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於喧囂的孤獨底層的珍珠

過於喧囂的孤獨底層的珍珠

《過於喧囂的孤獨底層的珍珠》是2003年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赫拉巴爾。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過於喧囂的孤獨底層的珍珠過於喧囂的孤獨底層的珍珠

收錄的《過於喧囂的孤獨》是其一生中最重要的代表作,醞釀二十年,三易其稿。正如作者自己聽說“我為它而活著,並為寫它推遲了我的死亡”。《過於喧囂的孤獨底層的珍珠》第二部分《底層的珍珠》是作者一部短篇小說集,也是奠定其文學地位的正式出版的第一部作品。

作者簡介

捷克作家博·赫拉巴爾(BOHTUMIL HRABAL,1914-1997),這位法學博士為自己重新建構的一生是這樣的:服過兵役、當過推銷員、倉庫管理員、煉鋼工,後來又做廢品資源回收筒打包工、舞台布景工……。49歲時第一部作品才得以出版,而此後獲得的國內、國際獎項多達30多個,很多作品被改編電影和戲劇,並獲柏林電影節金獎及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本書收錄的《過於喧囂的孤獨》是其一生中最重要的代表作,醞釀二十年,三易其稿。正如作者自己所說“我為它而活著,並為寫它推遲了我的死亡”。本書第二部分《底層的珍珠》是作者一部短篇小說集,也是奠定其文學地位的正式出版的第一部作品。

赫拉巴爾的生命是這樣結束的;1997年2月3日,人們發現原來即將病癒出院的這位作家從醫院五樓穿口墜落身亡……

陸續推出的這套“赫拉巴爾精品集”,系中國青年出版社完整購進著作權,著名翻譯家由捷文直接譯出。

媒體評論

譯後記

這部短篇小說集《底層的珍珠》,是一部從內容到形式都十分奇特的作品,是在1963年,作者年近五旬的時候出版的處女作。他的小說一問世,就引起了強烈而複雜的反響,在國外也受到了廣泛的注意,被譯成了二十多種文字。

赫拉巴爾這部短篇小說集的主人公大都是一些普通平凡的人。有鋼鐵廠工人、廢紙資源回收筒職工、劇院布景工、保險公司職員、教堂看門人、還有退休職工等。用作者的話來說,都是生

活在社會底層的普通老百姓,屬於“不受人重視的第四等級”。小說充分表現了他們坎坷的生活遭遇、喜怒哀樂、性格習慣、對現實的看法和未來的憧憬。作者從他們身上發現了人的美,

找到了“心底的珍珠”。作者常年同他們一起生活,熟悉他們的一切,深深地愛著他們,成為他們的知心朋友。作者說,他同鋼鐵工人一起幹了四年活,使他本人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從一塊廢鋼鐵煉成了特種鋼,也就是普通的鋼、普通的人。他願長期同工人們生活在一起,不打領帶,不穿禮服,過著平凡樸實的生活。從小說中我們看到,作者筆下的眾多人物都有著普通人

的一顆善良的心。埃曼尼克,儘管愛同一位年近花甲的老婦調情,可他在戰爭年代,曾冒著生命危險,以極大的勇氣和毅力,用小車將一位受迫害的猶太姑娘從德國納粹集中營拖到捷克,救了她一條命。鋼鐵廠的工人們,平日彼此之間打趣鬥嘴甚至彼此嘲諷,搞些小動作惡作劇,但在X-廠發生重大事故的緊急時刻,都心急如焚、奮不顧身爬進注槽里去尋找他們“可愛的小伙子”。他們平時的言談行動之中,時時表現出聰明睿智、幽默機警,不時流露出富於哲理的思想和作為人的基本品德。但作者筆下的人物既有美的一面,又有醜的一面,美與醜,善與惡,希望與恐怖,溫柔與殘忍,往往交織在一起,有時達到極端的程度,處於尖銳矛盾之中,使人看了感到揪心。小說中有位平時表現溫和且樂於助人的司機,竟是個殘忍的偷獵者!他像冷血動物一樣,心安理得、不動聲色地殺害了一隻小鹿。作者敘述時顯得似乎很平靜,但可以感覺到,他是噙著淚水寫出來的,這比譴責、批判更深刻,更牽動人心。

