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陽漢墓

遼陽漢墓

1961年發掘的遼陽東漢古墓群中的9座古墓被國務院宣布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在目前的20餘座東漢古墓中發現了100餘幅壁畫。除遼陽外,我國目前只在洛陽發現了地下墓室壁畫,而洛陽的此類壁畫數量也遠遠少於遼陽市。由於直到今天也沒能找到辦法可使墓內壁畫見光而不揮發。因此建國後對遼陽漢墓的研究均是保護性的,即打開漢墓後拍照、取物和考察,然後封墓。遼陽漢墓壁畫對研究中國古代繪畫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一直受到海內外學者的關注。

簡介

據了解,遼陽漢墓分布十分廣泛,城北以望水台到冶建沿線居多,城南以娥房到東門一帶為主。目前看來,遼陽漢墓的主要價值就集中在壁畫上面。遼陽漢墓壁畫具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很多城市發掘出的壁畫都是以雕刻的方式刻在石頭上面,而遼陽漢墓的壁畫是直接用顏料手工進行繪製。也就是因為是用手工直接繪製在石壁上,天長日久經地下水侵蝕,石壁處於一種潮濕的狀態,壁畫一旦見光見風,就會迅速褪色,並風化脫落。由於經濟和技術等多重原因,壁畫接觸空氣和光後無法完好地保存。因此,遼陽的壁畫墓一直都沒有對外界公開開放。

根據以往遼陽發掘的漢墓墓室的構造可以看出,當時生產力水平發達,墓室為大青石板砌成,所繪製的壁畫內容多為描述當時富貴人家的生活狀況,比如過去的出行圖內容、歌妓內容、夫妻對飲內容等等。從壁畫的情景可以看出當時的遼陽,政權穩定,經濟富庶。所發掘出的壁畫對研究當時的經濟、文化、藝術、民俗等都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

歷史背景文化

遼陽市博物館李景福館長認為,東漢三國時期名為三國,實為四國,即在以今遼陽地區為中心,還存在著公孫氏家族的諸侯統治,其所轄的遼東郡南至山東半島北部、西至今河北省境內,北抵今黑龍江、吉林省境內。當時遼東郡的安定吸引了大量處於戰亂中的中原流民。而當地發達的經濟和深受漢文化影響的官員們,促成了中原地區的厚葬習俗在此地興盛了60餘年。大量的墓室壁畫展現了東漢遼東郡官員們的生活場景,遊樂、宴飲和出行是其中的主要內容。從壁畫中可以看出當時修建有3層樓閣,一幅雜技壁畫則使人相信,轉碟、飛刀、踩高蹺及從鋼絲上射箭已成為當時雜技中的內容。而有關專家指出,一幅公孫氏家族出行圖足以顯示,其家族出行時車隊的威儀決不亞於當時當政的漢獻帝。

古墓內景

俯瞰墓地,仿佛一個大大的房子,兩扇大門在正北面,東南角留了一個側門。在側廊的石壁上,畫著一幅車馬出行圖。這些用硃砂、石青、石墨繪出的壁畫上,所有的馬都是奔騰前行的,非常威武。從側廊向前便到了前廊,往右是一個耳房,這些房間的牆壁上畫的是宴飲圖和奏事圖,吃飯和議事的場景栩栩如生。在前廊的頂棚上,還畫著一個圓圓的太陽,“臥室”的門框上,畫著起伏的山峰和雲彩。墓室四周的牆壁上也都有表現不同生活場景的壁畫。整個墓室40多平方米,仿佛濃縮的“三室兩廳”。

在古墓挖掘過程中,考古工作者發現了3具屍骨和60多件隨葬品,其中大部分為陶器,一小部分為玉石器和石器。從墓的規模以及壁畫的規格、內容和隨葬品的數量、等級上分析,墓主人應是一個身份較高的貴族或者官吏。目前,有關專家正在對墓中3人的性別、年齡等進行鑑定。

