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議大夫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李公行狀

或為公地【處境】,欲移任。 公曰:“彼少年,欲立名【樹立名聲】耳。 故總督三年,地窮邊裔【邊遠的地方】,而民夷不驚。

原文

歸有光
公諱憲卿,字廉甫。世居蘇州崑山之羅巷村,以耕農【1.農人。2.指務農】為業,父始入居縣城。山陰蕭御史鳴鳳奇其姿貌【姿容;體態】,曰:“是子他日必貴,吾無事【(1).沒有變故。多指沒有戰事、災異等。 (2).無須;沒有必要.】閱其卷矣。”選【選拔、選用】南京吏部驗封司主事,歷【先後連續】遷郎中。吏在司者,莫不懷其恩。江右田土不相懸【數量、質量、規模或力量上相差較大的】,而稅入多寡殊絕【差別;差異】。巡撫傅都御史議均之。公在糧儲道【專掌漕糧的監察兌收和督押運艘】,為法【制定法律】均派【平均攤派】折衷【調和各方面的意見使之適中】,最為簡易【簡單容易】。
升山東按察司副使,兵備【官名,整飭兵備的道員】臨清。先是虜薄【迫近】京城,又數聲言【揚言】從井陘口入掠臨清。臨清綰【貫通;聯繫】漕道,商賈所湊【聚合】,人情恇懼【恐懼;驚慌】,公處之宴然【安定貌;平安貌】。或為公地【處境】,欲移任。公曰:“詎【豈,怎】至於此?”境上屯兵數萬,調度有方,虜亦竟【終於;到底】不至。師尚詔反河南,至五河,兵敗散,獨與數騎走莘縣,擒獲之。在鎮三年,商民稱其簡靜【1.簡約沉靜。2.謂施政不繁苛。】。甌寧李尚書自吏部罷還,所過頗懈慢【懈怠輕慢】。公勞【用言語或實物慰問】送禮有加【使程度增高、超過】,李公甚喜,嘆曰:“李君非世人【一般的、普通人】人情,吾因【通過】以是【用這,拿這】識其人。”景王封在漢東,未之國,詔命德安造王府,公董【監督;督察。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唐·魏徵《諫太宗十思疏》】其役。奏水災,乞蠲貸【謂免除租稅,借放錢糧】。親行鄂渚雲夢間,拊循【安撫;撫慰】【訓練;調度。《史記·淮陰侯列傳》:“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謂‘驅市人而戰之’,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之。
公仕宦【為官】二十餘年,未嘗一日居家。山東獲賊,湖廣營造【指建築工程及器械製作等事宜】,東南平倭,累有白金【銀子】文綺【華麗的絲織物】之賜。而提督採運之擢【提拔,提升】,旨從中下,蓋上所自簡【選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wèi)陛下】也。公事母孝謹【恭敬。謹庠序之教。——《孟子·梁惠王上》】。每巡行,日遣人問安。還,輒拜堂下。母茹【吃,引申為忍受】素,公跽【長跪。長時間雙膝著地,上身挺直。項王按劍而跽。——《史記·項羽本紀》】以請者數,不得已,為之進羞【同“”。味美的食物】膳【形聲。從肉,善聲。本義:飯食。】
在江陵,有所使吏遲至。公問其故,言:“方食市肆中,又無馬騎。”故事【先例,舊日的典章制度】,台所使吏廩食【公家供給糧食】與馬,荊州奪之。公曰:“彼少年,欲立名【樹立名聲】耳。”竟不復問。所居官,廉潔不苛。採辦銀無慮【不計慮,指大約,大概】數百萬,先時堆積堂中,公絕不使入台門【在紹興凡是房屋比較象樣一些的都稱作台門】。第【僅;只;只是】貯荊州府,募召商夷,賞購過當【得當;有分寸】,人皆懷之。故總督三年,地窮邊裔【邊遠的地方】,而民夷不驚。以是為難。
余與公少相知,諸子來請撰述【撰寫】。因就其家得所遺文字,參以所見聞,稍加論次【論定編次】,上之史館。謹狀【行狀、書狀結尾常用語。謂敬謹陳述。】
(選自歸有光《震川先生集》,有刪節)

