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州學派

邢州學派是元初眾多的學派中成就最為輝煌的一個學派。

詞語解釋

之所以稱其為邢州學派,主要原因有三:其一,邢州學派的成員都在邢州學習過,並以同學和師生關係形成學派;其二,邢州學派五人中,三人為邢州人;其三,邢州學派成員們始終政治上互相關心,而更重要的是為祖國科學文化獻身精神將他們連結在一起,如邢州學派的閃光點是創製《授時曆》,而《授時曆》凝結著邢州學派每個成員的心血,除劉秉忠建議修歷外,其他四人皆參與了《授時曆》的創製工作。

名稱來由

樹有根,水有源,邢州學派的源頭是紫金山。紫金山位於河北邢台、武安和山西左權兩省三縣交界處。《元史》和《邢台縣誌》均記載:邢台人劉秉忠(1216—1274),沙河人張文謙(1217—1283),邢台人郭守敬(1231—1316),河北唐縣人王恂(1235—1281),山西太原人張易(生年不詳),五人均在紫金山學習,但記載混亂,只說郭守敬師從劉秉忠,是劉秉忠的學生,說劉秉忠、張文謙、張易、王恂四人是同學,從歷史文獻資料記載看,張易、劉秉忠、張文謙三個人的字,皆從“仲”,張易字“仲一”,劉秉忠字“仲晦”,張文謙字“仲謙”,儘管張易生年不詳,但從字義上看,張易居首,劉秉忠居中,張文謙最小,三人年齡大致相當,史稱三人同學於邢州西一百四十里的紫金山,是合乎實際的。史書說劉秉忠13歲離開紫金山,說明三人同學於紫金山,當在他的少年時代。劉秉忠比王恂大19歲,張文謙比王恂大18歲,張易比劉秉忠、張文謙的年齡還大,因此說,王恂不會是以上三人的同學。歷史記載:只說王恂、郭守敬師從劉秉忠,未說二人師從張易和張文謙,劉秉忠離開紫金山後,只是在父親去逝後,於1247年春至1248年冬回邢州守喪,因此推斷,王恂、郭守敬師從劉秉忠的時間當在劉秉忠回邢州守喪期間。史載:1238年,邢州大旱,出家邢州天寧寺的劉秉忠,隨虛照禪師至雲中(大同),途中經中山唐縣,劉秉忠發現王恂是個可造之才,於是在奔喪的匆忙中,也沒有忘記把王恂帶回邢州進行培養。只是《元史·王恂傳》把邢州紫金山誤寫成磁州紫金山了。郭守敬的祖父郭榮對劉秉忠的才學十分了解,後劉秉忠又入雲中南堂寺苦學數載,後經海雲禪師引薦,而得到蒙古親王忽必烈的重用,劉秉忠奔父喪,忽必烈賜黃金百兩,並派使臣送其回邢州,是十分榮耀的事,此時劉秉忠不僅以一位著名學者的面孔回到故鄉,而且以政治地位十分顯赫的身份榮歸故里,此時,郭榮深知讓郭守敬跟劉秉忠學習比跟自己讀書好得多,加上當時科舉長期廢置,郭榮讓孫子跟隨劉秉忠學習的另一層目的,是希望孫子將來在政治上有所依託。
為什麼劉秉忠、張易、張文謙、王恂、郭守敬五人要到紫金山學習呢?考慮主要原因有二:其一,金末元初的戰亂;其二,紫金山優越的地理環境。十三世紀五十年代以前,邢州和華北地區處於長期的大動亂之中,開始是蒙、金戰爭,蒙古滅金後,對南宋進行征伐,在蒙族入主中原的過程中,文化落後而缺乏儒家禮教約束的蒙軍,以搶掠殺人為兒戲,結果造成華北地區土地荒蕪,社會混亂,盜賊橫行,人們被迫背井離鄉,四處流浪,僅以邢州為例,金朝盛時不下十萬餘戶,至1251年大蒙古國在邢州設定安撫司前,邢州九縣已是千里蕭條,為之一空。當時蒙軍以搶掠代替了正常的稅收,在搶掠過程中遇到反抗,就進行燒殺,因而州郡中的人聽到馬蹄聲,便迅速轉入地穴(地道)中,州郡官不敢白天到府衙辦公,只待夜間蒙軍休息時,才掌燈處理政務,黑沉沉之夜,星星燈光,猶如鬼火(磷火),故人們稱之鬼衙,更有甚者,覺得當如此之官,擔驚受怕,於是“棄印而去。”其二,紫金山位於邢州西太行山深處,是金末元初蒙族統治勢力達不到的地方,因而成為當時邢州人避難的場所。從自然環境來說,紫金山環境幽靜,是讀書學習的好地方。從經濟條件上說,距紫金山不遠的路羅川、漿水川,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適合農耕,具備多難之秋到此苟生的自然條件。從邢州學派自身的條件上說,劉秉忠、張文謙、郭守敬等人的經濟條件比較優越,文化素質較高,這樣的家庭往往十分注意對子女的培養,把未來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在以上背景下,劉秉忠等人來到紫金山學習,因為五人都精通自然科學,形成不同其他學派的特點,五人都在科學文化方面取得輝煌的成就,故人們稱之為“紫金山五傑”,因邢州學派成員們都是從紫金山走出來的,因而說紫金山是邢州學派的搖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