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武校尉

進武校尉
南宋武散官名。列第五十三階(共六十階)。

背景

1、宋朝的散官和勛官:

北宋前期,沿襲唐制,官階分本官階和散官階。文散官從開府儀同三司到將仕郎共二十九級,武散官從驃騎大將軍到陪戎副尉共三十一級(與唐二十九階相比,增加正三品懷化大將軍,在冠軍大將軍下;從三品歸德將軍,在雲麾將軍下)。太宗初年,為避(光義)諱,將文散官命的正議大夫改為正奉大夫,通議大夫改為朝奉大夫等。京朝官和選人,遇郊祀等慶恩,每次加五階,到朝散大夫以上,每次加一階。武官諸司使以上,如使額高者加金紫光祿大夫階;內殿祟班初授,加銀青光祿大夫階。散階較為複雜,但作用不大,所以在神宗改制時廢除了。此後,散官專指閒散不管事的官職,如節度副使、行軍司馬、防禦副使、團練副使、州別駕、長空、司馬、司十、文學、助教等。

北宋前期的本官階,是在太宗末年和真宗時期確定的。其中文臣自太師、太尉、太博到諸寺監主簿、秘書省校書郎、秘書省正字,共四十二階;武臣自節度使、節度觀察留後到左右班殿直、三班奉職、三班借職,共二十七階。神宗元豐改制,將原有的京朝宮本宮階改為職事官的名稱,而新定的京朝官本官階即寄祿官階採用了原有的散官階名稱。這種新定的京朝官寄祿官階,自開府儀同三司到承務郎共二十五階。其中自開府儀同三司到通直郎,共二十階,屬升朝官;自宣德郎(微宗政和間改稱宣教郎)到承務郎,共五階,屬京官。哲宗元佑三年(1088),將朝議、中散、正議、光祿、銀青光祿、金紫光祿等大夫分置左、右,比前增加了六階。次年,進一步將朝請大夫到承務郎的官階各分為左、右,增加了十四階。紹聖(1094一1098)到大觀(1107—1110)間,恢復新法,基本取消了左、右之分。高宗時,舉行元佑之政,再次分置左、右:文臣為左,其他人為右。孝宗淳熙初(1174),又取消了左、右字。祟寧二年,將選人的本官階進行改革,以便與京朝官的本官階統一起來。政和二年(1112),再次改換選人的最後三階名稱,由通仕郎、登仕郎、將仕郎改為從政郎、修職郎、迪功郎。其間,還在大觀初年(1107),增加升朝官的寄祿階,計有宣奉、正奉、通奉、中奉、奉直等大夫,共五階。加上選人的寄祿官階,文臣的寄祿官階至此完備。同時,對武臣的寄祿官階進行整頓,保留了節度使以下到刺史六階,新設太尉—階,作為武階之冠;將橫班正使各階一律改為“大夫”、副使各階改為“郎”;將諸司使改為武功大夫等階,諸司副使改為武功郎等階。政和六年,又新設宣正、履正、協忠、翊衛、親衛等五“大夫”(屬正使)和五“郎”(屬副使)。下面是政和末年文臣自開府至迪功的三十七階:
開府儀同三司、特進、金紫光祿大夫、銀青光祿大夫、光祿大夫、宣奉大夫、正奉大夫、正議大夫、通奉大夫、通議大夫、太中大夫、中大夫、中奉大夫、中散大夫、朝議大夫、奉直大夫、朝請大夫、朝散大夫、朝奉大夫、朝請郎、朝散郎、朝奉郎、承議郎、奉議郎、通直郎、宣教郎(原宣德郎,政和避宣德門改)、宣義郎、承事郎、承奉郎、承務郎、承直郎、儒林郎、文林郎、從事郎、從政郎(崇寧時通仕郎,政和再換)、修職郎(崇寧時登仕郎,政和再換)、迪功郎(崇寧時將仕郎,政和再換)。

政和時的武選,自太尉至下班祗應,凡五十二階:
太尉(政和新置)、通侍大夫正侍大夫宣正大夫履正大夫協忠大夫中侍大夫中亮大夫中衛大夫翊衛大夫親衛大夫拱衛大夫左武大夫右武大夫正侍郎宣正郎履正郎協忠郎、中侍郎、中亮郎中衛郎翊衛郎拱衛郎左武郎右武郎、武功大夫、武德大夫、武顯大夫、武節大夫、武略大夫、武經大夫、武義大夫、武翼大夫、武功郎、武德郎武顯郎武節郎武略郎武經郎武義郎、武翼郎、敦武郎、修武郎、從義郎、秉義郎、忠訓郎、忠翊郎、成忠郎、保義郎、承節郎、承信郎、下班祗應。

以後幾經變化(見前),南宋孝宗以後的文階為:
開府儀同三司、特進、金紫光祿大夫、銀青光錄大夫、光祿大夫、宣奉大夫、正奉大夫、正議大夫、通奉大夫、通議大夫、太中大夫(以上舊為侍從官)、中奉大夫、中散大夫、朝議大夫(以上系卿、監)、奉直大夫、朝請大夫、朝散大夫、朝奉大夫(以上系正郎)、朝請郎、朝散郎、朝奉郎(以上系員外郎)、承議郎、奉議郎、通直郎、宣教郎、宣義郎、承事郎、承奉郎、承務郎(以上系京官)、承直郎、儒林郎、文林郎、從事郎、從政郎、修職郎、迪功郎、通仕郎、登仕郎、將仕郎(以上系奏補未出身官人)。 承務郎以上四年一轉,無出身人逐資轉,有出身人超資轉,至奉議並逐資轉,至朝議大夫有止法,仍七年一轉。內奉直、中散二大夫有出身人不轉。

