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瓷

【道光瓷】清代道光朝(1821--1850)生產的瓷器。道光朝社會狀況和制瓷水平每況愈下,漸由規整趨於笨拙。除一小部分精製的官窯器以外,多數器物胎質粗松、厚笨,外形線條缺乏圓潤秀美之感,稜角轉折處板滯生硬。施釉不勻,呈波浪狀;釉層薄,白而澀,無瑩潤感。青花瓷色澤精緻的跟乾隆青花相類,仿明宣德、嘉靖的器物則相差甚遠。粉彩是道光瓷的主流,有白地粉彩和各種色地開光粉彩,如珊瑚紅地粉彩、綠地粉彩、黃地粉彩、抹紅地粉彩等,往往和描金工藝相結合。單色釉多見祭紅、祭藍、豆青、雞油黃、鈞紅、孔雀綠、魚子藍、仿定、仿官、仿哥、茶葉末、珊瑚紅、胭脂紅等。以仿哥釉器和鈞紅釉器為突出。某些仿官、仿哥及魚子藍製品器口塗醬釉,圈足塗一層黑釉。器形多見貫耳瓶、賞瓶、象耳瓶、暖鍋、花盆、魚缸、蓋罐、帽筒、花果形盒、套杯、碗盞、攢盤等。新出現的重要器形有冬瓜罐,其器身近似豎立的冬瓜。鼻炯壺十分流行,造型多種多樣。紋飾常見有龍、鳳、蝙蝠、花蝶、瓜瓞綿綿、草蟲、鳳凰牡丹、魚藻、三羊、皮球花、歲寒三友、清裝仕女、人物故事、十二月花神、三果、兩湖十景、“喜”字勾蓮等。此時較有特色的圖案有殘卷故紙、秦磚漢瓦、無雙譜等。由於社會上流行“及時行樂”的思潮,反映在瓷器的紋飾上有大量鬥雞走狗、鸚鵡、蟈蟈、蟋蟀等圖案已作為主題紋飾出現。由各種彩蝶、昆蟲組成的“探花及第”圖案也很盛行。繪有帶姓名小傳的無雙譜人物及草蟲圖案的粉彩器很精美。特別是署“慎德堂”款的粉彩器為道光帝御用品,是相當精細的。由皇親國戚訂製的署齋堂款的瓷器,如“睿邸退思堂制”款的蓋碗等繪畫、製作也比較精細。款識多用篆書,偶有楷款。篆款字型為瘦勁的鐵線篆,一般為“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一行橫列,無圈欄。也有六字一行橫款,落於器物中腰或器外口沿下。楷書款多為六字三行橫列,同雙圓圈。六字兩行豎式楷書款常為刻款。民窯瓷器仍多“草記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