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金陵

《過金陵》是詩人林伯渠於1907年由湖南前往東北,途徑南京時所寫下的詩作。詩中抒發了一個革命者對時間生命的強烈執著以及與之相伴隨的對即將來臨的戰鬥的渴望之情。

作品原文

過金陵
冬冬更鼓逼岩城②,露冷征衫酒微醺③。
隱約山川龍虎踞④,頻煩車馬劍書輕⑤。
乘時未許甘泉石,入海還期斬鱷鯨⑥。
莫為六朝空嘆息⑦,行看原上草重生⑧。

注釋譯文

金陵:古地名,即現在的江蘇省南京
更鼓:報更的鼓。古時將一夜分為五更,一更約兩小時,每更以擊鼓報時。逼:催逼。這裡有鼓聲催逼,夜不能寐之意。岩城:即石頭城,建於三國時期,其址在南京城西清涼山後,俗稱鬼臉城,是世界上最早的古城之一。此處代指南京。
③征衫:客衣,旅人遠行時所著的衣服。微醺:飲酒微醉。
隱約:模糊,不分明。龍虎踞:形容南京一帶山川雄壯險要。《六朝事跡》稱諸葛亮出使金陵,曾向孫權言:“鐘山龍蟠,石城虎踞,此帝王之宅。”
⑤頻煩:屢次煩勞。杜甫蜀相》:“三顧頻煩天下計。”劍書:劍與書,這裡代指隨身攜帶的簡單行李。
⑥乘時未許甘泉石,入海還期斬鱷鯨:甘泉石,甘心情願地隱居於泉石山水之間。斬鱷鯨,要消滅那些像鱷魚、鯨魚一樣吞食弱小的黑暗邪惡勢力。這兩句的意思是,要利用時機進行革命鬥爭,打倒壓迫人民的反動派,而決不做逃避社會、逃避現實鬥爭的隱士。
六朝:指相繼在南京建都的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六個王朝。行看:將看。
⑧原上草重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此句是說革命力量是無法消滅的,一旦時機成熟,它就會像春風吹拂下的漫山野草一樣顯露出蓬勃的生機。

創作背景

1906年秋,由同盟會會員劉道一蔡紹南等人策劃的湘贛邊界起義因遭清廷巡撫張之洞血腥鎮壓,終告失敗。東京中國同盟會總部的黃興宋教仁等人鑒於長江流域起義屢遭失敗,革命在清廷統治的中心地區難以發動的局面,極力主張進行“邊疆革命”,轉圖兩廣、雲南東北。1907年3月,同盟會總部委派宋教仁前往安東,準備聯繫東北的綠林人物,發展同盟會在當地的組織,以謀在夾皮溝一帶建立邊疆的革命根據地。同盟會總部同時也通知了在湖南的林伯渠,讓他設法前去東北,調查邊疆形勢,配合宋教仁開展工作,這時恰值江蘇臬台朱家寶調任吉林巡撫,為振興新政,朱四處招攬教育人才。林伯渠經人介紹,與朱家寶相識。因為林伯渠曾留學日本,學的又是師範,很快得到重用,不久便被充作朱家寶的隨員,準備同赴東北。
為了與朱同行,林伯渠於1907年春末來到南京。舟船勞頓之餘,林伯渠縱覽石頭城,徜徉秦淮河,深深為其虎踞龍盤的雄偉山川形勢所折服。人夜,他傾聽著遠方滾滾江潮,傾聽著一遍一遍敲響的好似催人奮起的更鼓,想到了即將來臨的邊疆革命高潮和自己身負的使命,不禁心潮激盪,詩興勃發,走筆寫下了這首七律。

