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人

遂人

官名。《周禮》謂地官司徒所屬有遂人,設中大夫二人。西周、春秋時有“國”和“野”對立的鄉遂制度,在郊內設有“鄉”,為“國人”居住地區;在郊外設有“遂”,為“野人”居住地區。遂人乃總轄各“遂”的政治禁令近官。西周時魯國有“三郊三”,即是三鄉三遂。“遂”一作“隧”,春秋時宋、魯等國設有遂正,相當於遂人釋義1、燧人 燧人氏鑽木取火(suì rén)(燧人氏)允婼是中國上古神話中火的發明者,三皇之首。 2、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稱為“三皇”。 3、燧人氏是新石器初期活動在今河南商丘一帶的一個母系氏族,他們以打獵為生,當擊打野獸的石塊與山石相撞時產生火花。燧人氏受到啟發,於是發明了鑽木取火。 4、燧人氏即是代表一

人物簡介

中國國家的產生,開始於夏代,而職官的設定是隨著國家的產生才出現的,所以講職官,也只能從夏代開始。我國古代的職官,歷代建置不同,其間因襲變革、增加減少,情況十分複雜。

釋義

1、燧人

燧人氏鑽木取火

(suì rén)(燧人氏)允婼是中國上古神話中火的發明者,三皇之首。

2、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稱為“三皇”。

3、燧人氏是新石器初期活動在今河南商丘一帶的一個母系氏族,他們以打獵為生,當擊打野獸的石塊與山石相撞時產生火花。燧人氏受到啟發,於是發明了鑽木取火。

4、燧人氏即是代表一個人物,有時則是幾個人物的合成;有時它更多的應該是一個氏族或一個部落歷史;有時又代表先民生活的一個時代,反映了人類飲食方面的一個時代的特色;是一個時代成就的反應。“燧人氏”這一辭彙的多義性,在中國上古神話中是普遍存在的。

5、商丘市睢陽區商丘古城西南2公里的燧皇陵,是燧人氏的葬地,其冢高約7米,周圍松柏環繞。冢前有中國歷史博物館館長俞偉超先生的手書碑刻及後世刻的石像生,是人們為紀念燧人氏而立的。

簡介

燧人氏又稱“燧人”,遠古人“茹毛飲血”,他在今河南商丘一帶鑽木取火,教人熟食,是人工取火的發明者。關於他的神話反映了中國原始時代從利用自然火,進化到人工取火的情況。《尚書大傳》云:“遂人為遂皇,伏羲為戲皇,神農為農皇也。遂人以火紀,火,太陽也。陽尊,故托遂皇於天。”

地位

中國的神話傳說中,有很多以智慧、勇敢、毅力為人民造福的英雄,燧人,就是其中的一個。

葬地

今天的商丘市商丘古城西南1.5公里處,有一高大的陵墓,

燧皇陵

即燧皇陵,這就是三皇之首、火祖燧人氏的墓地。據《韓非子》、《太平御覽》等古書記載:在遠古的時候,人們慣吃生食,茹毛飲血。生食腥臊惡臭,傷害腸胃,易生疾病。後來,人們發現火烤熟的食品味美且易消化。但因雷擊等產生的自然火很少而且在短時間內即熄滅,人們很難得到並保留火種。

當時,有一位聖人從鳥啄燧木出現火花而受到啟示,就折下燧木枝,鑽木取火。他把這種方法教給了人們,人類從此學會了人工取火,用火烤制食物、照明、取暖、冶煉等,人類的生活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人們稱這位聖人為燧人氏,奉他為“三皇之首”。關於燧人氏取火的事,商丘還有另一種說法。在遠古時,商丘一帶是一片山林。在山林中居住的燧人氏,經常捕食野獸,當擊打野獸的石塊與山石相碰時往往產生火花。燧人氏從這裡受到啟發,就以石擊石,用產生的火花引燃火絨,生出火來。這種取火法在三十年前的商丘農村還有人在使用。政府對燧人氏陵近些年來不但進行了整修,而且還擴建了陵園,樹立了各種各樣的石雕,栽種了花草樹木,使陵園成了有遊覽價值的景觀。