遼陽漢墓古墓壁畫

為保護文物,考古人員對這次發現的壁畫進行了細緻的處理,形成一個透明的保護膜,使其兩年內不會發生改變。但目前的難題是,溫度變化會使一些石片較容易脫落。

遼陽古墓群

1、新城戰國墓----位於遼陽市東太子河區新城村後金城山崗上,1983年窯場取土發現。墓主為遼東郡屬下的官吏,這種戰國木槨墓葬,在東北地區為首次發現。

2、東明王墓----(漢)《全遼志》雲在遼陽東三十里,按通志考朱蒙為東明王,韓國小史載東明王為高麗始祖,卒於王莽天鳳五年。

3、張行願墓----(金)在城東韓家墳。張行願為張浩之父,官光祿大夫。卒於今天德二年。

4、鄧佐墓----(明)在響山子村北。鄧佐為明成化定遼前衛指揮,卒於成化三年。

5、韓斌墓----(明)在城東韓家墳村。韓斌為明成化遼東副總兵,卒於弘治十三年。

6、楊四畏墓----(明)在小南門外玉皇廟村後。楊四畏為明萬曆中軍都督府右都督,昌平薊鎮保定總兵官,卒於萬曆三十二年。

7、陳通墓----(明)在城南皖家溝村。陳通為明西寧諸衛將領、鎮國將軍都指揮,卒於明成化二年。

8、孫棠墓----(明)在孫莊子村。孫棠為明龍虎將軍,卒於明正德年間。

9、下平州石棺墓群----位於下平州村東南台山頂上。為春秋戰國時代墓,該墓群露出10座石棺,出土青銅短劍、青銅斧、陶壺、獸牙飾件等。

10、二道河石棺墓----位於二道河西南岔溝山坡上。為春秋戰國時代墓,1975年,發現墓區分布20餘座石棺墓。墓中出土青銅短劍、斧鑿、斧鏃石范、陶罐、陶壺等。

11、二道河土坑墓----位於二道河村。為春秋戰國時代墓,該墓區有7座墓,隨葬品有陶壺、陶罐、木炭、青銅劍短等。

12、亮甲一帶墓葬群----為漢代墓。位於河蘭鎮境內,以亮甲山為中心,南起上麻屯,北到頭一站;東至大東溝一帶,在近百平方公里範圍內,有漢代墓600餘處,墓內陪葬品多為陶器和銅指環等。

13、南雪梅壁畫墓----為漢代墓,該墓位於南雪梅村北田地中,1956年4月被發現,墓以青石板構築,隨葬品有銅鏡、陶器、鐵器、漆器等。

14、小屯石咀山壁畫墓----為遼金時代墓,位於小屯村石咀山下。該墓為磚石合築,繪有風景圖,男女樂工秦樂圖。

15、亮甲駱駝山墓----為遼金時代墓,位於亮甲村南駱駝山北坡。

16、隆昌墓----為遼金時代墓,位於隆昌村東北的山腳下。該墓區發掘的4座石墓,出土文物有鐵熨斗、鐵鑿、鐵斧、鐵刀、鐵鈴、鐵鐸、鐵剪、銅鐲、卷草紋灰陶壺、弦紋陶罐、黑釉瓷瓶、白釉小瓷瓶、玉環、琉璃珠、骨簪、骨刷等。

17、柳家畫像石墓----為遼金時代墓,該墓位於柳家村西北山坡下。壁石浮雕有以二十四孝為內容的人物故事,墓道雕有武士圖像,立柱雕牡丹和孔雀。

18、巫凱墓----(明代)位於藍家堡子村東山崗上。從兩行志蓋文查《明史》卷一百七十四巫凱列傳,此墓為巫凱墓無疑。

19、王爾烈家族墓----(清代)該墓位於藍家鄉風水溝村王家林子山北麓。墓地依南面北,設在一道南高北低的山樑上,略呈台階狀。占地約1.4萬平方米,其中墳丘占地面積1800平方米。此墓建於明末清初,為王爾烈祖先祖墓地,王爾烈故後安葬於此,墓地共有129個墳包,先後立有20多塊石碑。民國初,墓地四周樹木成蔭,松、槐、楊、柳鬱鬱蔥蔥,至東北淪陷時期,尚有根部直徑二尺多的大松樹。墓地東面有座石門,石門一側立有高太余的石碑,外面建有碑樓。