翻譯

李公名憲卿,字廉甫。世代居住在蘇州崑山的羅巷村,以務農謀生,到他的父親時開始入住縣城。山陰蕭御史鳴鳳認為他的外表奇特,就說:“這個孩子將來一定顯達,我閒常時看過他寫的文章了。”李公被選任南京吏部驗封司主事,多次升職擔任了郎中。他屬下的官吏,沒有不感念他的恩德的。江南的土地情況相差不大,可是稅收差別懸殊。巡撫傅都御史商量對這些田地收相同的稅收。李公當時在糧儲道任職,制定法規攤派稅收適中,最是簡便易行。
他升任山東按察司副使,擔任臨清兵備。在這之前,敵人逼近京城,並多次揚言要從井陘口進兵掠奪臨清。臨清連結漕運通道,是商賈聚集的地方,人們驚懼恐慌,李公對此很鎮定。有人因為李公任地動盪,想給他調動。李公說:“哪裡要緊張到這種地步?”他在其管轄的邊境上駐紮了幾萬軍隊,調遣安排得法,敵人最終也沒有到來。師尚詔在河南造反,進攻到五河,軍隊失敗潰散,他只跟幾個騎兵逃到莘縣,李公抓住了他。在任三年,商民稱讚他政令簡便不苛刻。甌寧李尚書從吏部被罷職還鄉,經過的地方官員很是怠慢。李公卻以禮迎送,倍加熱情。李尚書很高興,讚嘆說:“李君不像常人薄情,我通過這件事因此了解他的為人。”景王的封地在漢水以東,還沒有到封地,皇帝就下詔在德安建造王府,李公督察那裡的工役。又因為水災上奏,請求朝廷減免租稅,借放錢糧。他親自在鄂渚雲夢之間巡查,安撫當地的人民。
李公做官二十多年,不曾有一天住在家中。在山東捕拿盜賊,在湖廣建設修造,在東南平定倭寇,多次獲得豐厚的賞賜。提拔他擔任負責採運的提督,聖旨是從內廷下達的,因為這是皇上自己挑選的。李公對母親非常孝順細心。每次出外巡行,每天派人問安。回來後,總是在堂下拜見。母親吃素食,李公多次跪請她吃些葷食,母親沒有辦法,為此吃些美味的食品。
在江陵任職,有一個他下屬的官吏遲到。李公問他原因,他說:“正在集市中吃飯,又沒有馬騎,(所以遲到)。”按照慣例,衙門下屬的官吏由公家供給口糧和馬匹,荊州府改變了這樣的慣例。李公就說:“他是個年輕人,想要出名罷了。”最終也沒有查問。擔任官職,廉潔不苛刻。他負責採購的銀兩不下幾百萬,開始堆積在公堂中,李公完全不讓這些銀錢搬進院子,只保存在荊州府中。招募人商量事務,獎賞總是超過他們的辛勞,人們都很感激他。所以總管這項事務三年,即使身處邊遠地區,老百姓也不受驚擾。人們認為這樣做很難。
我跟李公年輕時相互熟悉,他的兒子來請我撰寫他的生平。就依據他們家能得到的遺留下來的文字,參照自己的見聞,略加編排定稿,呈送給史館。我恭敬地寫下這篇行狀。

練習題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臨清綰漕道,商賈所湊湊:會合、聚集
B.親行鄂渚雲夢間,拊循之拊循:安撫、撫慰
C.蓋上所自簡也簡:簡縮、精簡
D.稍加論次,上之史館論次:論定編次
2.下列句子中,全都能表現李憲卿一身廉潔為政不苛的一組是(3分)
①吏在司者,莫不懷其恩 ②公在糧儲道,為法均派折衷
③累有白金文綺之賜  ④“彼少年,欲立名耳。”竟不復問
⑤公絕不使入台門  ⑥募召商夷,賞購過當
A.①③⑤B.②③④C.①②⑥D.④⑤⑥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李公祖上世代居住鄉村,歷以耕種為業,至其父方始遷入縣城居住,山陰蕭御史為李公的姿容相貌所驚奇,對他很是讚賞,認定此人日後必定顯貴。
B.李公任臨清兵備之職時,面對人心惶懼的局勢,毫不畏懼,泰然處之,拒絕了他人所作的調任安排,採取措施積極防禦,調度得法,最終俘獲了虜帥。
C.李尚書自吏部被罷官還鄉,沿途所到之處對他均怠慢無禮,惟李公的態度和行為與眾不同,以禮迎送,倍加熱情,李尚書非常高興,內心讚嘆不已。
結合自己的所見所聞撰寫而成,從中可見李公的為人為官之道。
4.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先是虜薄京城,又數聲言從井陘口入掠臨清。(3分)
(2)景王封在漢東,未之國,詔命德安造王府,公董其役。(3分)
(3)母茹素,公跽以請者數,不得已,為之進羞膳。(4分)
參考答案:
1.C(簡:選拔、選擇)
2.D(①寫部下對李公的感激,指向不明朗;②寫李公採取的均稅措施;③寫李公多次因功而受皇帝賞賜。三句均未表現人物的“廉潔不苛”。④寫李公對部下的“不苛”;⑤寫李公的“廉潔”;⑥寫李公對商夷的“不苛”)
3. B(最終是敵虜竟然不敢打進來。俘獲的是在河南起兵謀反而兵敗的師尚詔)
4.(1)在這之前,敵虜逼近京城,並多次揚言要從井陘口進兵掠奪臨清。
【評分建議】3分。“薄”“入掠”及語意通順各1分。
(2)景王的封地在漢水以東,還沒有到封地,皇帝下詔在德安建造王府,李公督察那裡的工役。
【評分建議】3分。“未之國”“董其役”及語意通順各1分。
(3)母親吃素食,李公多次跪請她(吃些葷食),沒有辦法,她因此吃些美食(美味的食品)。
【評分建議】4分。“茹素”“跽以請”“羞膳”及語意通順各1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