書中的這些普通人,正因為作者非常熟悉他們,自己就是他們中的一員,才這樣深深地愛著他們,以他們之憂為憂,以他們之樂為樂,從而對他們表現出來的劣行深感憂慮。在我們欣賞這些人物美好、善良、樸實、仁愛的品性時,有時不免會感到作品中流露出來的一絲憂愁,這更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

在藝術手法上,小說堪稱一奇。赫拉巴爾自稱他不過是“事實的記錄者、對話的剪裁者”,他說他記錄了成千上萬人的對話。他小說的主要表現形式就是對話、獨自,也就是所謂敘家常、聊天,但他又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小說家、敘事者。他的作品,構思新穎、結構奇特。現在和過去、事實與幻想、真理與荒誕交織在一起,使人感到似熟悉、又生疏;既明白、又晦澀;有的人物事件,仿佛就在眼前,但忽而又游移不定,可望而不可及,讓人難以捉摸,產生一種神秘感。他筆下的有些人物,仿佛帶有幾分奇離怪誕。其實,這正是國內外評論家一致公認的赫拉巴爾的一個突出的獨特之點:他把一種特殊類型的人物形象“Pabitel”①奉獻到了讀者面前:他們愛滔滔不絕地神侃,喜歡聯想和誇大;他們的言語與行動有時像瘋人、像小丑,但卻閃爍著智慧和美的光芒,這都讓人聯想起捷克著名幽默大師、文學巨匠哈謝克和他的好兵帥克。

……

目錄

過於喧囂的孤獨

譯後記(楊樂雲)

底層的珍珠(短篇小說集)