燧皇陵

歷史分期

中國古代職官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

鑽木取火

古籍記載

燧人氏是傳說中發明鑽木取火的人,這在先秦的古籍中已有記載。據《韓非子五蠹》記載:“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日燧人氏。”《尸子》云::“ 燧人上觀星辰,下察五木以為火。”《拾遺記》云:“遂明國有大樹名遂,屈盤萬頃。後有聖人,游至其國,有鳥啄樹,粲然火出,聖人感焉,因用小枝鑽火,號燧人氏。”《古史考》云:“太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實,山居則食鳥獸,衣其羽皮,近水則食魚鱉蚌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腸胃。

位於商丘市的燧人氏鑽木取火雕塑

於使(是)有聖人出,以火德王,造作鑽燧出火,教人熟食,鑄金作刃,民人大悅,號日燧人。”《三墳》云:“燧人氏教人炮食,鑽木取火,有傳教之台,有結繩之政。”《漢書》亦有“教民熟食,養人利性,避臭去毒”的記載。清末著名學者尚秉和先生說:“火自無而有者也,其發明至為難能。燧皇感森林,知木實藏火,不知幾經攻治,幾經試驗,始鑽木得之。其功又進於有巢,而即以是為帝號,可見當時之詫為神聖,而利賴之深矣。”又說: “或謂火化而食始於庖羲,故以為號,豈知燧人既發明出火,其智慧豈尚不知炮食?況炮者裹肉而燒之,燎其毛使熟耳。在熟食中,燧人氏不僅發明了人工取火,而且最早教人熟食。尚先生在《歷代社會風俗事物考》中還說:“由今追想未有火之先,凡肉皆生食,其有害於人而夭折者,不知凡幾,且不知味。及得熟食,肉之腥臊者忽馨香矣,草木實之淡泊寡味者忽甘腴脆關矣,水之冰者可燠飲,居之寒者可取溫矣。至黑夜燔柴以御虎豹,猶後也。當夫登台傳教,廣播為用之時,萬民之感為至粗之法。燧人去伏羲近,伏羲益發達美備耳。其創於燧人,無疑也。”尚秉和先生認為,戴慶幸為何如,真驚天動地之偉業矣。既有火則可冶金作刃及他器用。未有火之先,凡器皆以石為之,今所謂石器時代也。”

故事還原

在遠古蠻荒時期,人們不知道有火,也不知道用火。到了黑夜,四處一片漆黑,野獸的吼叫聲此起彼伏,人們蜷縮在一起,又冷又怕。由於沒有火,人們只能吃生的食物,經常生病,壽命也很短。

天上有個大神叫伏羲,他看到人間生活得這樣艱難,心裡很難過,他想讓人們知道火的用處。於是伏羲大展神通,在山林中降下一場雷雨。隨著“咔”的一聲,雷電劈在樹木上,樹木燃燒起來,很快就變成了熊熊大火。人們被雷電和大火嚇著了,到處奔逃。不久,雷雨停了,夜幕降臨,雨後的大地更加濕冷。逃散的人們又聚到了一起,他們驚恐地看著燃燒的樹木。這時候有個年輕人發現,原來經常在周圍出現的野獸的嚎叫聲沒有了,他想:“難道野獸怕這個發亮的東西嗎?”於是,他勇敢地走到火邊,他發現身上好暖和呀。他興奮地招呼大家:“快來呀,這火一點不可怕,它給我們帶來了光明和溫暖!”這時候,人們又發現不遠處燒死的野獸,發出了陣陣香味。人們聚到火邊,分吃燒過的野獸肉,覺得自己從沒有吃過這樣的美味。人們感到了火的可貴,他們揀來樹枝,點燃火,保留起來。每天都有人輪流守著火種,不讓它熄滅。可是有一天,值守的人睡著了,火燃盡了樹枝,熄滅了。人們又重新陷入了黑暗和寒冷之中,痛苦極了。

