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惕生

過惕生

過惕生1907~1989,圍棋國手。江蘇無錫人,明末著名棋手過百齡後裔。建國後,歷任北京棋藝研究社圍棋指導員,國家圍棋隊教練、總教練,北京棋隊教練,北京棋院副院長。1962年以後,過老悉心於棋藝棋理的研究,培養後學。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過惕生過惕生

過惕生,1907~1989,圍棋國手。安徽歙縣人,明末著名棋手過百齡後裔。

過惕生與其兄過旭初同學棋於父,1926年後在上海、漢口、北京、江西等地教棋,後定居北京。建國後,歷任北京棋藝研究社圍棋指導員,國家圍棋隊教練、總教練,北京棋隊教練,北京棋院副院長。中國農工民主黨黨員。1956年獲全國圍棋表演賽冠軍。1957年、1962年獲全國圍棋錦標賽冠軍。1964年被中國棋院授予五段。過惕生曾與劉棣懷並稱為“南劉北過”,代表了當時中國圍棋的最高水平。

1962年以後,過老悉心於棋藝棋理的研究,培養後學。著有《圍棋名譜精選》、《圍棋戰理》、《古今圍棋名譜鑑賞》等著作。而著名棋手陳祖德王汝南華以剛羅建文、沈果蓀等均受過他的指導,聶衛平是他的入室弟子。

少年經歷

皖南歙縣,山青水秀,魚米豐饒。明清兩代,這裡湧現了大批的能工巧匠、名醫學者、文人墨客。圍棋在歙縣亦是源遠流長。明末的汪漢年,清初的程蘭如,都是誕生於此地的一代國手。辛亥革命後,軍閥混戰,民不聊生,國運棋運一起衰落。但在小小的歙縣,方圓百里之內,卻還能有一、二百名圍棋愛好者。1907年2月12日,一代圍棋大師過惕生,就誕生在這塊土地上。由於那一天正好是除夕,他的父親過銘軒順口就給孩子起了個名字——過年。

過銘軒本是前清監生,他因性情豪放,又看破朝廷腐敗,故此一生無意於功名。為了維持生計,過銘軒在城裡開了一家小小的古玩字畫店,號曰“乾和”。店雖然開了,過銘軒卻不怎么關心生意上的得失。十次中總有八九次,前來光臨的顧客會看到他正在聚精會神地籌劃著名圍棋盤上的“收支”!許多人嘲笑他不務正業。但明了內情的朋友們,卻往往稱讚他“家學淵源”。原來,過家的先祖就是明朝最偉大的棋手——過百齡。

過銘軒儘管一天到晚沉浸在圍棋里“自得其樂”,終究也不得不清醒過來:過家的日子是一天不如一天了。做父親的忽然覺得:“兒子的名字不能再用了,天天過年怎么能行!”便把孩子抱去請教曾御筆點過“翰林”的老人許承堯。飽經滄桑的許承堯望著小過年那無憂無慮、天真嬌憨的笑臉,心中深深感嘆人世艱難,求生不易!於是這位老先生大筆一揮,在白紙上寫下了“惕生”二字,交給了過銘軒。從此,“過年”變成了過惕生!

7歲那年,小惕生開始在父親兼教的私塾里念書了。私塾的教學方法很簡單,無非是一念二背三抄寫,答不出提問就打手心。小惕生對那些枯燥的“子曰詩云”毫無興趣,憑著超群的記憶力,他早就把功課背得滾瓜爛熟了。每逢父親不注意,他就溜出課堂。不是跑到隔壁花園去抓螞蟻壘土山,就是在“天井”里爬樹摘花。父親深知兒子天賦極好,功課難他不住。於是,一旦把兒子“捉拿歸案”,老先生就命令他面牆而立,再遞過去一本《詩經》,讓他從頭到尾,一氣念上五十遍!這,大概就是孩提時代的過惕生最害怕不過的“刑罰”了。

得天獨厚的美好環境,往往是兒童一生事業的搖籃。過家的住房,就在古玩店的後院。那棋子叮冬之聲,怎能不叫被功課束縛得頭昏眼花的孩子們砰然心動?惕生和哥哥旭初很快就對圍棋入了迷。不久,做父親的在教授“之乎者也”的同時,又擔負起了指導“立點扳粘”的重任。

千變萬化的圍棋藝術,其魅力遠非單調說教的“四書五經”可比!一年之後,每當過銘軒下棋時,棋友們再也不許小兄弟倆在桌邊觀戰了。因為大家早已領教過,這兄弟倆“支”起招來是何等的厲害!漸漸地,父親也無力給兒子們講棋了。哥哥旭初便拜皖南高手許甫廷為師。剛去時,許要讓他三子。二年後,旭初便把差距縮小到“讓先”。再往後,他便離開家鄉,雲遊四方去了。

惕生身體不好,只得孤單寂寞地呆在家裡養病。幸虧家裡存有許多棋譜,如《四子譜》、《仙機武庫》、《兼山堂弈譜》、《弈理指歸》、《桃花泉》等等,甚至還有一冊日本高手丈和的對局集!這些書中印有的棋局,小惕生都統統在棋盤上擺了又擺,拚命想搞清楚其中的奧秘。可惜,這是一個他無力完成的課題。他只好拚命地死記硬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