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釋義

道德經釋義

《道德經釋義》由東方出版社2009年4月1日出版。作者:任法融。對《道德經》的宏奧哲理、高超智慧和博大精深的思想作了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的闡釋。此書觀點獨特,說理透徹,言簡義明,適用面廣,可供科技、管理、文化、教育、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各界人士參考。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書 名:

道德經釋義(精)

作 者:任法融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4-1

ISBN: 9787506034531

開本: 16開

定價: 32.00元

內容簡介

中國文化巨匠魯迅先生說:“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然而,道教的基本經典是老子的《道德經》,道教的最高信仰是老子的“道”。這說明,道教的根柢是闡道論德的《道德經》。

以“黃老之學”而言,老子與黃帝齊名,黃帝為政治代表,老子則為學術代表。以儒道兩家而論,孔子問禮、訪道於老子,喻老子為“猶龍”,發出了“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感嘆。

在國外,老子與耶穌齊名。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西方已開發國家,對老子思想推崇備至,廣泛套用,崇拜得五體投地。在美國,連幼稚園的孩子都在學道。

據史書記載,《道德經》 一書為老子在陝西周至樓觀台所著。秦始皇因篤信老子養生之道,在樓觀建老子祠,供奉老子像。樓觀遂被道教尊奉為祖庭。秦漢以降,不少道家隱士在此修煉學道,代不乏人。

長期蟄居樓觀叢林修煉研道的任法融道長,歷經數十載,研習《道德經》,探其玄理,悟其奧義,終於一九八八年著成《道德經釋義》一書,對《道德經》的宏奧哲理、高超智慧和博大精深的思想作了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的闡釋。此書觀點獨特,說理透徹,言簡義明,適用面廣,可供科技、管理、文化、教育、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各界人士參考。

編輯推薦

道家有一套複雜而微妙的概念,它是後來產生的中國一切科學技術思想的基礎。

——(英)李約瑟

國際研究公認,“道”將是二十一世紀的“世界指導原理”。

——(美)張緒通

作者簡介

任法融,甘肅天水人,全國政協常委,中國道教協會會長,陝西省道教協會會長,當代眾望所歸、學養深厚的高道,海內外著名的道教界人物。出身於書香之家,幼時即飽覽群籍,淹通詩書。十九歲出家,數十年精研道學,博覽貫通,身體力行,多發玄悟,先後著有《<道德經>釋義》、《<周易參同契>釋義》、《<黃帝陰符經>,<黃石公素書>釋義》等著作,風行於海內外,廣受推仰

文摘

道經

第一章

道教經典《清靜經》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由此可見,《老子》所謂“道”,實為陰陽未判之前的混元無極,是宇宙之起源,天地之本始,萬物之根蒂,造化之樞機。它無形無象,五色無臭,無所不在,無所不備,充塞宇宙,遍滿十方,不增不減,永恆常存。它本無形而不可名,但卻真實存在。老子為了使人承認它、研究它、掌握它、運用它,故以“道”名。

可道,非常道。

混沌初開,陰陽始判,清濁肇分,乾坤定位,是謂太極。在天有日月星辰,風雲雷雨;在地有東西南北、山川湖海;天地之間有飛潛動植、人間社會。這些有形有象之事物,皆有生有滅,有成有毀,不能永恆常存。這些可生可滅的萬事萬物,皆屬“可道”的範圍。因有形質,處於變化之中,故謂“非常道”。

無聞,妙用難窺。靈機罔測,神通莫擬。

應之於人,是為理性,純粹剛正,無堅不摧,入水不溺,入火不焚。圓明寂照,萬劫不磨,永無生滅,真空妙覺。日用萬事,皆具其理,百般情感,成仗其性。道物關係,似同水波,水波一體,道物不二。森羅萬象,芸芸眾生,須臾不離。帝王將相,得道多助。仕宦黎庶,失道寡助。山川動植,有道則生。胎卵濕化,離道即亡。遐邇高卑,賢愚貴賤,長短曲直,美醜清濁,色聲香味,包容無遺。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冥冥造化,玄功無窮。天子皇權,蓋莫敢逾。英雄豪傑,莫能抗拒。智謀高士,無計可施。滿堂金玉,莫之買賣。

黃老立論,義冠群經,理蔽諸家。自然災祥,人世臧否,動物壽天,植物榮枯,兵家勝負,國政治亂,事業成敗,人類吉凶,無這是說,任何事物都由正反兩種因素組合而成。它們互相聯繫、互相依賴、互相滲透、互相補充、互為其根。有正必有反,二者對待存在,相反相成。

再例如:

司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這就是說,事物的運動變化規律,是罰物極必反,理窮必變b。任何事物達到極端,超過一定限度,就會走向反面。

宇宙萬物由陰陽二氣合和而成,陰陽是一對矛盾體,因而,由陰陽二氣組成的萬物無不包含著陰陽。沒有陰陽就沒有萬物,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陰陽即矛盾。太極圖是對陰陽之矛盾的總括。

圖書目錄

再版序

總論

引述

無極圖

太極圖

無極圖與太極圖

道經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德經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六章

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八章

第四十九章

第五十章

第五十一章

第五十二章

第五十三章

第五十四章

第五十五章

第五十六章

第五十七章

第五十八章

第五十九章

第六十章

第六十一章

第六十二章

第六十三章

第六十四章

第六十五章

第六十六章

第六十七章

第六十八章

第六十九章

第七十章

第七十一章

第七十二章

第七十三章

第七十四章

第七十五章

第七十六章

第七十七章

第七十八章

第七十九章

第八十章

第八十一章

釋“道”的十大特徵

一、虛無

二、自然

三、清靜

四、無為

五、純粹

六、素樸

七、平易

八、恬淡

九、柔弱

十、不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