作品鑑賞

這首詩雖以“過金陵”為題,但它卻既不是一首記敘旅途見聞、異地風物的記游詩,也不是一首發思古之幽情的懷古或詠史詩,它抒發的是一個革命者對時間生命的強烈執著以及與之相伴隨的對即將來臨的戰鬥的渴望之情。
“冬冬更鼓逼岩城,露冷征衫酒微醺。”起句鏗鏘有力,節奏急促,有如金石交鳴。更鼓,作為一種古老的報時方式,本來就包含著強烈的時光生命意識,但渴望立即投入鬥爭的詩人似乎仍感到不夠味,在詩中緊迫一步,以一對相疊的擬聲詞“冬冬”和一個具有情感色彩的和擬人效果的動詞“逼”對它加以強化。此時此地,在作者林伯渠心中,報時的更鼓與催征的戰鼓似乎已敲成一片,難分彼此了。為了赴東北從事革命活動,詩人日夜兼程,千里奔波,以至清冷的露水打濕了他那單薄的征衣,但他卻毫不以此為苦,為了祛寒,也為了助興,他在中轉地古都金陵把酒臨江,酣暢高樓,飲至微醉。
“酒酣胸膽尚開張。”此時,詩人酒酣微醺,豪情勃發,意興湍飛。“隱約山川I龍虎踞,頻煩車馬劍書輕。”頷聯屬仗工整嚴謹,天衣無縫,看似信手拈來,實則千錘百鍊。其上句寫金陵山川雄偉,地勢險要,有龍盤虎踞之勢,為東南形勝之地;筆法上基本採用靜態描寫。語氣沉穩渾厚;以“隱約”二字領起,即寫出了鐘山、長江春日時節雲遮霧障的視覺特點,又寫出了詩人酒意朦朧下的內心潛流。下旬寫作者為奔赴革命事業,一路上車馬輾轉,行色匆忙;筆法上採用動態描寫,語氣輕捷簡暢;“頻煩車馬”四字明確顯示了作者趕赴前程的急切難耐之情,與上聯催人的“冬冬更鼓”呼應;“劍書輕”三字暗含古人仗劍去國、負笈遠遊之意,寫得英氣勃勃、豪情逼人,正與詩人酒酣後的胸膽相符。
金陵的鐘山一帶因其獨特的山川風物,在古代尤其是南朝時代,曾是著名的隱士修行之所,(劉)宋文帝曾為此在這裡興建招隱館以招隱納賢。“乘時未許甘泉石,人海還期斬鱷鯨。”作為一個志在推翻封建專制制度,建立共和的早期民主革命者,林伯渠對古代隱士們棲息泉石、寄情山水,逃避社會逃避現實鬥爭的行為當然不屑,他急切渴望乘著眼下有利的革命時機,乘著青春年華,投身到偉大的民主革命事業中,擒鱷斬鯨,一顯身手。“乘時”與首句更鼓催人之意暗應,是詩歌惜時奮爭的主旋律的再次變奏。
“六朝舊事如流水。”金陵作為六朝故都,因其在歷史上曾出現過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六個盛極一時但又迅即消亡的封建王朝,成了歷代詩人爭相寄慨言志、感時傷世的諷詠對象,許多詩人如唐朝劉禹錫、杜牧,宋朝王安石等人都曾因此留下千載傳誦的篇章。此處,林伯渠一反古代詩家金陵懷古詩中常有的故國蕭條、人生淒涼的感傷情調,將詩歌諷誦重心從時間之鏈的過去轉移至現在與未來:對現在他主張利用時機迅即投入鬥爭,完成中國的民族民主革命,反對徒勞地感傷於業已消失的過去,“莫為六朝空嘆息”;對未來他堅信革命具有光明的前途,革命必將在新的時期像“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古原芳草一樣重新獲得生機。“行看原上草重生”,結句語氣堅定有力,顯示出了一個為革命事業感召的2l歲的青年志士對未來的無比自信。
這首詩節奏明快舒朗,筆意酣暢淋漓,一氣貫注,略無滯礙雕琢之痕,它雖因詩人趕赴征程投身鬥爭的心情急迫難耐,而在表達上略顯平直,於蘊藉含蓄處稍有欠缺,但畢竟瑕不掩瑜,終不失為一首具有催人奮起的強烈感召力量的詩篇。

作者簡介

林伯渠像林伯渠像
林伯渠(1886年3月20日1960年5月29日),原名林祖涵,字邃園,號伯渠,中國湖南省安福(今臨澧)人,早年加入同盟會。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南昌起義長征等革命活動,任陝甘寧邊區政府主席。建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一、二屆副委員長。中國共產黨重要領導人之一,與董必武、徐特立、謝覺哉和吳玉章並稱為中共五老。
林伯渠不僅是一位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也是一位成就很高的傑出詩人。在其長達半個多世紀的革命生涯中,曾留下大量詩作,其內容之豐富,藝術成就之高,在20世紀的中國舊休詩詩壇上堪稱重要一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