作者前言

晚間培訓

可愛的小伙子

已逝的金色年華

單調無聊的下午

巴蒂斯貝克先生之死

埃曼尼克

天使般的眼睛

騙子手

吹牛大王

1947年洗禮

碧樹酒家

芸芸眾生

譯後記(萬世榮

精彩書摘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的那個秋天,我買了一些藍色包裝紙,一軸線,一團細麻繩和一些漿糊,星期天我花了整整一天時間坐在地上糊風箏,茨岡小姑娘為我跑去打來啤酒,我用細線把風箏的骨架綁得很勻稱,好讓它穩穩地飛上藍天,接著我們倆一起動手做了一條長長的風箏尾巴,茨岡小姑娘在我的指導下把一隻只紙鴿系在繩子上,然後我們一同到奧克羅烏赫利克去放風箏。我把風箏拋向天空,鬆開風箏繩,隨後拉緊,抽了幾下,風箏挺立起來,一動不動地在天空穩住了,惟有那條長尾巴隨風飄拂,扭成一個S形,茨岡小姑娘兩手緊捂著臉頰,手指上方露出一雙睜得大大的驚喜的眼睛……後來我們坐下來,我把風箏繩遞給她,讓她拽著天空的風箏,不料她大聲叫喊起來,說風箏要把她拉上天去了,說她覺著自己像聖母馬利亞一樣在升天,我雙手按在她的肩上,說要那樣咱們倆就一塊兒飛上天去,可是她把風箏繩還給了我,我們倆坐在那兒,她的頭靠在我肩上,後來,我忽然轉念想送一封信給風箏,便把繩子交到她手裡,讓她拉著,可是她又一次驚慌起來,說風箏將把她拉上天去,她就永遠見不著我了,我無奈只得把繞麻繩的小木棍插進地里,我從筆記本中撕下一張紙,扯開一個口子套在麻繩上,當我再次拿起那團麻繩時,茨岡小姑娘卻高舉雙臂叫嚷著去捉那張順著繩子痙攣地一抽一抽升高的紙片,天空每刮過一陣風,我的手上便有風箏拽緊的感覺,這種感覺從手指傳遍我的全身上下,當那紙條升到高處碰著了風箏時,我覺出了它們的接觸,我不禁渾身一陣哆嗦,突然間我覺得那風箏就是上帝,我是聖子,那繩子是使人得以同上帝溝通、得以同上帝對話的聖靈。三十五年來我用水壓機處理廢紙,三十五年來我一直認為除了像我這樣處理廢紙之外,沒有別的辦法,可如今我卻聽說在布勃內有了一種巨型壓力機,其功效比我現在用的這台要大上二十倍。目睹過這種機器的人對我說,它打出的包,每個有三四百斤重,都用鏟車送到火車上。我心裡說,你得去見識見識,漢嘉,你得親自去瞧瞧,作一次禮節性訪問吧。我去了布勃內,當我看到那個驚人的玻璃結構,大得跟威爾遜小火車站似的,聽到它轟隆轟隆地運轉時,我不由得渾身戰慄,不敢再看它了.有一刻兒工夫我站在那裡目光轉向別處,然後俯身去繫鞋帶,無法正視這台機器。我這人從來就是這樣,當我在一堆廢紙中瞥見一本珍貴書籍的書脊或封面時,我不是馬上走去把它取來,而是找塊鋼絲絨擦拭機器的滾筒,過了一會兒我才凝目注視那堆廢紙,心裡還暗自琢磨不知自己有沒有這份力量去把書拿起來,翻開它,惟有在確信有了把握之後,我才伸手把書撿起來,那書在我手基就跟聖壇前新娘手中的花束一樣瑟瑟顫抖。很久以前我就是這樣了,那時我代表村俱樂部踢足球,我明明知道球隊成員的名單要星期四才會在多爾尼小飯館的櫥窗里張貼出來,可是我星期三就揣著一顆怦怦亂跳的心趕去了,我跨著腳踏車站在那兒,從不敢馬上朝櫥窗望一眼,卻仔細端詳櫥窗上的那把鎖,端詳櫥窗的框架,然後花好長時間讀我們俱樂部的名稱,最後才看一眼那張成員名單,然而,星期三那上面的名單還是上周的,於是我離開了那裡,星期四我又去了,跨著腳踏車站在那裡,仔仔細細把所有的東西都看了又看,惟獨不看那張成員表,直到我的心情終於平靜下來時,我才一點一點仔細讀那張名單,先讀第一隊,然後預備隊,最後少年隊,直至我看到自己的名字列在替補隊員中時,我才喜不自勝。現在,我以同樣的心情站在布勃內巨型壓力機前,當我的震驚稍稍平靜下來之後,我鼓起勇氣舉目觀看,這台機器巍然聳立,直頂到了大廳的天花板,宛如布拉格小城區聖米古拉教堂里的那座又高又大的祭壇。