大神伏羲在天上看到了這一切,他來到最先發現火的用處的那個年輕人的夢裡,告訴他:“在遙遠的西方有個遂明國,那裡有火種,你可以去那裡把火種取回來。”年輕人醒了,想起夢裡大神說的話,決心到遂明國(今河南商丘)去尋找火種。

年輕人翻過高山,涉過大河,穿過森林,歷盡艱辛,終於來到了遂明國。可是這裡沒有陽光,不分晝夜,四處一片黑暗,根本沒有火。年輕人非常失望,就坐在一棵叫“遂木”的大樹下休息。突然,年輕人眼前有亮光一閃,又一閃,把周圍照得很明亮。年輕人立刻站起來,四處尋找光源。這時候他發現就在遂木樹上,有幾隻大鳥正在用短而硬的喙啄樹上的蟲子。只要它們一啄,樹上就閃出明亮的火花。年輕人看到這種情景,腦子裡靈光一閃。他立刻折了一些遂木的樹枝,用小樹枝去鑽大樹枝,樹枝上果然閃出火光,可是卻著不起火來。年輕人不灰心,他找來各種樹枝,耐心地用不同的樹枝進行摩擦。終於,樹枝上冒煙了,然後出火了。年輕人高興地流下了眼淚。

年輕人回到了家鄉,為人們帶來了永遠不會熄滅的火種--鑽木取火的辦法,從此人們再也不用生活在寒冷和恐懼中了。人們被這個年輕人的勇氣和智慧折服,推舉他做首領,並稱他為“燧人”,也就是取火者的意思。

取火意義

人工取火的發明結束了人類茹毛飲血的時代,開創了人類文明的新紀元。所以,燧人氏一直受到人們的敬重和崇拜,並尊他為三皇之首,奉為“火祖”。

火的發明使人類有了可以創造的溫暖,對遠古人類的聚集提供了武器和條件,是人類群居思想的產生提供了根源。火的發明創造了中國家文化的妊振期。

最早的原始人,還不知道利用火,東西都是生吃的,生吃植物果實還不算,就是打來的野獸,也是生吞活剝,連毛帶血的吃了。後來,才發明了用火(在周口店的北京人遺址上,已發現用火的痕跡,說明那時候已經知道利用火)。

火的現象,自然界早就有了,火山爆發,有火;打雷閃電的時候,樹林裡也會起火。可是原始人開始看到火,不會利用,反而怕得要命。後來偶爾撿到被火燒死的野獸,拿來一嘗,味道挺香。經過多少次的試驗,人們漸漸學會用火燒東西吃,並且想法子把火種保存下來,使它常年不滅。

又過了相當長的時期,人們把堅硬而尖銳的木頭,在另一塊硬木頭上使勁地鑽,鑽出火星來;也有的把燧石(燧音suì)敲敲打打,敲出火來。這就懂得了工人能夠取火(從考古材料發現,山頂洞人已經懂得人工取火)。是誰發明的呢?當然是勞動人民,但是傳說中又說成是一個人,叫做“燧人氏”。

人工取火是一個了不起的發明。從那時候起,人們就隨時可以吃到燒熟的東西,而且食物的品種也增加了。據說,燧人氏還教人捕魚。原來像魚、鱉、蚌、蛤一類東西,生的有腥臊味不能吃,有了取火辦法,就可以燒熟來吃了。

故事新解

“燧人氏”兩見於古代傳說,其

鑽木取火1

事跡是“教民鑽木取火”,這一技術發明,使得人們不再依賴天然火取得火種。“燧”字表示取火工具,現代一般指燧石,互相摩擦可以擊出火星。在先秦時代主要是指的是鑽燧取火,也就是用一個木棒快速研鑽另一木塊生熱最終而成火的行動。其實遂、隧、燧、邃四個字同音,都與“貫通黑暗”意義相關:遂表示完成,其本義相當從黑暗的隧道中走出來,有豁然開朗的意味,如遂心、遂願等;隧就是開掘隧洞,隧道中當然黑暗;燧是在木塊上鑽洞,目的在於取火;邃指空間或時間的深遠,如同在隧洞中一樣,難以辨明前景。從這些同音字中可以看出,極有可能遠在沒有文字的時代就已經有了燧人氏的傳說故事。“燧人氏”這個名字本身恰恰自述了鑽木取火這一偉大發明。恩格斯說:“就世界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還是超過了蒸汽機。因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得人支配了一種自然力,從而最後與動物界分開。”郭沫若先生在《中國史稿》中說:“人工取火的發明,對於遠古人類的生活無疑起了極為重大的作用,引起後人極大的重視……這樣的傳說固然夾雜著後代的生活內容,蒙上了

