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斜照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邊城斜照》
【創作年代】清朝
【作者姓名】嵇震
【文學體裁】七言律句
作品原文

邊城斜照

南交地盡古朱耶①,控帶高城天一涯。
野戌鳥啼菸草綠,危樓人倚夕陽斜。
雙洲②海闊蛟涎長,五指山深豹霧遮。
瘴癘重於龍塞雪③,何堪一樣奏悲笳④?

作品注釋

① “南交”句,南交,《尚書大傳》說帝堯之地,南至交趾,因地在南方,故又稱“南交”。朱耶,即朱崖,海南島古稱。
② 雙洲,州名,遼太宗置。轄境相當今遼寧法庫東南,大蛇山子以東一帶。因詩人為清代臣子,故提及清皇朝版圖伸延至海南島。
③ “瘴癘”句,說海南山區的瘴氣比東北的雪還重。龍塞,龍城以外的地方。龍城,故址在今遼寧朝陽,十六國前燕在此築城,建設宗廟、宮闕。一說龍城為匈奴祭天,大會諸部處。
④ 悲笳,又稱“胡笳”。漢時流行於塞北和西域一帶,其聲悲壯。

作者簡介

嵇震,江蘇人,清嘉慶年間任崖州知州。

王仕熙詩作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邊城斜照》
【創作年代】元朝
【作者姓名】王仕熙
【文學體裁】七言律句

作品原文

邊城斜照①
炎州此去更無城②,薄暮天涯倦客程。
殘日尚浮高嶺樹,悲笳先起土軍營③。
沉沉碧漢歸山鶻④,燦燦晴霞射海鯨⑤。
明月照人茅屋上,與誰藜杖聽江聲。

作品說明

這首詩描寫崖州黃昏的景象:殘日嶺樹、悲笳軍營、天上歸鷹、海中巨鯨,一幕幕景色,對詩人來說,卻是淒涼而悲哀的,末聯“明月照人茅屋上,與誰藜杖聽江聲”更呼出了作者孤寂難處的心聲。

作品注釋

① 邊城,指崖州城,地在祖國南門邊陲。
② “炎州”句,炎州指崖州,地居炎方,南去是大海。
③ “悲笳”句,笳,胡笳。漢時流行於塞北和西域一帶,其聲悲壯,以為武樂。土軍,土人為兵者,凡羌番、黎、苗、徭等少數民族聚居之地,古時設千戶百戶等武官管轄,設治所、軍營。
④ “沉沉”句,碧漢,天河,此指青天,徐夤《鵲》詩:“碧漢填河織女回。”山鶻,鷙鳥,即山鷹。
⑤ 海鯨,俗稱鯨魚。外形如魚,胎生,實為海獸類。長達六七十尺,鼻孔在頂,時浮水面,呼出空氣,望之如噴霧。
⑥ 藜杖,藜本修直,生鬼面,可為杖,取其輕而堅。

作者簡介

王仕熙,字繼學,北海東平(今山東省東平縣人),元朝大詩人、當朝被貶副宰相(參知政事)。元泰定帝致和戊辰(1328年)秋,執掌樞密院負責軍機、邊防和宮廷禁衛的燕帖木兒正留守京師,蓄謀已久的政變爆發。燕帖木兒立懷王即文宗入京登基,副宰相(參知政事)王仕熙不從新主,被捕入獄。元文宗天曆二年(1329年),王仕熙九月被流放到吉陽軍(今三亞市崖城鎮)。1332年,文宗已亡,新皇帝即位已經三年。遠在天涯的王仕熙得旨北歸,重新在朝廷任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