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的一代

迷失的一代

迷失的一代是形容一戰後的美國一代人,文學上有稱為The LostGeneration的學派,屬於這個流派的作家有海明威、福克納、帕索斯(1896~1970)和肯明斯(1894~1962)等,他們曾懷著民主的理想奔赴歐洲戰場,目睹人類空前的大屠殺,經歷種種苦難,深受“民主”、“光榮”、“犧牲”口號的欺騙,對社會、人生大感失望,故通過創作小說描述戰爭對他們的殘害,表現出一種迷惘、彷徨和失望的情緒。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

基本信息

來源簡介

迷失的一代是形容一戰後的美國一代人,文學上有稱為The LostGeneration的學派,屬於這個流派的作家有海明威、福克納 、帕索斯(1896~1970)和肯明斯(1894~1962)等,他們曾懷著民主的理想奔赴歐洲戰場,目睹人類空前的大屠殺,經歷種種苦難,深受“民主”、“光榮”、“犧牲”口號的欺騙,對社會、人生大感失望,故通過創作小說描述戰爭對他們的殘害,表現出一種迷惘、彷徨和失望的情緒。

這代人對戰爭所暴露的資產階級精神危機深有感觸並且感到厭倦,這代人丟掉了自己的傳統的價值觀念和信仰,由於了解了上層社會的實際狀況,他們發現昔日的追逐夢想成了泡影,“美國夢”其實根本不存在,他們艱辛工作甚至不能滿足生存需要,這代人經歷了思想覺醒和破滅感中的坎坷與痛苦。這一代人的身上體現了在探索人生的過程中的激動和失望,這是一種孤獨者的迷惘,這是在迷茫中“迷失的一代”。

作家特點

迷失的一代的各著名作家在藝術上各有特點,他們的主要成就閃爍於20年代,之後便分道揚鑣了。

文學上他指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出現在美國的一個文學流派。它不是一個有組織、有共同綱領的團體。這個名詞源出僑居巴黎的美國女作家格特魯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著海明威等人說:“你們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這句話作為他的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的一句題辭,於是“迷憫的一代”成了一個文學流派的名稱。“迷惘的一代”作家的共同點是厭惡帝國主義戰爭,卻又找不到出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他們大多是20歲左右的年輕人。

他們在美國政府“拯救世界民主”口號的蠱惑下,懷著民主的理想,奔赴歐洲戰場。他們目睹人類空前的大屠殺,發現戰爭遠不是他們原來構想的那種英雄的事業,所謂“民主”、“光榮”、“犧牲”都是騙人的東西。

他們在戰爭中經歷了種種苦難,了解到普通兵士中間的反戰情緒。這在他們心靈中留下了無法醫治的創傷。

他們的作品反映了這些思想感情。例如,約翰·多斯·帕索斯的《三個士兵》、愛·肯明斯的《巨大的房間》、威廉·福克納的《士兵的報酬》和《薩托里斯》。厄內斯特。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他到歐洲打過仗,負過重傷。海明威當時對待戰爭的態度,象其他反戰作家一樣,只限於厭惡、逃避與詛咒。他對戰後的和平生活也不抱希望,所以在作品中迷惘、悲觀的情緒較為濃厚。

繁榮時期

“迷惘的一代”不僅指參加過歐洲大戰的作家,也包括沒有參加過戰爭、但對前途感到迷憫和遲疑的20年代作家,例如司各特·菲茨傑拉爾德、托·斯·艾略特和托·馬斯·沃爾夫等。“迷憫的一代”主要繁榮在20年代;30年代以後,他們的創作傾向,包括海明威在內,都有了變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