鑽木取火2

神秘的外衣,但它依然反映著樸素的遠古人類生活的史實背景。”

在北京周口店一個重要的發現是北京人使用火的證據。這些證據包括灰燼、炭塊和燒過的骨頭和石頭。由於有的灰燼成堆出現,說明北京人已經懂得如何能夠使火不向四周蔓延,也就是說,北京人已經會管理控制火了。北京人用火的證據的發現是當時所知道的人類最早的用火記錄。另一方面,北京人所擁有的管理控制火的能力說明,北京人也不是最早用火的人類群體,人類最初開始用火的時間還應該提前。後來,其他國家的人類學家也在非洲等地更為古老的直立人遺址中發現了許多用火的遺蹟。比如,在安哥拉發現的原始

鑽木取火3

人舊石器文化中就有用火的跡象。從各種跡象來看,人類用火的歷史應該在一百萬年以上。

韓非子解釋人類用火的原因稱:“在沒有火之前,民眾生吃東西,生的果蓏蚌蛤腥臊惡臭會傷害腹胃,因而容易生病,有聖人認識到這一點,發明鑽燧取火的方法以去除。”其實這是韓非子以其所處時代的知識解釋遠古,並不十分妥當。首先,沒有火的時候,人的胃口是能夠適當生食的,比例其他動物都是生食的,並不容易生病。其次,韓非子時代沒有考古學,不了解人類用火的歷史由來已久。第三,韓非子沒能意識到人們對黑暗和光明的心理感受。這是時代的局限所在,現代人不能因此苛求韓非子老先生。其實,在遠古先民在追求光明而用火的過程中發現火的另一大功用確實是熟食,但不是去除腥臊或改善食物滋味,而是用火來幫助進食。人類沒有強壯的犬齒,無法像虎豹狼那樣撕食新鮮肉食,雖然早就發明了石器,但那時的石器非常簡陋,切割新鮮肉食的能力很差,而燒烤熟爛的肉食就很容易撕吃了。同樣,用火燒烤過的堅果之類也容易剝食。所以,在遠古時期,“熟食好吃”的含義不是味道好,而是容易吃進肚子裡。有了火的幫助,人類可以取食的東西會更多,大大拓展食物來源,生存能力有了飛躍性進步。

在甘肅大地灣遺址和陝西半坡遺址,每個半地穴式原始住房都有一個火塘,而且必然設在進門處,這一位置設定透露出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如果單為照明和取暖,火塘的位置應該設在房子的中間,效果才最好。設在進門處,說明火塘還有另一個重要作用,那就是防止野獸半夜偷襲。現在人們往往先驗地認為,人類發明了住房之後,隨之就發明了門,用封堵房子進口。其實門也是有一定複雜性的東西,門的發明很難說是一個聖人靈機一動就發明出來。可以合理構想,中華先民發明了半地穴式住之初並沒有門,而是用火來作門防止野獸進入房內的,火塘就是最早的門。所以,火塘的原始位置說明,那時候的中華先民已經認識到野獸有怕火的天性,可以用火來驅逐野獸。先民們就利用這一原理,或用火驅趕圍捕野獸,或者用火保衛自己,從而大大提高了生存能力。由此還說明,成熟的用火技術是人們在地面建房屋定居的技術保障,人類的生存空間因此大為拓展。

前後大約一千年。(商)國君稱“後”稱“王”,手下主要官員稱“史”、“巫”。商後期王族長老稱“父師”、“少師”,對王負有輔佐之責,如箕子、比干。管理家務的臣僕稱“臣”、“宰”、“尹”等。(殷紂王在位,昏庸無道,倒行逆施,他的哥哥微子辭職隱去;他的叔叔箕子多次力諫,被罰作奴隸;紂王的另一叔叔比干,則因進諫被剖心致死。孔子說,“殷有三仁焉”。)

