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恐慌

道德恐慌

道德恐慌,moral panic,大意指的是,對一些事物(通常發生在青年、弱勢群體、少數族群中)的危害的判斷、預測、宣揚等要遠甚其真實程度,而專家、學者、政府等也無視這種誇大,聽任媒體和大眾將之放大放大,甚至成為諱而不談的東西。

概括

道德恐慌,moral panic,大意指的是,對一些事物(通常發生在青年、弱勢群體、少數族群中)的危害的判斷、預測、宣揚等要遠甚其真實程度,而專家、學者、政府等也無視這種誇大,聽任媒體和大眾將之放大放大,甚至成為諱而不談的東西。
道德恐慌是根據對特定個體或團體的誤解發起大眾運動,對於不了解或不合社會主流價值的個人或團體給予打壓,通常經過媒體炒作。另外道德恐慌也可能半自發的發生。民眾歇斯底里(mass hysteria)可能是運動的元素之一。

起源

道德恐慌一詞由史丹利·高鹹提出,他於1972年著有Folk devils and moral panics一書,以道德恐慌來形容1960年代英國媒體如何描述當時的青年文化,和引起的社會反響。他指出,媒體傾向於用重複報導一種反社會行為,令公眾對某一特定社群產生恐懼和加以打壓。這種恐慌往往由一次特別嚴重的個別事件引起,令社會過份關注某一問題,如槍械問題、童黨問題、家庭暴力等。

後果

道德恐慌與民眾歇斯底里不同的是有特定的打擊目標且通常是對之的憤怒的表達而不是不成熟的恐懼。道德恐慌經常與性的議題有關並牽涉到新或廣泛散布的都會傳奇,這種恐慌有時可能造成暴動。
“愛滋病在中國就曾是這種境地。有人認為網咖在中國也有此遭遇。就像當年資本主義國家中將搖滾樂視為“共產主義陰謀”,而社會主義國家卻將之視為“資產階級和平演變”那樣,道德恐慌的對象被誇大地與青年人違反道德、法律、社會規範的行為聯繫起來,從而成為“意識形態的膠著劑”,在推卸某些責任的同時也維護和穩定了舊有社會結構和集團利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