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芩茱萸丸

連芩茱萸丸,中醫方劑名。出自《古今醫統大全》卷二十四。有清熱燥濕,降逆和胃之功效。主治濕熱中阻。泛酸吐水,胃脘痞滿,嘈雜食少,口乾口苦,舌紅苔黃膩,脈濡數。

組成

黃連(炒)一兩,黃芩(炒)、吳茱萸(湯泡)各五錢,蒼朮(泔水浸)七錢,陳皮一錢。

用法用量

上為末,神曲糊為丸,如綠豆大。津送下。

功用

清熱燥濕,降逆和胃。

主治

濕熱中阻。泛酸吐水,胃脘痞滿,嘈雜食少,口乾口苦,舌紅苔黃膩,脈濡數。

方義

本方主治證為濕熱中阻,氣機不利,胃氣不和者。治當清熱燥濕,降逆和胃。方以黃連用量獨重為君,清熱瀉火燥濕。黃芩清熱瀉火燥濕,以助黃連之力;吳茱萸辛熱性散,既苦降止嘔,又防芩連苦寒之性,使清熱而無寒遏之弊,共為臣藥。佐以陳皮理氣調中,化濕和胃;蒼朮燥濕運脾;神曲消食開胃。全方配伍,含有左金丸之意,以清為主,清中有散有通,使苦寒清熱而不傷中,辛溫行氣化濕又不助熱,共收寒溫並用,辛開苦降,相反相成之效。

附方

名稱:二香散

組成:香附子、藿香葉、甘草各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入鹽少許,百沸湯點下

主治:妊娠胎氣不安,氣不升降,飲食不美,嘔吐酸水,起坐覺重

出處:《婦人良方》卷十二

名稱:木香散

組成:木香、附子、人參、丁香、乾薑、陳橘皮、訶黎勒皮、草豆蔻、射干

用法:上為細散。每服二錢,煎生薑、大棗湯調下,不拘時候

主治:五膈氣,及胃口不和,多吐酸水,不思飲食

出處:《聖惠》卷五十

名稱:木香三棱丸

組成:青木香、破故紙、茴香、黑牽牛、甘遂、芫花、大戟、京三棱、蓬莪術、川楝子、葫蘆巴、巴戟、巴豆、陳米、縮砂仁

用法:上藥除縮砂、木香外,余藥用好醋二升浸一宿,入鍋,煮盡為度。乾為細末,醋麵糊為丸,如綠豆大。食後每服五七丸

主治:一切氣悶,胸膈痞滿,榮衛不和,口吐酸水,嘔逆噁心,飲食不化,肋脅疼痛,無問久新

出處:《宣明論》卷七

名稱:五靈脂丸

組成:五靈脂、硫黃、硇砂、木香、芫花、巴豆

用法:上為細末,入研了藥令勻,以醋煮麵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二丸,空心以生薑橘皮湯送下

主治:婦人食癥,體瘦成勞,心腹脹痛,不能飲食,常吐酸水

出處:《聖惠》卷七十一

中藥方劑之連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