20、按官廳石棺墓群----在遼陽燈塔市張台子鎮接官廳村東,1965年3月修灌渠工程取土發現,省市考古工作人員聯合清理了這處石棺墓群。墓地不僅是墓葬區,同時,也是古文化遺址分布區。石棺墓群在遺址的北部邊緣斷層中。僅在長約100米、寬30米的範圍內,就露出石棺墓26座,只清理了14座。隨葬的有陶器、青銅飾品和豬骨。陶器較普遍,一般只出一、二個罐、壺,青銅飾品有環形銅飾、螺鏇形銅飾、耳環形銅飾、頂針形銅飾,豬骨有豬頭、豬牙、豬頜骨。20、明高忠及其夫人呂氏墓----墓葬在燈塔市西大窯鎮官屯村北(燕州城以下)。1971年5月窯場鄧土發現。隨葬呂有高柄銀環、褐釉陶瓶以及碟、燭台等錫器。

21、公安堡清初墓園----墓園在遼陽燈塔市西大窯鎮公安堡村北五頂山南坡,俗稱皇姑墳。據康熙五十五年《遷墓建園志》碑文記載:創建於清康熙五年,經康熙七年、二十七年、三十二年、五十年、五十二年5次增修,最後於康熙五十五年墓園工程完畢。墓園面積15300平方米,園內建有土山、柵欄、甬路、玉台、班房、石獅、衙門、碑亭等建築。遷葬有彭春曾祖父何和晨、曾祖母端莊固倫公主、祖父何芍圖、祖母郡主、小叔祖及彭春、勞滿色、齊錫等父母兄弟14人墓,即彭春族墓。隨葬有金飾品,葵花形骨雕。在土壙前有清康熙四十四年彭春之子福罕為其父母立墓碑,滿文,碑文正中刻“誥命”二字,碑身正中一行為“正一品光祿大夫都統一等公棟鄂部彭春之墓”,兩側為其5個妻屬的名字。墓南還立康熙二十三年彭春誥命碑。彭春作為滿洲正紅旗都統、駐東北地區的一名主要軍事將領,曾參加康熙年間3次較大的軍事行動,即反擊沙俄侵略的雅克薩戰爭,平定噶爾丹和吳三桂反叛的戰爭,立下很大的功績。這處墓園是清初棟棟鄂氏滿洲正紅旗彭春及其曾祖、祖輩的墓園,墓園遺留至今的所有碑石,是研究清初歷史的重要史料。

22、吳萬福墓----(清)在梨皮峪村西。吳萬福為清康熙左都督,福建總兵官,卒於康熙年間。

23、何和禮墓----(清)在城東皇姑墳,今公安堡村後。何和禮為清初創婁重臣,天命五大臣之一,清太祖努爾哈赤之婿。

24、何芍圖墓----(清)在城東皇姑墳,今公安堡村後。何芍圖為何和禮之子,彭春祖父,跟隨努爾哈赤征戰累功。

25、孔有德墓----(清)在城東南松樹花園村東,古松樹被俄人砍伐。孔有德為清初藩王,遼陽人。明末任參將,登州兵變中,自號都元帥,明朝派兵鎮壓。天聰七年,他浮海降後金。崇德元年,受封恭順王,順治三年,授平南大將軍,五年,改封定南王,九年,他因兵敗,自殺。

26、耿仲明墓----(清)在城東南梅家花園村南。康熙十二年因耿仲明之孫耿精忠“應吳二桂反”,“凌遲梟示滅族之外,罪及乃祖、奉旨掘仲明墳,棺上箍鐵三道,以示懲第。”耿仲明為清初藩王,遼陽人。明末以兵變得稱總兵,天聰七年與孔有德共降清,受封懷順王,順治六年改封靖南王。他因部下觸犯刑律,畏罪自殺于吉安(河北吉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