西周春秋

遂人看電視遂人看電視

大約六、七百年。國君稱“天子”、“天王”。王位繼承人稱“太子”、“東宮”。王妻稱“後”。(《詩_小雅_北山》曰:溥(pǔ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諸侯的封地叫國,大夫的封地叫邑,王室是中央政府,而國和邑是地方政府。中央政府中除王以外,三公(太師、太傅、太保)職務最高,王年幼或缺位時他們可以代王行事。以卿士為首的政務部門管理軍事、行政、司法、外事等職,以太史為首的教育文化部門管理神事、教育、秘書、曆法等職,金文並稱之為“卿士寮”、“太史寮”。卿士之下有司徒、司馬、司空三大夫,司徒掌管土地和役徒,司馬掌管軍賦和車馬,司空掌管築城修路等重大工程。太史之下有內史、御史、太卜、宗伯、樂師等職,內史掌管策命卿大夫之事,御史掌管檔案,太卜掌管占卜,宗伯掌管祭祀禮儀,樂師掌管音樂與教育。臨時設定的輔導君主禮儀的稱“相”,總管王家事務的稱“宰”或“太宰”、“冢宰”,負責王宮警衛並教習武藝的稱“師氏”或“師”,王宮的衛士稱“虎賁(bēn)”,王的近臣稱“小臣”。地方政府設定大約與中央政府相同,不過,執政的卿由周天子任命,並世代相襲,只能稱“卿”或“政卿”、“正卿”,不能稱“卿

戰國開始

一直延續地清末,時間長達兩千三百多年。此時期的特點是:①君主的地位極大地提高了,權力高度集中;②在國家機構中,巫史和宗室貴族不占重要地位,而君主的臣僕和侍從上升的主要地位;③統治的地區越來越遼闊,機構也越來越龐大,職務上的分工也越來越細,變化複雜

國君稱號

夏、商、周稱“後”、“王”、“天子”、“天王”。

戰國開始稱“皇”、“帝”。(帝本是至上神的稱號,皇原本是形容帝的。)

秦開始稱“皇帝”,直至辛亥革命才結束。

匈奴稱“單(ch_n)於”、單于妻稱“閼氏(yānzhī)”,烏孫稱“昆莫”,高車稱“候婁訇(f_)勒”,鮮卑、柔然、突厥、回紇(h_)、契丹、蒙古等稱“可汗(k_h_n)”,簡稱“汗”;土蕃稱“贊普”。

宰相官職

宰相是國君之下輔助國君處理政務的最高官職

夏商是巫史,西周春秋是公卿,戰國以後是宰相。

宰相是從國君的家臣發展起來的,宰本是君主的總管家的稱呼,相是輔助的意思,用家臣的頭目管理國事,這就是宰相的實質。宰相的稱呼最早見於《韓非子_顯學篇》:“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

宰相的官職起源要更早,楚國設定“令尹”,齊國、秦國設定“相”,宋國設定“大尹”,吳國設定“太宰”即是。輔助齊桓公建立霸業的管仲,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傑出的宰相。秦統一後,宰相之職稱作“丞相”。

漢武帝後,宰相的職權轉到尚書台(尚書台本是皇帝私府中掌管收發文書的小機關),其長官叫尚書令(宦官擔任稱中書令)。

東漢末年,權臣董卓、曹操等回復丞相或相國之職,但是他們自任此職,實權在皇帝之上。

魏晉以後,尚書台從內廷獨立出來,成為中央執行政務的總機關。尚書台的長官、副長官都是宰相之職。尚書台由內廷文書機關變為外廷的行政機構以後,為收發文書、起草和傳達詔令的需要,另設中書省為文書處理機關,其長官為中書監和中書令,中書監和中書令也是宰相之職。中書省因掌管機要,接近皇帝,其地位比尚書省更為重要,古時有“鳳凰池”和“鳳池”之稱。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宰相之職,分屬於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所以三省的長官並稱宰相。

