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雲港龍洞庵

連雲港龍洞庵

龍洞庵位於孔望山東側半山腰處,小院清幽,是江蘇省連雲港現存最早的古剎之一。它最早建於東漢,當時叫東海廟。北齊武平年間建成龍王廟,唐代重建成龍興寺,明隆慶以後改成龍洞庵。1980年,國家撥專款重新修葺,使這千年古剎,恢復了明代建築風格。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位於連雲港雲台區雲台鄉東磊村。

概況

龍洞庵龍洞庵

始建於明天啟年間。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重修。座西面東,原有南北兩院,南院“玉蘭山房”早已廢記,唯樹齡400年左右之大玉蘭尚存。北院正殿毀於“文化大革命”,山門及北廂房尚保存完好。山門面闊3間,進深8.2米,硬山造,額為“敕賜護國延福觀”。山門內之栓礎正中之金柱及梁架仍為明代遺物,兩廂內之結構已改建。山門牆上有7塊隸書碑,字徑10厘米,中有“光緒十九年九月九日”字樣。《蒼梧片影》雲是“前沈太史雲霈撰”。另有楷書碑多塊,是重修時砌入。北廂房原為鼓樓,清代皮鼓尚存。已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景觀特色

龍洞庵龍洞庵

始建於明天啟年間。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重修。座西面東,原有南北兩院,南院“玉蘭山房”早已廢記,唯樹齡400年左右之大玉蘭尚存。北院正殿毀於“文化大革命”,山門及北廂房尚保存完好。山門面闊3間,進深8.2米,硬山造,額為“敕賜護國延福觀”。山門內之栓礎正中之金柱及梁架仍為明代遺物,兩廂內之結構已改建。山門牆上有7塊隸書碑,字徑10厘米,中有“光緒十九年九月九日”字樣。《蒼梧片影》雲是“前沈太史雲霈撰”。另有楷書碑多塊,是重修時砌入。北廂房原為鼓樓,清代皮鼓尚存。已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爬上陡峭的石階,便可見到山門。門上有橫匾“龍洞庵”三字。門內供有四大天王。據佛經講,四大天王的任務是各執一方世界,即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和北俱羅洲。因此,四大天王又稱“護世四天王”。大殿建在兩米多高的台基上,面寬10米,進深7米。殿前有兩株千年古樹。東邊這株叫琉蘇,俗稱“糯米茶”。春天采其嫩葉,陰乾後以水泡飲,其味清香撲鼻,風味獨特。西邊這株是古柏樹。

大殿正中供奉釋迦牟尼和他的兩個弟子阿難和伽葉。大殿兩側供奉的是十八羅漢。十八羅漢來自十六羅漢,他們是釋迦牟尼的十六個弟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