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江兵曹檀主簿朱孝廉還上國

《送江兵曹檀主簿朱孝廉還上國》是南朝齊詩人謝朓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這首詩開頭兩句寫送別的環境、時間,描繪了送別的畫面。三四兩句用設問,表達了自己的歸隱之意。五六兩句具體描述山中之景,寫山中生活的幽靜、安謐。最後兩句抒情,通過“夜琴”表達自己的苦悶和孤獨。這首詩首尾呼應,工筆淡抹,寫景細緻,意境極富韻味。

作品原文

送江兵曹 檀主簿朱孝廉 還上國

方舟泛 春渚 ,攜手趨 上京。

安知 慕歸客 ,詎憶 山中情。

香風蘂上發 ,好鳥葉間鳴。

揮袂 送君已 ,獨此夜琴 聲。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江兵曹:即江泌,字士清。南朝齊考城人。少家貧,白天以做木鞋底為業。夜間追隨月光讀書,月光西斜則握卷登上屋頂讀書,困極墮地則再登上屋頂繼續讀書,“握卷升屋”成為千古佳話。他曾任南中郎行參軍掌兵曹。奉母至孝,世謂之“孝泌”。《南齊書》有傳。

⑵檀主簿、朱孝廉:均為謝朓同僚。

⑶上國:即上京,當時的京都建康(今南京)。

⑷泛:游。

⑸渚(zhǔ):水中陸地。

⑹趨:奔赴。

⑺安知:哪裡知道。

⑻慕歸客:嚮往歸京者,自謂之詞。

⑼詎(jù)憶:怎不回憶起。

⑽香風蘂(ruǐ)上發:花上清香隨風散發飄蕩。

⑾揮袂(mèi):意即離別。袂,衣袖。

⑿已:已經,已然。

⒀夜琴:指漫漫長夜之中聊以寄託情思的悠悠琴聲。

白話譯文

在春草滿芳甸的洲渚之濱,江、檀、朱三位手挽著手,登上方舟,將順流而下,返回京城。

我是如此的羨慕你們有機會還京,但宣城山野之情,怎能不有所憶,有所戀呢。

蘂上清香隨著輕風四處飄蕩,葉間好鳥鳴唱出清囀悠揚的歌聲。

已經與你們三位離別了,獨自一人,這時清越美妙的琴聲從遠處傳來,迴旋在耳際。

創作背景

江兵曹、檀主簿、朱孝廉三人均為謝朓宣城時的僚屬或同游。雖說謝朓是陳郡陽夏人,但他卻生於建康,長於建康,這才是他實際意義上的故鄉。入仕後他長期在外地為諸王幕僚,後來又出任地方官,思鄉之情常縈於懷。建武三年(497年)春,江兵曹、檀主簿、朱孝廉三人的還京之舉觸動了謝朓本不平靜的心情。作者為抒發春江水暖、鳥語花香之際,送好友回京的依依別情,於是創作了這首詩。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是一首春天裡的送別之詩。所送別者,當是謝胱幕中僚屬,亦或為其友人。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離別之人其去向乃為“還上國”,這就難免撥動詩人那根敏感的心弦了。須知,詩人雖出守一郡,占著江城和山景一派好風光,但畢竟為一“去國”者。離開國都後的懷念和對宣城山水的依戀使詩人此時送別的心情頗為特殊,這也使小詩含有了特別的情韻。

這首詩開頭兩句緊扣題旨,寫送別的環境、時間,描繪了一個畫面:在春草滿芳甸的洲渚之濱,江、檀、朱三位手挽著手,登上方舟,將順流而下,返回京城。“泛”字見出瀟灑逍遙,“趨”字顯得輕快而緊迫。值得注意的是,這幅畫面似乎是“旁觀者”的一種主觀審視,帶有企羨與失落的雙重心理,從而對送別的內涵作了濃縮與變換,本來應該接寫的送別之景、叮嚀之辭、離愁之苦、相知之深、別後之念等等,一概就此打住,而轉入“送別者”自己心情與處境的描述。

“安知”兩句是無須回答的設問,這兒的“歸”,並不僅僅是“歸鄉”之“歸”,更是隱逸引退之意,用詩人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思閒願罷歸”(《休沐重還道中》),“方軫歸歟願”(《冬緒羈懷示蕭咨議虞田曹劉江二常侍》),這“歸歟”,正是陶潛思鄉與隱居的雙重感喟。“山中”亦即“山中上芳月,故人清樽賞”(《與江水曹至乾濱戲》)之“山中”,山中情,即指在宣城尋幽探奇的山中樂趣。詩人說:送君南浦,自然也會勾起我的思鄉之情,但有誰能夠理解我羨慕“歸客”的深層意識?我怎能忘懷這山中生活的無窮幽趣?“香風”兩句則具體描述逗發幽趣的山中之景,蘂上清香隨著輕風四處飄蕩,葉間好鳥鳴唱出清囀悠揚的歌聲。上句通過嗅覺寫山中生活的清新、醇雅,下句則以聽覺寫山中生活的幽靜、安謐,而清麗馨溢、鳥鳴風香的描述之中透出自得其樂,體現出“小謝”工筆淡抹、細緻描摹的寫景特點。

結句則又回到“送別”之上,與首句直接呼應。“離別”所造成的心靈振盪、所引發的內心苦悶,並不因為“香風”、“好鳥”的自寬自慰而淡化,相反變得更為孤獨、深沉,因而藉助琴聲去表述,這使讀者想起了阮籍的“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詠懷詩》),也想起陶潛那張寄寓情志的無弦之琴。謝朓詩中另有“聞君此夜琴”(《和王中丞聞琴》)、“別幌清琴哀”(《離夜》)等句,也許,這位內向、謹慎、口訥、多才的詩人,覺得琴聲最能契合、表達、消彌因送別而誘發的種種愁苦,寄寓自己恬靜、悠閒的隱退情趣。

名家點評

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副會長羅時進《山水詩選》:“‘獨此夜琴聲’,這是一個極富意味的意境。此時此刻詩人是在享受孤獨,享受寧靜,還是在排遣孤獨、逃避離居呢?詩中沒有明確的答案,把想像的空間留給了讀者。”

作者簡介

謝朓(464~499年),南朝齊文學家。字玄暉,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附近)人。他與同族前輩謝靈運均擅長山水詩,並稱“大小謝”。謝朓先在京城任職,經常出入竟陵王蕭子良的藩邸,為“竟陵八友”之一,享有很高的文學聲譽。後在荊州任隨王蕭子隆幕僚,深受賞愛。永明十一年(493年),謝朓因遭受讒言被召回京師後,逐漸陷入困境。雖然,他的官職不斷提高,從宣城太守做到尚書吏部郎,但由於他的家族和個人的聲譽,從蕭鸞(明帝)篡政,到始安王蕭遙光謀廢東昏侯自立,都曾拉攏他以為羽翼,使他深感危險。最終他還是因為有意泄漏了蕭遙光的陰謀,被誣陷下獄而死,年僅三十六歲。有《謝宣城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