隋唐兩代,宰相名稱有所改變。中書令隋代稱內史令、內書令,唐代稱右相、鳳閣令、紫微令等。尚書令因李世民為秦王時曾任此職,後來不置,所以唐代尚書省的長官只有左右僕射(y_)。

北宋另設中書內省于禁中,為宰相的辦事機構,稱“政事堂”、“中書門下”、“中書”等。宋代樞密院為最高軍事機關,其長官樞密使、副使與福相稱執政官,與宰相一起合稱“宰執”。

明代廢除中書省及宰相等職,設立華蓋殿、謹身殿、武英殿、文華殿、文淵閣、東格等大學士,為皇帝顧問。後來這些入閣大學士成為實際上的宰相,號稱“輔臣”,首席大學士稱“元輔”、“首輔”,職權最重,主持內閣大政。

清初仿明制。實際任宰相職務的,是康熙時的“南書房行走”,雍正以後的“軍機大臣”。

遂人講講課遂人講講課

在各種官職中,宰相的變化最為頻繁,無定職、無定稱、無定員,這是由君主專制的根本性質決定的。君主既離不開宰相,又最擔心宰相權力過重,大權旁落,這是宰相官職不斷變化的主要原因。

官職稱謂

【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後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曾被加太師銜。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後來也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顏太師以兵解”,顏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師銜,故稱。再如明代張居正曾有八個虛銜,最後加太子太師銜;清代洪承疇也被加封太子太師銜,其實並未給太子講過課。

【太傅】參見“太師”條。古代“三公”之一。又指“東宮三師”之一,如賈誼曾先後任皇子長沙王、梁懷王的老師,故封為太傅。後逐漸成為虛銜,如曾國藩、曾國荃、左宗棠、李鴻章死後都被迫贈太傅。

【少保】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後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職,故稱。其二,古代稱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為“東宮三少”,後也逐漸成為虛銜。

【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沒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如《張衡傳》:“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再如大書法家顏真卿曾任吏部尚書,詩人白居易曾任部尚書,,史可法曾任兵部尚書。

【學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後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秘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相”之稱。明清時承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如《(指南錄)後序》“以資政殿學士行”,這是文天祥辭掉丞相後授予的官職;《譚嗣同》“君以學士徐公致靖薦”,徐致靖當時任翰林院侍讀學士,這是專給帝王講學的官職。白居易、歐陽修、蘇軾、司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學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為趙將……拜為上卿。”

【大將軍)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號。如漢高祖以韓信為大將軍,漢武帝以衛青為大將軍。魏晉以後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於戰爭時才設大將軍官職,戰後即廢除。《張衡傳》“大將軍鄧騭奇其才”,鄧騭當時為漢和帝的大將軍。

【參知政事】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框密副使合稱“宰執”。宋代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職。《訓儉示康》“參政魯公為諫官”,“魯公”指宋真宗時的魯宗道。《譚嗣同》“參預新政,猶唐宋之參知政事,實宰相之職”。

【軍機大臣】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清末漢人只有左宗棠、張之洞、袁世凱等短時間地任過軍機大臣。《譚嗣同》“時軍機大臣剛毅監斬”。

【軍機章京】參見“軍機大臣”條。是軍機處的辦事人員,軍機大臣的屬官,被稱為“小軍機”。《譚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銜軍機章京,與楊銳、林旭、劉光第同參預新政。”

【御史】本為史官,如《廉頗藺相如列傳》“秦御史前書曰”,“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秦以後置御史大夫,職位僅次子丞相,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韓愈曾任監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僉都御史。再如《記王忠肅公翱事》“公為都御史,與太監某守遼寧”,王翱當時任都察院長官。

【樞密使】樞密院的長官。唐時由宦官擔任,宋以後改由大臣擔任,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相當,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宋歐陽修曾任樞密副使。《〈指南錄〉後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文天祥當時掌管軍事要務。

【左徒】戰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後世左右拾遺相當。主要職責是規諫皇帝、舉薦人才。《屈原列傳》:“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