逋

逋,漢語辭彙,漢語拼音為bū,“辶(辵 chuò)”為形旁,“甫”為聲旁。本意為逃亡,也引申指逃亡在外的人,另引申有拖欠、拖延的意思。如:逋租宿債勿復收。——沈約《宋書》

基本信息

漢字釋義

演變圖 演變圖

(1)〈文言義〉〖動〗逃亡 [abscond;flee]

於伐殷 播臣。——《尚書·大誥》

狼失聲而 。——明· 馬中錫《中山狼傳》

又如:逋臣(逃亡的大臣);逋逃藪;逋客

又指逃亡在外的人 [fugitive]

可以懷遠,可以柔 。——《晉書·赫連勃勃載記》

(2)〈文言義〉〖動〗拖欠 [be behind in payment]

租宿債勿復收。——沈約《宋書》

又如:逋債(拖延付債);逋租(拖欠租稅)

又指拖欠的債物

上曰:“積 不償,民困可知,若逮其官,必責於民,民重困矣!”並所 赦之。——清·張岱《快園道古·經濟》

(3)〈文言義〉〖動〗懈怠,推遲 [slack;delay]

司徒謨頃以常疾,久 王命。——房玄齡《晉書·蔡謨傳》

又如: 壅(拖延積壓); 慢(怠慢不敬;不遵法令)

(4)〈文言義〉〖動〗暴露

病者獨,死者 。——揚雄《法言·先知》

(釋義參考資料 )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亾也。從辵甫聲。,籒文逋從捕。博孤切

說文解字注

(逋)亡也。亡部曰。亡、逃也。訟九二曰。歸而逋。從辵。甫聲。博孤切。五部。

()籒文逋。從捕。亦形聲。

康熙字典

《唐韻》博孤切《集韻》《韻會》《正韻》奔謨切,音哺。《說文》亡也。《書·大誥》於伐殷逋播臣。《注》逋亡播遷之臣也。《易·訟卦》歸而逋其邑人三百戸。象曰:不克訟,歸逋也。《左傳·文六年》趙宣子為政,董逋逃。《注》督逃有罪之人也。
又《廣韻》懸也。《正韻》欠也。凡欠負官物,亡匿不還,皆謂之逋。《前漢·昭帝紀》三年以前逋更賦未入者,皆勿收。《後漢·光武紀》為舂陵侯家訟逋租。
又《段熲傳》洗雪百年之逋負。

詞語

【逋客】bū kè

❶逃亡的人

孔稚珪《北山移文》:“請回俗士駕,為君謝逋客。”

❷避世隱居的人

唐寅《題畫》詩:“只容逋客騎驢到,不許朝官引騎來。”

【逋留】bū líu

逗留;稽留

臣恐輿人未暢聖旨,當謂國家慍於登之逋留,是以為之興師。——《三國志·魏書·王朗傳》

【逋欠】bū qiàn

拖欠

唐·元稹《當州兩稅地》:“自此貧富彊弱,一切均平,征斂賦租,庶無逋欠。”

【逋峭】bū qiào

同“峬峭”

【逋逃】bū táo

❶ 逃亡;流亡

《尚書·費誓》:“馬牛其風,臣妾逋逃。”

❷逃亡的人;流亡的人

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尚書·牧誓》

【逋逃藪】bū táo sǒu

藏納逃亡者的地方

自中官崇尚釋氏,為奸凶逋逃藪。——明黃瑜《雙槐歲鈔·妖僧扇亂》

音韻參考

上古音

字頭聲符韻部對應廣韻小韻擬音
paː

廣韻

po [ puo˧ ] ‖[ paː ]

博孤切,平模幫 ‖ 甫聲魚部

【註解】逋逋,懸也。博孤切。十三。

【校釋】懸,指拖欠、偷逃賦稅等。《洪武正韻·模韻》:“逋,欠也。”

推導現代漢語小韻反切聲母韻母韻目調韻系韻攝
博孤平聲一等開口

(音韻參考資料 )

拼音是bu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