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石公素書

黃石公素書

《素書》以道家思想為宗旨,集儒、法、兵的思想發揮道的作用及功能,同時以道、德、仁、義、禮為立身治國的根本、揆度宇宙萬物自然運化的理數,以此認識事物,對應事物、處理事物的智慧型之作。《史記·留侯世家》稱其避秦世之亂,隱居東海下邳。黃石公三試張良後,授與《太公兵法》,臨別時有言:“十三年後,在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公即我矣。”張良後來以黃石公所授兵書助漢高祖劉邦奪得天下,並於十三年後,在濟北谷城下找到了黃石,取而葆祠之。

作品簡介

黃石公素書黃石公素書

《老子》主張尚無為、法自然的思想,與黃石公講的潛居抱道,以待其時,即根據客觀情況的發展變化而靈活套用。這種思 想仍是“無為”、“自然”之意。老子對理民統眾的指導思想是:“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黃石公是說:“略己而責人者不治。”“釋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順。”以上二者都認識到,先求諸己的自我建立,是為理民統眾的首要條件。老子對待下屬的態度是:“既以與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高以下為基,貴以賤為本。”黃石公對下屬的戒慎是:“薄施厚望”、“自厚薄人”、“貴而忘賤”。老子對事物變化的認識方法是:“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黃石公是說:“推古驗今,所以不惑。”老子在橫向交接上,主張“柔弱”、“謙下”,黃石公主張的則是“恭儉謙約”、“近恕篤行”。老子唯一的治國要領是:“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黃石公主張的是:“德足以懷遠”、“先莫先於修德”。所以黃石公在治國統軍取眾時首先對修身及自我要求特別嚴格,同時對其理家、理國的方略能高瞻遠矚。欲得齊家、治國,成就偉大的功業,須先絕禁自身的嗜欲,減損過惡,斷絕酒色,遠避嫌疑,使自身成為一個潔白無污的清廉者。其二,要博學切問,增廣知見,高行微言,修身建德,使自身有高尚的德行,以恭儉謙約處人,親近仁人,和正直的君子交友,斥責為非作歹及尚讒言的小人。不可輕上,戒於侮下。

對自己的立身要求,應是橛橛梗梗,堅定不移,孜孜淑淑,始終如一,戒慎篤行,忍辱好善,至誠體物,知足知止,精誠純一,不苟得,不貪鄙,戒自恃與多私。

任材使能,要有充分的認識和了解。發號施令的原則是:存心與政令一致,不可後令謬前,對部下要寬宏大量,不能以過棄功,要恩厚待人,不可薄施厚望,不可貴而忘賤,不可凌下取勝,不可自厚薄人。

獎賞要慷慨,賞罰要分明,不可貪人之有,不可美讒仇諫。

處世理國,要體道建德,審權變,察安危,追本溯源,觀察現象,度測將來,防患於未然,戒禍於始萌,以此明辯盛衰之道,通曉成敗之數,審辨治亂之勢,或就或去而順理。

《老子》論的是道之巨觀整體,《素書》是將道的整體與作用及表現形式(夫道、德、仁、義、禮五著一體也)統為一貫,集為一體,同時《素書》有因時勢而應變的特點。《素書》不僅是一部修身處事的格言集,而且是一部治國統軍的政論書。

對自己的立身要求,應是橛橛梗梗,堅定不移,孜孜淑淑,始終如一,戒慎篤行,忍辱好善,至誠體物,知足知止,精誠純一,不苟得,不貪鄙,戒自恃與多私。

獎賞要慷慨,賞罰要分明,不可貪人之有,不可美讒仇諫。

處世理國,要體道建德,審權變,察安危,追本溯源,觀察現象,度測將來,防患於未然,戒禍於始萌,以此明辯盛衰之道,通曉成敗之數,審辨治亂之勢,或就或去而順理。

內容目錄

原始章第一

正道章第二

求人之志章第三

本德宗道章第四

遵義章第五

安禮章第六

作者簡介

黃石公本為秦漢時人,後得道成仙,被道教納入神譜。據傳黃石公是秦末漢初的五大隱士之一,排名第五。《史記·留侯世家》稱其避秦世之亂,隱居東海下邳。其時張良因謀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與下邳橋上遇到黃石公。黃石公三試張良後,授與《太公兵法》,臨別時有言:“十三年後,在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公即我矣。”張良後來以黃石公所授兵書助漢高祖劉邦奪得天下,並於十三年後,在濟北谷城下找到了黃石,取而葆祠之。後世流傳有《黃石公素書》和《黃石公三略》二書,蓋為後人託名所作。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