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腹灰雀

紅腹灰雀

紅腹灰雀(學名:Pyrrhula pyrrhula)為雀形目雀科灰雀屬的鳥類。分布於歐洲、北亞、勘察加半島、薩哈林島、日本、朝鮮半島以及中國大陸的東北、內蒙古、河北等地,多棲息于山區的白樺林和次生林區以及冬季至海拔800米以下的針闊混交林緣和平原的雜木林中。體形大小和羽色大體似灰腹灰雀,但雄鳥的腹部紅色,雌鳥為淡葡萄灰色;大覆羽具顯著白端,形成翼上白斑。本種共有9個分化亞種,我國有2個亞種即東北亞種和指名亞種。紅腹灰雀的羽色美麗,因性頗馴順而易於飼養,可作為籠鳥;迄今對它們的食性研究較少,故經濟意義目前不詳。

基本信息

地理分布

紅腹灰雀 紅腹灰雀

中國分 布:東北,內蒙古東北部和河北北部。

國外分布:歐洲,北亞,堪察加半島、薩哈林島(庫頁島),日本和朝鮮半島 。

鑑別特徵

體形大小和羽色大體似灰腹灰雀,但雄鳥的腹部紅色,雌鳥為淡葡萄灰色;大覆羽具顯著白端,形成翼上白斑 。

形態特徵

據東北亞種:

紅腹灰雀 紅腹灰雀

雄性成鳥:額、頭頂、枕部、眼先及頦均亮黑色;上體餘部從頸至背,包括肩羽和翼上覆羽概灰色;腰部白色;尾羽紫黑色;外側尾羽基部的大部白色;大覆羽基部黑色,尖端白色,形成翼上顯明白帶;頰、喉、頸側以及下體概呈鮮紅色,至下腹到尾下覆羽轉為純白色 。

雌性成鳥:全體灰色,無紅色渲染,背部微沾棕色;其餘部分與雄鳥相同。

虹膜赤褐色;嘴黑色;腳褐色。

經濟意義

紅腹灰雀 紅腹灰雀

紅腹灰雀的羽色美麗,因性頗馴順而易於飼養,可作為籠鳥;迄今對它們的食性研究較少,故經濟意義目前不詳 。

生活習性

紅腹灰雀 紅腹灰雀

紅腹灰雀棲息于山區的白樺林和次生林區,冬季至海拔800m以下的針、闊葉混交林緣和平原的雜木林中 。性活躍而不大怯疑,遊蕩時多為家族群,或結成小群,未見有成大群者 。

食物主要為樹木種子和一些野生植物種子;在平原地區的鳥胃中,見有明開夜合的種子和少量麻子。

叫聲是一種柔和的笛聲,音似“teu”、“deu”或“deu—deu” 。

生長繁殖

繁殖期在5~7月。營巢於樹上,每窩產卵4-6枚。卵淡藍色,被有紅褐色斑點 。

亞種分化

本種共有9個分化亞種,我國有2個亞種:

紅腹灰雀 紅腹灰雀

紅腹灰雀東北亞種(學名: Pyrrhula pyrrhula cassini)。

形態:體形較小;雄鳥翼上覆羽尖端白色,下體較紅 。

分布:阿拉斯加、勘察加半島、薩哈林島、日本、朝鮮半島以及中國大陸的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北美的阿拉斯加 。

紅腹灰雀指名亞種(學名: Pyrrhula pyrrhula pyrrhula)。

形態:體形較大;雄鳥翼上覆羽尖端灰白,下體淡紅色。雄性成鳥額、頭頂、枕部、眼先、眼周、頰部和頦黑色;耳羽、喉和下體淡紅色;上體一般為藍灰色;腰白;尾上覆羽和中央尾羽輝紫黑色,其餘尾羽黑色,表面輝黑;小覆羽和中覆羽藍灰,後者先端更淡些,大覆羽近羽一半為輝黑色,餘部淡灰色;小翼羽和初級覆羽黑色沾灰;飛羽黑色,表面輝黑,初級飛羽緣以淡灰色;內側次級飛羽概輝黑,內側少數幾枚基部發灰,先端淡紅,形成一點斑;下腹和下脅白色,護腿羽灰,尾下覆羽、翼下覆羽和腋羽白色,後者淡紅色。

雌性成鳥和東北亞種的雌鳥很相似,唯有上、下體均沾葡萄色。

虹膜赤褐色;嘴黑色,下嘴稍淺;腳褐色 。

分布:北歐、北亞以及中國大陸的東北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瑞典。

保護現狀

紅腹灰雀 紅腹灰雀

這種灰雀主要棲息在終年常青的樹林和灌木叢中,叫聲委婉動聽,是人們喜歡的籠鳥之一,罕見於中國,越冬於新疆西北部天山、東北小興安嶺及烏蘇里江地區,河北東北部有一記錄,冬季通常結小群活動。

紅腹灰雀屬雀形目,雀科,外表呈黑色和白色,雄性的腹部呈桔紅色,體長約15釐米。這種灰雀主要棲息在終年常青的樹林和灌木叢中,叫聲委婉動聽,是人們喜歡的籠鳥之一,罕見於中國,越冬於新疆西北部天山、東北小興安嶺及烏蘇里江地區,河北東北部有一記錄,冬季通常結小群活動。

紅腹灰雀鳥在烏魯木齊的周邊已經有許多年不見了,而且這種鳥在新疆出沒只是聽老人們講起過,但書上從未有實地拍攝的照片資料。這次我們聽說新疆兵團農六師一O三團有這種鳥,就專程趕來拍攝記錄下來的。

地處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南緣,半數多的生產連隊深入沙漠,周圍三面環沙,自然生態環境十分脆弱。近年來,一O三以科學的發展觀指導工作,在積極構建和諧生態環境上,以“穩步推進,保植並重,重點治理”為原則,堅持保護和治理雙拳齊發。為使保護和治理工作落到實 處,該團努力研究長效保障機制,分別建立了一O三團荒漠植被保護、保護區禁牧防火和人工義務植樹等5項長效制度,還建立了自上而下的責任人獎罰體系,嚴格執行重獎重罰和“問責制”等措施。在防治牲畜毀植和人為亂砍亂挖方面,該團這幾年先後投入200餘萬元建成植被保護欄30餘公里,極大地減少了放牧和人為 因素對保護區植被的損壞;同時,該團每年春季都要開展大規模的義務植樹活動,據統計,近幾年共有30餘萬株梭梭和紅柳落戶茫茫沙海,使保護區內植被得到明 顯的恢復性增長,極大地改善了團場生態環境。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