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濟宮

通濟宮

通濟宮創建於明代,原先名“礱頭社”,俗稱“相安宮”。坐落在福建省莆田市忠門鎮柳厝村,通濟宮坐東朝西,由主殿、戲樓、廣場、護厝、紀念亭及塔型香爐等建築物構成。

1.福建省莆田市通濟宮

坐落在忠門鎮柳厝村的通濟宮,創建於明代,原先名“礱頭社”,俗稱“相安宮”。倭寇入侵時,遭到破壞,爾後復修。民國32年(1943)易名為“通濟堂”。2002年重修擴建,改為“通濟宮”,主神田公元帥,還有供奉張公聖君、司馬聖王、都天元帥以及觀音、三一教主和天上聖母等神像,是一座奉祀多種神祇的宮殿。
通濟宮坐東朝西,由主殿、戲樓、廣場、護厝、紀念亭及塔型香爐等建築物構成。它的建築格局十分精良、獨特。屋面全部採用桃紅色玻璃瓦鋪設,四周稜角屋檐摹仿海燕或鳳凰尾巴,高高翹上,好像大雁或者白鷺展翅欲飛。宮殿分為前後兩殿,中間用八卦型高出於屋面,如同鐘鼓樓的建造樣式,整體屋面,高低錯落,呈雙層樓構造。上下層屋脊相似,構成一大反差對比,別有一番情趣。脊樑上縱間為屋檐,橫向為龍脊,頂端有一對巨龍左右相視,對稱穩當,壯觀無比,仿佛皇宮一般豪華壯麗。
殿內的裝飾十分精緻,色彩鮮艷,奪目耀眼。神龕上的木雕,所鏤刻的圖案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將各位神像襯托得格外端雅秀麗。大石龍柱、大石獅,刻工細膩,造型獨特,引人注目。尤其是中間的一尊大石香爐,神工鬼斧,精巧玲瓏,實為殿中珍品之作。宮內石柱上鐫刻著的楹聯,讀後讓人浮想聯翩,回味無窮。聯曰:“扶危助順千秋新氣象,化險為夷四海定風波”“興廢總關情廟貌更新昭日月,古今原有伴神靈依舊著春秋”。特別是大門一對冠頂聯語,教人心曠神怡。聯云:“通地通天通海宇,濟人濟物濟河東”既含思想性,又藏藝術性,相得益彰。
每年正月十四至十五日,這裡舉行隆重的元宵活動,神祇巡遊歸來,宮前的大埕上,載歌載舞,宮殿之前鞭炮接連不斷, 十音八樂和著舞蹈,迎神廟會達到高潮,熱鬧極了。

2.台灣省台南縣通濟宮

通濟宮:新營市鐵線里四十號。
創立:清康熙中葉(約1692年),本縣三級古蹟之一。
修建:嘉慶二年、民國元年、二十年、三十七年皆有重修,“民國”八十年,募資另行購地興建新廟。舊址經決改為文物館,由“行政院”列入“國家”古蹟。
文物
1、柱聯:聖德配天海國慈航並濟,母儀稱後桑榆俎豆重光。
2、古匾:
A、“澤周海嶠”-清道光年間舉人劉達元立。
B、“神光海島”-清代癸己年蒲月眾弟子立。
C、“克紀彼天”-與“神光海島”俱為清代光緒年間古匾。
3、門廳石門枕為隴石製品;桂珠、礎石皆歷代所留之唐山青石,身價頗高。
4、古碑:據廟內耆老謂,通濟宮在民國初還保留好多古碑,民國三十八年重建,這些古碑被埋入地下,不知身處何處,誠為可惜,現只餘二方。其一為“再重條鐵線橋碑記”,立於乾隆三十一年,花崗石材,字跡清晰,詳述前人荊造利渡,竹木興廢,天時難測對變,免貲濟人之福;其二為“通濟宮香燈碑”,立於嘉慶十四年,亦是花崗石材,言及鐵線橋里昔日為尖山至茅港、西港、月港南北之會,四水旋繞,勝地崇祀媽祖等因由,兩者均為稀世文獻。
供奉
1、主祀:天上聖母。
2、奉祀:中壇元帥、註生娘娘,地藏王菩薩、李府千歲,吳府千歲、范府千歲。
日期: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聖誕)。
簡述:
據耆老傳述,本宮媽祖已有三百餘年歷史,其中東西紅面媽及烏面媽系屬軟身神尊,在全省較為少見。殿中古匾有三:其“澤周海嶠”為道光舉人劉達元敬立,“神光海島”與“克紀彼天”均為光緒時代古物。前廳門枕、柱珠、石礎,皆為歷史留下之唐山青石,木凋之屬,是民國元年重建時拆留舊物,彌足珍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