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庭審記錄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庭審記錄

該書是研究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俗稱東京審判)的第一手文獻資料。出版啟動儀式現場全書以1946年至1948年的法庭庭審記錄原件影印為內容,按照不同主題分為多卷,預計出版80冊。這是通向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消除歧見與爭論的有效途徑,也是駁斥“東京審判史觀”、“遠東國際軍事法庭非法論”等日本右翼保守勢力歪曲和否認侵華史實言論的強有力武器和佐證。

基本信息

啟動編纂

台北時間2012年10月24日,由中國國家圖書館和上海交通大學聯合負責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庭審記錄》編纂出版正式啟動。該書是研究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俗稱東京審判)的第一手文獻資料。
出版啟動儀式現場
全書以1946年至1948年的法庭庭審記錄原件影印為內容,按照不同主題分為多卷,預計出版80冊。目前第一卷10冊的樣書已問世,即將正式出版。該書出版還只是系統化梳理東京審判資料的一個開始。未來,全國乃至世界學者還將共同研究更多專題。
該書出版,將東京審判全過程展現在人們面前。這是通向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消除歧見與爭論的有效途徑,也是駁斥“東京審判史觀”、“遠東國際軍事法庭非法論”等日本右翼保守勢力歪曲和否認侵華史實言論的強有力武器和佐證。

事件簡介

日本侵華罪行的清算並不徹底
東京審判是一次世界人民對日本法西斯的正義審判,它揭露和懲罰了日本對外侵略戰爭的罪責,伸張了和平與正義。“但一直以來,不論是在學界還是政界,對東京審判的各種質疑之聲始終不絕於耳。”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庭審現場
上海交通大學校長張傑院士說,東京審判從法律上對日本軍國主義在中國犯下的罪行進行了清算,然而仍有不少遺留問題,包括細菌戰在內的很多問題並沒有得到徹底解決。隨著近二十多年來日本政治的“向右轉”,東京審判的正面意義正在不斷地被有意或無意地淡化。這更加提醒國內學人,要加緊對它的研究。
目前,西方國家關於東京審判的著作約有50種,日本有兩百餘種,而我國這方面的著作卻非常少。今年3月,國家圖書館和上海交通大學共同成立東京審判研究中心,為推動相關研究奠定了基礎。
中心成立以來,研究人員反覆閱讀相關文獻,逐一檢查了近5萬頁的國圖館藏庭審記錄;先後專程赴台灣地區和美國調研,經過多方努力搜尋補得七千餘頁缺藏文獻,現在已基本補齊了庭審記錄的原始文獻,為《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庭審記錄》的編纂出版奠定了基礎。
審判土肥原賢二記錄展出
在啟動儀式現場,國家圖書館還舉辦了“歷史的審判——館藏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歷史文獻展”,主要展出館藏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庭審記錄原件縮微品、民國時期記錄日本侵華罪行的珍貴期刊報紙原件、世界各國對二戰日本戰爭罪行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研究文獻等在內的館藏歷史文獻約400餘件。
此外,曾參加東京審判的中國檢察組顧問、負責對日本戰犯審判的倪征的女兒倪乃先女士,還帶來了父親收藏的當時審判板垣征四郎、土肥原賢二兩大戰犯的庭審記錄和判決書原件。
土肥原賢二受審

“當時,父親主要工作就是提交證據,面對面質詢這兩個戰犯。”倪乃先說,父親告訴過她,當時土肥原賢二非常狡猾,站在法庭上不肯開口說話。對他的質詢,只好採用先問板垣征四郎,諸如“某某事件是不是你和土肥一起做的”、“是不是你身邊的這個土肥”等等,以達到一箭雙鵰的效果。
此外,倪女士還帶來一份印度法官帕爾在庭審時的發言記錄。帕爾是東京審判中頗有爭議的人物之一,他曾對庭審提出異議,並因此被在日本靖國神社附近立了一尊雕像。

