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重量

道德的重量

《道德的重量》是2008年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阿瑟·克萊曼。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一位越戰英雄,在離開戰場三十年後,家庭圓滿、事業有成,卻為何自責悔恨、鬱鬱而終?

一位在非洲從事人道救援的年輕女性,在經歷戰亂、腐敗、貧窮和疾病的威脅後,為何仍能鼓足勇氣,繼續艱難的奉獻工作?

一位在“文革”時期被好友出賣、受盡磨難的醫生,當有機會復仇時,為何會選擇將手中的刀劍輕輕放下?

美國知名人類學家和精神病醫師阿瑟·克萊曼、費時數年對這些“苦難經驗”細緻觀察和體驗,並以深刻的洞察力提示了,勇敢面對生活中的危機和無常,並超越地方性價值觀所帶來的限制,才是真正重要的事。

作者簡介

阿瑟·克萊曼(Arthur Kleinman,又名凱博文),1967年獲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博士學位,曾先後擔任哈佛醫學院社會醫學部主任和哈佛大學人類學系主任,現任哈佛研究生院及醫學院終身教授。

作為國際醫學人類學界和精神衛生研究領域的代表人物,他於1980年獲得英國皇家人類學會醫學人類學勳章。1983年起,任美國科學院醫藥學部終身委員、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社會科學委員會顧問、世界衛生組織(WHO)顧問和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NIH)資深顧問,並曾獲美國人類學學會的最高獎項--博厄斯獎。

目錄

第一章 導言

第二章溫思羅普·科恩

第三章 艾迪·鮑思克特-雷馬克

第四章 嚴仲舒

第五章 查爾斯·肯特沃斯·賈米森

第六章 薩莉·威廉斯

第七章 比爾·伯特/西姆查·阿德勒

第八章 W·H·R·里弗斯

第九章 後記

參考文獻題記

致謝

索引

……

書摘

《道德的重量:在無常和危機前》

總序

過去的幾十年,社會和文化人類學在全球範圍內經歷了深刻的變革。出版這套叢書的目的,是讓中國讀者能領略到在人類學理論、研究方法、實證發現和套用實踐方面的最新成果,正是這些激動人心的成果,充分體現了這場具有深刻而持續影響力的變革。

哈佛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們的近期研究,是對當代人類學動向的極好闡釋。這套叢書,第一次使得中國的教授、學生和有興趣的普通讀者,能接觸到這些研究作品。目前,國際人類學界最值得注意的變化之一,就是其關注對象正轉向當代的主要社會和地區,如中國、日本、歐洲各國和美國等等。而另一重要趨勢,是作為社會和文化人類學分支的醫學人類學,正逐漸占據日益顯著的中心地位。這一動向顯示,人類學家正在轉而研究影響當代各共同體的重點社會問題,並開始表達出努力轉化人類學研究成果,使之能為政策辯議、項目實施和一般傳媒所用的意願。叢書中的部分作品也使我們看到,醫學人類學已經成為一方聯結社會和人文科學,另一方聯結健康和政策科學問的“橋樑”。用跨越不同社會空間的 “橋樑”來比喻復旦大學和哈佛大學間的關係,尤其是新近創立的復旦一哈佛醫學人類學合作研究中心,是最為恰當不過的了。

我們相信,包括華琛(James L.Watson)、華如璧(Rubie Wat- son)、赫茨菲爾德(Michael Herzfeld)、貝斯特(Theodore Bestor)及本人在內的哈佛人類學家,在比較文化和社會研究方面所做的田野實踐和理論探索,將為中國人類學學科的國際化和專業化作出應有的貢獻。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