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市烈士陵園

通州市烈士陵園

通州市烈士陵園位於金沙鎮東部,北傍古老的運鹽河,南臨秀美的新金路,占地31畝。陵園大門莊嚴肅穆。烈士墓碑氣勢恢弘。園內樹木蔥鬱,四季長青,一河綠水,輝映日月。

簡介

通州市烈士陵園的前身是1946年4月小海、觀音山戰鬥中犧牲的烈士墓地。同年10月,侵占金沙鎮的國民黨軍隊將墓平毀。人民政府於解放初修復墓地。1955年4月5日,於墓前樹立高一米的石碑。1960年,用磚石水泥建造高8米的烈士墓碑。1962年用鋼筋水泥擴建陵墓,墓呈方形,底面積1600平方米,三層台階之上聳立高12米的紀念碑,上嵌仿毛澤東手跡:死難烈士萬歲。1970年4月此墓被命名為“南通縣烈士陵園”。因紀念碑年久失修,碑體傾斜,中共通州市委、通州市人民政府籌集資金140萬元,於1997年4月10日開始予以重建,1998年4月3日舉行揭碑儀式。新碑高23米,碑面上“死難烈士萬歲”幾個大字金光閃閃,背景上方是長16米、高3米的紅旗,下方為花崗石浮雕群。

結構

陵墓東南側為“通州市革命烈士紀念館”。紀念館建築面積800平方米,展覽面積170平方米。原外交部長、國務委員姬鵬飛題寫了館名。館內以豐富的實物、圖片、文字資料,系統介紹了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通州人民光輝的戰鬥歷程,陳列著在這一歷程中獻身的3400多名烈士名錄及著名烈士事跡。紀念館分五部分。第一部分,黨的創建和第一、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介紹南通黨組織的創建、發展、受挫及工農運動的興起、壯大、失敗的曲折複雜過程。在這一時期,有67名革命先驅者獻出寶貴生命。第二部分,抗日戰爭時期:歷數日本侵略者犯下的累累罪行及欠下的筆筆血債。展現抗日軍民不怕犧牲,排除萬難,浴血抗擊侵略者,終於取得抗戰勝利的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在這一時期,有800多名優秀兒女為國捐軀。第三部分,解放戰爭時期:反映通州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與破壞和平、挑起內戰的國民黨反動派展開針鋒相對鬥爭的過程,謳歌通州軍民為取得解放戰爭的勝利所作出的重大貢獻。這一時期,英勇犧牲者達2094名。第四部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記載了通州人民在剿匪肅特、抗美援朝、援越抗美、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對越自衛還擊作戰以及維護社會治安、保衛國家財產中表現出的無私奉獻精神。在這一時期,有400多位好兒女獻身。第五部分,體現黨和政府歷來對褒揚烈士、優撫烈士親屬工作的高度重視。
陵墓東側是被中央軍委授予“炮兵偵察英雄”稱號的花陳兵烈士之墓,花崗岩墓碑上鐫刻著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遲浩田的題詞“炮兵偵察英雄花陳兵烈士永垂不朽”。
陵園的西側北部為幹部公墓,存放解放後逝世的革命幹部骨灰盒。1992年4月,曾在南通戰鬥多年的原中共江蘇省委常委、江蘇省常務副省長周一峰去世,遺願將其骨灰灑在南通縣土地上。後將其骨灰安葬在幹部公墓南邊的蒼松翠柏之下。

意義

通州市烈士陵園在開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1996年被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