相關資料

重要資料被美國掌握
長期以來,由於我國對關於東京審判第一手資料的收集、整理不足,尚不具備系統完整的文獻研究基礎,使得我國對東京審判的研究力度不盡人意。這其中,與當時重要材料的去向有關。
東京審判被稱為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一次國際審判。其審判歷時兩年零七個月,其證據收集過程也耗時16個月,審判背後的龐大證據中,很多都保存在美國。
安倍晉三質疑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裁決

“東京審判所涉及的證據和材料只有很少一部分用在法庭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陳鐵健介紹,這些證據和材料一部分由各個受害國提供,一部分從日方毀棄的資料中擇取,還有一批資料來自盟軍在一個秘密存放地發現的核心絕密資料,其中包括二戰前和二戰期間日本首相會議、內閣會議、武相會議,以及海軍省、陸軍省、外務省會議等的詳細記錄。還有日本裕仁天皇身邊的內大臣木戶幸一向法庭提交的日記,記載了天皇與內閣、首相以及政界要人重要會晤的諸多細節,至今仍存放在美國。
近年來,隨著美國對這些檔案的逐漸解密,部分資料得以轉到了美國國會圖書館和國家檔案館,各國學者才得以進一步研究。
東京審判只是冰山一角
昨天,《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庭審記錄》編纂委員會同時召開了研討會,徵求各方專家意見。很多專家表示,東京審判只審判了28位日本甲級戰犯,其餘乙級和丙級戰犯的罪行,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駁斥安倍晉三質疑言論
以及東京審判前後的紐倫堡審判(盟軍對德國戰犯的審判)、馬尼拉審判(菲律賓對日本戰犯的審判),以及南京國民政府對日本戰犯的審判,都是非常重要的研究領域,是認清日本的侵略罪行不可或缺的內容。
國圖相關研究人員介紹,僅以南京國民政府自1946年2月15日至1947年6月底對日本戰犯的審判來說,審判在南京、上海、北平、瀋陽、武漢、廣州、台北等10個城市,對5919位被告提出187611件罪行的控訴。這些乙級和丙級戰犯的供述也非常有學術研究價值。
據悉,《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庭審記錄》只是龐大出版計畫的開始,更多檔案文獻和學人著作還將陸續面世。

背景簡介

東京審判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俗稱東京審判,不僅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現狀
也是世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決定了日本戰後的政治格局,影響了整個東亞的歷史進程。某種程度上說,東亞國際關係中的一些重大戰爭遺留問題都可以追溯至這次審判。
該審判自1946年5月3日始,至1948年11月宣判終結。由中國、前蘇聯、美國、英國、法國等11國提名的11名法官組成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在日本東京開庭,對日本首要戰犯進行了國際審判。其間共開庭818次,庭審記錄長達約5萬頁,文字達1000萬,出庭作證的證人達419人,出示法庭證據4336件,判決書長達1213頁。審判吸引了20萬旁聽者,其規模超過了紐倫堡審判,堪稱有史以來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一次國際審判。

最新報導

新華社記者15日從中國國家圖書館獲悉,約計80卷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庭審記錄》,將於今年(2013年)6月正式出版。
這是東京審判的庭審全記錄,從遠東國際軍事法庭1946年5月3日拉開東京審判帷幕,到1948年11月12日審判結束,2年半時間內的818次庭審記錄無一缺漏,將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的全過程展現在世人面前。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庭審記錄封面

1946年,盟軍最高統帥部在東京設立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依據國際法對日本甲級戰犯進行審判。東京審判裁定了日本的戰爭責任,確認其南京大屠殺暴行,東條英機等7名甲級戰犯被判處絞刑。1951年,日本在簽署“舊金山和約”時,明確承諾作為國家接受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的判決。
“史料為證。東京審判的正義性不容挑戰!”國家圖書館研究館員高紅說。
這部全記錄的許多史料從美國、日本、台灣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檔案館、圖書館收集而來。這是中國首次出版這部歷史全記錄。1968年,日本曾出版日文版東京審判庭審記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