員和2名女黨員組成。活動規模盛大,吸引了周邊數千名民眾前來觀看。比賽哨聲剛響起,隊員們就雙手緊握長繩,拚命往後拉,圍觀的同志也在隊伍旁邊助陣加油,比賽場面熱火朝天。各隊嚴格遵守比賽規則,團結協作,頑強拼搏,賽出了水平,賽出了風格、賽出了友誼。經過激烈的角逐,六村黨支部獲得第一名,東門村黨支部獲得第二名,那冰村黨支部獲得第三名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