武階舊有橫行正使、橫行副使,有諸司正使、諸司副使,有使臣。政和易以新名,正使為大夫,副使為郎,橫行正、副亦然,於是有郎居大夫之上。至紹興,始釐正其序:
太尉、通侍大夫、正侍大夫、宣正大夫、履正大夫、協忠大夫、中侍大夫、中亮大夫、中衛大夫、翊衛大夫、親衛大夫、拱衛大夫、左武大夫、右武大夫(以上為橫行十三階)、武功大夫、武德大夫、武顯大夫、武節大夫、武略大夫、武經大夫、武義大夫、武翼大夫(以上系舊諸司正使八階)、正侍郎、宣正郎、履正郎、協忠郎、中侍郎、中亮郎、中衛郎、翊衛郎、親衛郎、拱衛郎、左武郎、右武郎(以上舊為橫行副使,政和更新,增益共十二階)、武功郎、武德郎、武顯郎、武節郎、武略郎、武經郎、武義郎、武翼郎(以上舊諸司副使八階)、訓武郎、修武郎(以上為大使臣)、從義郎、秉節郎、忠訓郎、忠翊郎、成忠郎、保義郎、承節郎、承信郎(以上為小使臣)。進武校尉、進義校尉、下班祗應、進武副尉、進義副尉守闕進義副尉、進勇副尉、守闕進勇副尉(以上無品)。承信郎以上並五年一轉,至武功大夫,有止法。

宋勛官仍為十二轉,與唐代相同。京官和選人從武騎尉開始升轉,升朝官從騎都尉開始升轉,逐級而進。騎都尉以上,兩府和正任以上武臣遇到朝廷恩典,每次升轉的級,文、武朝官升轉一級。微宗政和三年(1113),罷文臣勛官,南宋復舊。

遼的文散官和勛官與唐制基本一致,只是光祿大夫、金紫光祿大夫、銀青光祿大夫因避太宗德光之諱,分別改為崇祿大夫、金紫崇祿大夫、銀青崇祿大夫。
2、金朝的散官和勛官:

金朝文武散官與唐制有較大變化,表現在文散官增至四十二階,武散官的一、二品皆用文資。
四十二階文散官如下:
從一品上為開府儀同三司,中為儀同三司,中次為特進,下為崇進;
正二品上為金紫光祿大夫,下為銀青榮祿大夫;
從二品上為光祿大夫,下為榮祿大夫;
正三品上為資德大夫,中為資政大夫,下為資善大夫;
從三品上為正奉大夫,中為通奉大夫,下為中奉大夫;
正四品上為正議大夫,中為通議大夫,下為嘉議大夫;
從四品上為大中大夫,中為中大夫,下為少中大夫
正五品上為中議大夫,中為中憲大夫,下為中順大夫;
從五品上為朝請大夫,中為朝散大夫,下為朝列大夫;(舊奉德大夫,天德二年更。)
正六品上為奉政大夫,下為奉議大夫;
從六品上為奉直大夫,下為奉訓大夫;
正七品上為承德郎,下為承直郎;
從七品上為承務郎,下為儒林郎;
正八品上為文林郎,下為承事郎;
從八品上為征事郎,下為從仕郎
正九品上為登仕郎,下為將仕郎;
從九品上為登仕佐郎,下為將仕佐郎。(此二階,大定十四年創增。)

武散官,凡仕至從二品以上至從一品者,皆用文資。自正三品以下為:
正三品上為龍虎衛上將軍,中為金吾衛上將軍,下為驃騎衛上將軍;
從三品上為奉國上將軍,中為輔國上將軍,下為鎮國上將軍;
正四品上為昭武大將軍,中為昭毅大將軍,下為昭勇大將軍;
從四品上為安遠大將軍,中為定遠大將軍,下為懷遠大將軍;
正五品上為廣威將軍,中為宣威將軍,下為明威將軍;
從五品上為信武將軍,中為顯武將軍,下為宣武將軍;
正六品上為武節將軍,下為武德將軍;
從六品上為武義將軍,下為武略將軍;
正七品上為承信校尉,下為昭信校尉;
從七品上為忠武校尉,下為忠顯校尉;
正八品上為忠勇校尉,下為忠翊校尉
從八品上為修武校尉,下為敦武校尉
正九品上為保義校尉,下為進義校尉;
從九品上為保義副尉,下為進義副尉。(此二階,大定十四年創增。)

勛級:正二品為上柱國,從二品為柱國;正三品為上護軍,從三品為護軍;正四品為上輕車都尉,從四品為輕車都尉;正五品為上騎都尉,從五品為騎都尉;正六品為驍騎尉,從六品為飛騎尉;正七品為雲騎尉,從七品為武騎尉。與唐制同。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