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憤怒

道德憤怒

道德憤怒是指人們對承認違反道德者的憤怒與厭惡,而非由感知到的侮辱或傷害引起的憤怒。這種憤怒的情緒在中文中常以“義憤”來表示,屬於一種情緒化的道德判斷,常常影響人們對公平正義的維護。

基本信息

概念

道德憤怒道德憤怒
道德憤怒屬於道德判斷的一種,比如“某人主張同性戀婚姻合法”、“某人在妻子懷孕期間出軌”、“某人扶摔倒老人反被訛詐”,當人們得知這樣一些社會現象或者道德事件後,即使它們與自己並沒有直接關聯,仍會表達自己的憤怒情緒。

人們通常會以憤怒情緒來回應公平正義領域的道德違反,例如中文中常用“激於義憤”,“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等詞語來描述公平正義領域的道德違反激起的憤怒情緒。

性質

憤怒情緒與厭惡情緒在效價上相似,但兩者產生的影響存在明顯的區別,厭惡情緒引發的是一種迴避趨向,而憤怒情緒引發的是攻擊趨向。

有研究者認為,厭惡情緒與憤怒情緒對道德判斷的影響的差異,可以從意向性、穩定性、歸因特點等方式上進行區分,厭惡情緒更具有穩定性,很難受意向性的影響,並且歸因時會給出更少的理由,而憤怒情緒則受意向性影響明顯。依據完全差異化的觀點,憤怒情緒會特異性地影響公平正義領域的道德判斷,並且只有憤怒情緒才具有這種特異性影響。

影響

道德憤怒道德憤怒
憤怒情緒影響公平正義領域道德判斷的早期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例如,Schmidt和Weiner探討了憤怒情緒對被試維護道德正義的影響,研究者將被試隨機地分配到憤怒情緒條件與同情條件下,然後要求被試想像一個場景(例如,一個同學在考試前向自己借課堂筆記),啟動被試的憤怒或者同情的情緒,然後詢問被試幫助該同學的意願。結果發現,在憤怒條件下(如該同學由於去玩而缺課)的被試表達了很少的幫助意願(維護了道德上的正義)。

2001年美國遭受恐怖攻擊之後,美國人民對恐怖攻擊事件普遍有憤怒或者恐懼情緒,研究者調查了被試對一些公共政策的態度。結果發現,帶有憤怒情緒的被試(而非恐懼情緒的被試)大多數選擇了支持與呼籲維護、恢復正義有關的政策(驅逐那些沒有有效護照的外國人),而很少支持那些呼籲和解的政策(加強與伊斯蘭國家的聯繫)。這些研究說明憤怒情緒會促使個體維護和恢復道德上的公平正義。

例證

由於越來越多美國家庭選擇延遲生小孩,甚至徹底放棄生小孩,研究者對此進行了深入探究。研究已發現丁克一族常常因此被羞辱,但被羞辱的原因始終不明朗。在本研究中,參與者對假設的決定不要小孩的夫妻感到道德憤怒。

研究的重大發現是,人們對決定不要小孩的陌生人感到道德憤怒。這一研究結果表明,一些人將父母身份視作道德使命。不生小孩似乎不僅僅是非主流,更是道德犯錯。

該研究結果反映出了人們進入成年後的困擾。一方面,人們認為小孩是使生命完整的必要組成,另一方面,人們又對生小孩這件事感到鴨梨山大。諷刺的是,這完全是無稽之談。已有研究表明,有小孩夫妻的婚姻滿意度顯著低於無小孩夫妻,且小孩越多,滿意度越低。

當然了,本研究也有一定缺陷,例如被試同質化現象嚴重——20來歲白人女性過多等。另外,參與者對兩組夫妻的道德憤怒的差異也並沒有那么大。但是,如果人們評價的不是陌生人,而是認識的人,那么道德憤怒可能會更強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