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尊嚴的公共生活

通往尊嚴的公共生活

《通往尊嚴的公共生活》是徐賁編著的圖書,由新星出版社2009年3月岀版。圖書以公共文化為文化批評的具體對象,通過全球化和民族認同的一些議題,關注公共文化的核心問題——社會生活的公共性。不僅涉及直接可見的生活現象,更觸及背後的制度分析和批判。在沒有尊嚴的公共生活中,個人不可能受尊重,也不可能有尊嚴。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徐賁徐賁

美國麻薩諸塞州大學英語文學博士,美國加州聖瑪利學院英文系教授、中國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兼職教授。著有Situational Tensions of Critic-Intellectuals、Disenchanted Democracy、《走向後現代和後殖民》、《文化批評往何處去?》、《知識分子——我的思想和我們的行為》、《人以什麼理由來記憶》。

圖書內容

圖書以公共文化為文化批評的具體對象,通過全球化和民族認同的一些議題,關注公共文化的核心問題——社會生活的公共性。不僅涉及直接可見的生活現象,更觸及背後的制度分析和批判。在沒有尊嚴的公共生活中,個人不可能受尊重,也不可能有尊嚴。全球化的新經驗前所未有地向人們提出了群體尊嚴問題。在全球化進程中出現的弊病無一不與一些群體損害另一些群體的尊嚴有關。群體在國際間所遭受到的無尊嚴和蔑視與個人在國家群體內部遭受到的無尊嚴和蔑視十分相似。反對無尊嚴和蔑視就是爭取承認。爭取承認從根本上把全球正義和社會正義联係為一個整體。全球政治和公民政治中,對群體和對個人的基本道德原則都是首先從反面來確立的,那就是不傷害和不羞辱。隱藏在人類“文明進步”中的兇殘和野蠻可以多么輕易地把人的無尊嚴確立為一種當然的生活方式。階級的、民族的、政治差異的互相敵視和酷烈鬥爭、暴力殘害和制度性壓迫、以消除某種人為目的的意識形態法則,都在蔑視和嘲笑人類的完整存在。在人種的、民族的、階級的或政治集團的強者眼裡,自然和歷史是不同情弱者的,弱者必須滅亡。結論是,人類不可能以共同的完整存在來判斷是非和美醜,人類必須以虛無和絕望來接受道德地獄的未來。全球正義拒絕這樣的結論,即使在地獄之門打開之後, 全球正義也還是要堅持重申人類的整體性和人類的共同尊嚴。

目錄

緒論:從公共生活看全球正義和公民群體認同

第一部分全球化和全球正義

第一章全球化、現代性和民族國家

第二章從三種公民觀看兩種全球化

第三章全球化中的市場和民主

第四章全球化中的國家合法性和公民權利

第二部分社會正義和國族認同

第一章正義和社會之善

第二章分配正義和群體認同

第三章從懲罰到權利的法律正義

第四章正義、非正義戰爭和群體認同分歧

第三部分全球化中的公眾和公共生活

第一章傳媒公眾和公共事件參與

第二章公民新聞、公眾和公共政治

第三章承諾、信任和制度秩序

第四章保護弱者、道德習俗和公共生活

第五章正派社會和學習認同

第四部分全球化中的群體生活和公民社會

第一章博物館和民族國家

第二章物品文化和日常生活秩序

第三章文物收藏和懷舊的大眾文化

第四章公民社會和新全球倫理秩序

第五章全球化、公民國家和全球治理

書評

書中觀點世界發展之所以是全球化的世界,乃是因為“一個主體對他的同伴發出承認要求”的範圍已經擴大到了全人類。主題意義是,全球化給帶來的是一個正在逐漸形成的、涉及全人類的公共生活。

試讀

第一部分

文化研究有的偏重於經驗分析,有的偏重於價值判斷。這兩個方面是相輔相成的。我們必須對直接經驗有所認知,否則我們的價值判斷只能是空中閣樓。我們必須懷有某種價值信念,否則我們即使擁有某種經驗,也依然不能判斷散亂經驗背後的整體意義。全球化是我們當今生活中的一種新經驗。我在思考與這新經驗有關的問題時,努力以一種特定的價值原則為判斷標準,那就是“尊嚴”,不僅是個人的尊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