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人[辛棄疾詩作]

送人[辛棄疾詩作]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送人,拼音為sòng rén,漢語辭彙,出自柳青《喜事》。

詞語解釋

簡介

sòng rén ㄙㄨㄙˋ ㄖㄣˊ

送人

方言。猶送親。

原文

柳青《喜事》:“今早起,新媳婦要送人堂客把媒人叫到新房裡。”

徐月英詩作

作品信息

作品名稱:送人

作者:徐月英

創作年代:晚唐

文學體裁:七律

作品出處:全唐詩

作品原文

惆悵人間萬事違,兩人同去一人歸。

生憎平望亭前水,忍照鴛鴦相背飛。

作品欣賞

詩的首句點題:“惆悵人間萬事違”。為什麼呢?下面三句都是對於首句的回答。平望亭是吳江上的驛亭,送人登船都在這個驛亭,因此她“憎”這個亭前的“水”,因為是它“照”得“鴛鴦相背飛”。作者用擬人化的手法,將行人與送行人告別相背而行形象化了。“鴛鴦相背飛”也就是“兩人同去一人歸”。全詩語言清奇新穎,促緩有致,得之於自然,又大有神韻。

作者簡介

徐月英,晚唐五代江淮名妓,生卒年不詳,工於詩,有詩集傳於當時,今佚,現僅存七言絕句兩首,外加斷句一聯。所謂斷句即:枕前淚與階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後被宋代女詞人聶勝瓊借去,湊成了一首《鷓鴣天》。《舌華錄》中載有故事:徐月英,唐江淮間名娼也。有徐公子者,寵一營妓,死而焚之。月英送葬,謂徐曰:“此娘平生風流,殤猶帶焰。”

徐月英是晚唐江淮間的歌妓,是一名女詩人,她有一首不全的詩,僅有二句,在唐末宋初流傳,可謂佳句:“枕前淚共階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後來被宋代女詞人聶勝瓊湊成一首《鷓鴣天》詞:“玉慘花愁出鳳城,蓮花樓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陽關曲,別個人人第幾程。尋好夢,夢難成。有誰知我此時情。枕前淚共階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足見徐月英在創作上的靈氣。她的這首《送人》絕句,在唐詩中,也可以算得上是一篇佳作。

王建詩作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送人

【創作年代】唐朝

【作者姓名】王建

【作品體裁】五絕

作品原文

送人

河亭收酒器,語盡各西東。

回首不相見,行車秋雨中。

詞語注釋

酒器:指用來盛酒用的器具在我國古代,釀酒業的發展,使得各種不同類型的酒具應運而生,在商代時,由於青銅器製作技術的提高,中國古代的青銅酒器達到前所未有的繁榮。商代以後,青銅酒器逐漸衰落,到戰國、秦漢之際。青銅酒器主要有爵、角、觚、觶、斝、尊、壺、卣、方彝、枓、勺、禁等。

回首:回頭;回頭看。漢司馬相如《封禪文》:“昆蟲闓懌,回首面內。”宋蘇軾《觀湖》詩之一:“回首不知沙界小,飄衣猶覺色塵高。”《紅樓夢》第一○四回:“雨村回首看時,只見烈焰燒天,飛灰蔽日。”毛澤東《十六字令》之一:“驚回首,離天三尺三。”

秋雨:秋天下的雨。

作者簡介

王建(約767-約830年),唐代詩人。字仲初,潁川(今河南許昌)人,享年約六十七歲。家貧,“從軍走馬十三年”,居鄉則“終日憂衣食”,四十歲以後,“白髮初為吏”,沉淪於下僚,任縣丞、司馬之類,世稱王司馬。他寫了大量的樂府,同情百姓疾苦,與張籍齊名。又寫過宮詞百首,在傳統的宮怨之外,還廣泛地描繪宮中風物,是研究唐代宮廷生活的重要材料。著有《新唐書·藝文志》、《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等皆作10卷,《崇文總目》作2卷。

辛棄疾作品

唱徹陽關淚未乾,

功名餘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無窮樹,

帶雨雲埋一半山。

今古恨,幾千般,

只應離合是悲歡?

江頭未是風波惡,

別有人間行路難。

杜牧詩作

原文:鴛鴦帳里暖芙蓉,低泣關山幾萬重;
明鑑半邊釵一股,此生何處不相逢?

賞析:今日分手,這一生又有何處不會再相逢呢?宇宙雖然廣闊,人來人去,多的是再相逢的時候,大可不必為一時的分別而太難過。“此生何處不相逢”,可看作分手時候的瀟灑;也可用作警告不懷好意的人,彼此總有再碰頭的時候,凡事不要太過火。末句後來成為 名句“人生何處不相逢”。

杜牧 杜牧

作者:杜牧(803年-約852年)唐代著名詩人,漢族,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唐文宗大和二年進士,授宏文館校書郎。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至中書舍人。晚唐傑出詩人,尤以七言絕句著稱。擅長文賦,其《阿房宮賦》為後世傳誦。注重軍事,寫下了不少軍事論文,還曾注釋《孫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為其外甥裴延翰所編,其中詩四卷。又有宋人補編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別集》各一卷。晚年居住在長安城南的樊川別墅,後人稱他“樊川先生”、“杜樊川”。 《全唐詩》收杜牧詩八卷。他的《清明》十分有名。杜牧工詩、賦、文、辭,而以詩歌創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詩壇獨樹一幟,是晚唐著名作家。他的散文以議論見長,氣勢縱橫,敢於論列軍國大事,指陳時弊,具有較強的現實性,繼承了韓、柳派古文家的優良傳統。他的詩意境清新,風格豪健俊爽,在晚唐輕浮艷麗的文壇上獨樹一幟。後人因稱他才華橫溢,為“小杜”,以繼杜甫;又和李商隱並稱為“小李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