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紅軍墳

遵義.紅軍墳

自紅軍進入遵義以來,遵義四鄉即流傳著關於紅軍墳動人的故事,深人人心,遠近皆知。 在紅軍離開後的苦難歲月里,人民每有病無錢醫治時,便帶著香燭紙錢到紅軍墳前祈褥,希冀紅軍衛生員在陰間保佑他們解除病痛。 現在,紅軍墳前還塑有紅軍衛生員替窮人家孩子治病的雕塑。

概述

遵義.紅軍墳遵義.紅軍墳
紅軍墳在遵義老城小龍山上(今紅軍烈士陵園內)(見圖)。墓塋用青石嵌,圓形。墓書“紅軍墳”三個大字。自紅軍進入遵義以來,遵義四鄉即流傳著關於紅軍墳動人的故事,深人人心,遠近皆知。

簡介

紅軍墳
1935年1月中旬,紅軍來到遵義在深入發動民眾的時候,得知城南七里遠的桑木椏流行著雞窩寒(傷寒),十室九空。紅軍即派出衛生隊自親治病後回到桑木椏駐地,發現部隊已經離開他根據留條示的方向,手提馬燈急速追趕部隊,行至尹家層基,被暗藏的地主武裝槍殺。噩耗傳開,桑木椏人民悲慟萬分,紛紛趕到紅軍衛生員犧牲的地方,將親人的遺體安葬在路邊,四時祭掃,絡繹不絕。
在紅軍離開後的苦難歲月里,人民每有病無錢醫治時,便帶著香燭紙錢到紅軍墳前祈褥,希冀紅軍衛生員在陰間保佑他們解除病痛。早日康復。人民民眾如遇苛捐重重款,拉夫抓夫等苦難無法擺脫時,也每每至紅軍墳前吐訴,希望紅軍在冥冥之中庇護他們,“逢凶化吉”。這座墳,無形之中成了人民群從追求幸福,嚮往光明的化身。遠近的鄉親,按著鄉間習俗,頻來祭掃,煙火來斷。
一次,一位老大爺上山砍柴受涼,因年老體弱無錢醫治而日趨病重,他躺在柴床上思念著紅軍的好處,呻吟著不斷叨念著紅軍衛生員的名字,念著念著,神志不清地便朦朧睡去,他看見紅軍衛生員身背紅十字灰布挎名,急急來到他的茅草棚里,給他餵藥打針,百般安慰,離開時又留下幾包藥,囑他好好休息,說不幾日病情即可轉。老人激動不已。紅軍衛生員臨行時,老人說附近不遠的青岡林里暗藏著有反動派衛生員不路徑,深怕他上當,於是掙扎著爬起來非要送衛生員不可,衛生員堅持不允,在相互推拉之際,老大爺的頭不小心碰到柴門上,只聽他“啊唷”一聲,驚醒過來,渾身出了大汗,卻原來是一個夢。老大爺頓時感到身子清爽許多,於是即刻告訴家人,說紅軍衛生員在他睡著後來給他治過病。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人民民眾更附會紅軍墳種種神話傳說色彩。於是“紅軍菩薩”救窮人,“紅軍菩薩顯聖”等等不脛而走,百里之內,遐邇盛傳。虔誠的鄉民有的甚至說墳前的香灰是治病的良藥,吃了包醫百病。由此前來燒香的人越來越多,香菸終日繚繞,香燒在墳前堆積成小丘。
反動派見人民民眾如此敬仰紅軍,三次派人挖墳,欲摧毀在人民咫牢牢樹起來的紅軍的偉大形象,敵人前兩次挖墳,人民群從充分利用“紅軍菩薩顯聖”以及反動派墳恐懼虛弱的心量狀態,機智巧妙地對付過去。第三次挖墳,敵人動用了武裝,窮兇惡極地在桑木椏的土地上,一直堅持到解放。
為了便於人民民眾瞻仰,解放初,人民政府將紅軍墳從桑木椏遷到城內的鳳凰山紅軍烈士陵園裡,紅軍墳遷走近,鄉親們有的仍去桑木椏燒香,當然來紅軍烈士陵園燒香的更多。
現在,紅軍墳前還塑有紅軍衛生員替窮人家孩子治病的雕塑。紅軍墳的事跡教育著一代又一代青少年。
遵義會議會址葉挺紀念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