這台機器比我預想的還要大,傳送帶那樣寬,那樣長,就跟霍萊肖維采發電廠緩緩把煤塊送到爐柵下面的傳送帶一樣,但這裡緩緩傳送的是白色的紙和書籍,一些年輕的男工和女工把這些書籍放在上面,他們的服裝同我和其他廢紙打包工勞動時穿在身上的完全不一樣,他們手上戴著桔紅色或天藍色的手套,黃顏色的美式有檐小帽,工裝褲吊得齊胸高,兩條背帶搭過肩膀交叉在背上,露出裡面色彩鮮艷的毛衣和高領絨衣,在這裡我看不到一盞電燈,光線和陽光透過四壁和玻璃頂棚照射進來,頂棚上裝著通風設備,那些彩色手套使我格外感到自卑,因為我一向都是光著手幹活的,可以享受摸摸紙張的樂趣,可是在這裡誰也沒有那種願望去體驗一下廢紙給予感官的無與倫比的魅力,傳送帶載著書籍和切割下來的零碎白紙條往上移動,正像瓦茨拉夫廣場的自動樓梯把行人送到上面街道那樣,把這些書和紙直接送進那隻大得跟斯米霍夫啤酒釀造廠的大鍋一樣的機槽,槽里裝滿了時,傳動帶便自動停止運行,垂直的螺旋槳從頂上降落,它以駭人的巨力把紙張壓碎,然後美滋滋地噴著氣升高,回到頂棚上,傳送帶再次運行,書本和紙張顛動著,直接落進那隻橢圓形的槽里,它大得猶如查理廣場的噴水池。現在我已相當平靜,我注意到這台壓力機處理的是成批成批的新書,透過玻璃牆我看見卡車在運來一包包的書,堆得都高過掛斗車的圍板了,成批成批的新書直接送去紙漿廠,沒有一頁弄髒過人的眼睛、大腦和心靈。直到這會兒我才發現,傳送帶的一端有一些工人在拆包,取出嶄新的書本,撕去封面和封底,只把乾淨的書瓤拋到傳送帶上,書落下來時書頁翻開著,沒有人看它一眼,事實上要看也不可能,因為傳送帶上必須裝滿,不允許停頓,不像我那樣可以在機器旁邊停下來,這兒,在布勃內,這份工作沒有人性,活像一艘捕鯨船,一網魚拉上船尾,船員們分揀出大魚和小魚,把它們拋上不同的傳送帶,直接送進船艙里的罐頭加工裝置,一條接一條的魚,一本接一本的書。我鼓起勇氣踏著階梯登上圍繞著橢圓形機槽的平台,走在這上面確實有到了斯米霍夫啤酒廠的釀造車間繞著大鍋走的感覺,在這種鍋里,一次可釀造五十萬公升的啤酒,我倚著欄桿站在那裡,仿佛站在兩層樓高的腳手架上俯視下面,只見操縱台上幾十個電鈕閃著五顏六色的亮光,猶如發電廠似的,螺旋槳在運轉,碾碎槽里的書本,力量如此巨大,猶翔一個人心不在焉地在指間捻碎一張車票,我驚惶地舉目四顧,又看看下面正在勞動的男女工人們,陽光透過玻璃牆面照在他們身上,色彩鮮艷的服裝、毛衣、帽子,看著令人眼花繚亂,這些工人五彩繽紛,仿佛是一群來自異域的鳥兒,像翠鳥、挪威的紅腹灰雀、鸚鵡,但令我恐懼的並非這個,我感到恐懼不安是因為我突然準確無誤地看出了,這台巨型機將是對所有小壓力機的致命打擊,我突然明白了,我看到的這一切意味著我這個行業已進入了一個新紀元,這些人已經與我不同,他們以另外一種方式工作著。我意識到小廢紙收購站的那種微小的歡樂結束了,那是當我們發現有砦書被錯誤地當做廢紙扔掉的時候,在這裡我看到人們的思維方式也不同了,因為即使每個工人可以從每種出版物中拿一本帶回家去作為福利,即使他也可能閱讀,但是對於所有我的打包工同夥來說,對於我來說,一切都已結束,我們這些老打包工都是在無意中獲得學識的,不知不覺中家裡都有了一個規模不小的書庫,這些書是我們在廢紙中發現的,我們閱讀它們,感到幸福,希望有一天我們讀的書將會使我們的生活有質的改變。然而,給予我的最大打擊莫過於看到這些年輕工人競不知羞恥地喝著牛奶和軟飲料,他們兩腿岔開,一隻手架在腰上,嘴巴直接對著瓶口津津有味地喝著,於是我知道以往那個時代確實結束了,在那個時代,工人們跪在地上幹活,光著兩隻手,打架似的對付那些廢紙,因此每箇舊式工人都累得半死,渾身污濁,幹活時得把身子滾進去。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