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遼“二人轉”

通遼“二人轉”

通遼“二人轉”起源於東北地區,是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中創造的自娛自樂的一種民間曲藝藝術。

介紹

“寧舍天上一頓飯,不捨通遼‘二人轉’”,這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流傳於方圓幾百里大車“老闆子”和一些農牧民之間的口頭禪。那時路過通遼和到通遼辦事的人們,必得要看一場“二人轉”,否則將留下遺憾。

由來

“二人轉”起源於東北地區,是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中創造的自娛自樂的一種民間曲藝藝術。它的表演形式簡單,雖有兩個人表演,就可以扮演千軍萬馬,要求演員“唱、說、做、舞”功夫皆佳,歌唱和舞蹈渾然一體。它貼近生活,貼近民眾,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因此很受廣大人民民眾的喜愛。
上世紀初,通遼還是一片水草豐美、花紅柳綠的原野,野獸出沒,百鳥齊嗚,人煙稀少。一個叫“白音太來”的小村莊座落在通遼城的南端。遼河從村莊的西北不停地流淌。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滾滾的遼河水帶來的大量泥沙,形成了遼河沖積平原。這裡土地肥沃,氣候適宜。因而有逃暗者在這裡墾荒。1909年,東北軍大帥張作霖在這塊肥美的土地上建立了地段窩堡“三堂”,管理這裡的農墾事宜。接著便有大量的外籍漢人移民到這裡開荒種地,打破了科爾沁草原的封閉和寧靜。
移民的進入,特別是吉林、遼寧一代移民落戶,帶來了“二人轉”藝術。那時的“二人轉 ”表演基本是在農戶的屋裡或在南北兩邊大炕的大車店地下,或打地攤,或唱堂會,成為通遼地區人民不可缺少的重要藝術食糧和文化生活。
新中國成立以後,通遼市(現科爾沁區)政府非常重視“二人轉”藝術的發展和人民民眾的需求,於1956年7月1日成立了通遼市“二人轉”劇團,並建造了能容納300餘人的“二人轉 ”劇場。
通遼“二人轉”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演出中,既有傳統段子,又有新創作的現代段子,如《三擊掌》、《蘭河怨》、《牧民與司機》、《射箭手》、《雷鋒》等段子,極大地豐富了人民民眾的文化生活,同時又起到了寓教於樂的作用。“二人轉”在發展中,注意發展地區特點和民族特色。在反映蒙古族生活的段子裡,創造性地把“安代”音樂和蒙古民歌揉合到唱腔里,既有民族特色,又保持了“二人轉”的風格。
通遼“二人轉”以其精湛的藝術風格和濃郁的生活氣息,贏得了廣大觀眾們的青睞,不僅農牧民喜歡,城裡人也喜愛,並在東北地區名聲顯赫。
1964年應邀進京演出,先後在煤碳部、紡織工業部、民委、民族文化宮、人民大會堂、中南海懷仁堂演出,受到了李先念、薄一波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併合影留念,成為北京新聞媒體爭相報導的亮點。根植於泥土之中的藝術奇葩“二人轉”登上了大雅這堂。
現在的通遼“二人轉”是科爾沁區戲曲劇團的“拿手好戲”,演員陣容強大,藝術水平高超。服裝、道具、音響先進。經常深入到農村牧區和社區演出。在繼承傳統和創新方面又有新突破,仍然是廣大人民民眾不能捨棄的一門欣賞藝術。文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