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倫馬特,F.

迪倫馬特,F.

迪倫馬特,F,瑞士劇作家,小說家。1921年1月5日生於瑞士伯爾尼州的科諾芬根一個牧師家庭,卒於1990年12月14日。青年時期先後在蘇黎世和伯爾尼攻讀文學、神學和哲學,畢業後在蘇黎世《世界周報》任美術與戲劇編輯。1946年遷居巴塞爾,開始職業作家生涯。次年發表他的第一部劇作《立此存照》,描寫16世紀明斯特一個再浸禮教徒為了信仰寧可拋棄財產和家庭的故事。劇本在蘇黎世首演成功後,又相繼於40~60年代創作了《羅慕洛大帝》、《老婦還鄉》、《物理學家》等名作,奠定了他在世界戲劇界的聲譽。曾獲德國曼海姆城頒發的席勒獎、瑞士伯爾尼市頒發的文學獎,義大利廣播劇大獎等。

生平

1921年1月5日生於瑞士伯爾尼州的柯諾芬根,父親為基督教牧師。1935年遷往伯爾尼市,1941年在蘇黎世上了一個學期的大學後,又回伯爾尼攻讀哲學、文學和自然科學。大學畢業後,在蘇黎世《世界周報》擔任美術和戲劇編輯。1946年遷居巴塞爾,同年完成第一部劇作《立此存照》,從此專事寫作。1949年《羅慕洛大帝》首演成功,作者開始嶄露頭角。1956年《老婦還鄉》(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出時改為《貴婦還鄉》)上演後迪倫馬特開始獲得國際聲譽。1962年《物理學家》進一步奠定了他在當代世界文學中的地位。至此迪倫馬特的戲劇創作獨特風格──悲喜劇趨於定型。此後,他將早期的某些作品(包括廣播劇)按悲喜劇的原則加以修改或重寫,如1963年演出的根據同名廣播劇改寫的《海洛力斯和奧基亞斯的牛圈》,據 《立此存照》 重寫的《再洗禮派》(1966年首演)和據1956年的小說《拋錨》改寫的劇本。此外,60年代後期至70年代他還改寫了W.莎士比亞的《約翰王》、J.A.斯特林堡的《死魂舞》、G.畢希納的《沃依采克》以及 J.W.von歌德的《浮士德》等。
60年代中期,迪倫馬特新創作的《流星》,被認為是他創作的新起點。此後的創作沒有形成新的高潮,《一顆行星的圖象》(1969)、《同夥》(1973)、《期限》(1976)、《滑鐵盧》(1983)等首演後均告失敗。80年代初迪倫馬特宣稱他的戲劇創作陷入了死胡同,他必須尋找新的創作形式,這種形式叫“素材”,這是一種回憶錄性質的作品,其中有他早年收集的素材,包括神話、傳說、現實故事等。  

劇作

迄至1983年,迪倫馬特創作並改編的大型舞台劇共21出。此外還有50年代寫的8出廣播劇,有《維加的業績》、《圍繞驢子影子的審判》、《雙影人》等。迪倫馬特在理論上寫有《戲劇問題》、《論席勒》、《喜劇解》、《與比奈特的談話》等闡述他獨到見解的多種評論著作。1980年瑞士出版了他的作品集29卷,已被譯成40餘種語言。
40年代後期至60年代前期,迪倫馬特在戲劇方面的獨特建樹是悲喜劇。《羅慕洛大帝》是作者的成名作。劇中西羅馬帝國末代皇帝羅慕洛·奧古斯都不理朝政,面臨日耳曼人大軍壓境,他卻從容地吃著雞蛋。廷臣和他的妻女心急如焚,要求他立即組織抵抗,以捍衛祖國的領土與尊嚴。但他無動於衷,卻宣稱:西羅馬帝國幾百年來侵略成性,罪積如山,我當一個無為的皇帝,促進它的滅亡,正是為了充當世界正義的法官,來宣判這個罪惡帝國的死刑,廷臣們忍無可忍,拔刀相逼,這時日耳曼軍首領鄂多亞克突然出現,他沒有殺死或囚禁羅慕洛,而是讓他光榮退位。該劇的歷史背景是真實的,但情節是虛構的。所以作者加了個副標題:“非歷史的 4幕歷史喜劇”。
1952年首演的《密西西比先生的婚姻》先後經過 3次修改,1969年才定稿。這齣由兩部分構成的喜劇被認為是迪倫馬特的第三部名劇,並被搬上了銀幕。劇中女主人公安娜塔茜婭是個“既美麗又有罪”的女人。 3個不同信仰的男人都想得到她,挽救她,但都一一宣告失敗,不是逃往南美洲就是與女主角同歸於盡。無論是西方的基督教精神、東方的共產主義抑或人道主義的博愛精神,都挽救不了她。
3幕喜劇《天使來到巴比倫》,描寫上帝派天使把美麗少女庫爾比賜給人間的最卑賤者,卻錯給了巴比倫國王。少女要求國王棄冠行乞,國王卻一心想統治世界,人們湧進王宮,要求立這位“天仙”為王后,卻被當作叛亂鎮壓。國王藉機宣判這位拒絕服從的美女以死刑。這時,一位名叫阿基的真正卑賤者因行乞被判絞刑,他巧妙地換取了劊子手的職位,混進王宮,救出庫爾比,雙雙逃進沙漠。這齣戲現實圖景與童話的想像交織,是一出浪漫主義佳作。
1955年,作者寫出了他的主要代表作之一《老婦還鄉》。劇中女主角老婦是美國一個女億萬富翁。45年前她曾與小城商人伊爾相好而懷了孕,但伊爾否認自己的責任,使她淪為妓女後嫁給一個石油大王。如今她家財萬貫,帶著扈從回鄉復仇。她懸賞10億美元,要小城居民為她“主持正義”,害死伊爾。結果人們終於經不起金錢的誘惑,讓這位復仇狂如願以償。這是一出傑出的悲喜劇。其中的悲、喜成分熔於一爐。女主人公克萊爾的不可一世和男主人公伊爾的想入非非形成悲喜的場景。伊爾終於認識到“這一切都是我自己惹出來的”,並決心以性命來贖罪,於是從一個令人鄙視的形象變成了令人同情的對象;居倫居民們屈服於金錢勢力,在主持正義的幌子下犧牲伊爾,漸漸失去了令人同情的因素。
《物理學家》(1962)表現了科學與人類命運的關係問題。一個名叫莫比烏斯的物理學家發明了一種萬能體系。他惟恐被軍事大國利用,便裝瘋躲進了瘋人院。但東、西方科學情治單位獲悉這項發明,各自派了一名科學家裝瘋進了這家瘋人院,以圖爭取莫比烏斯。瘋人院的女院長得到了萬能體系的資料,為防止泄露機密,把他們終身監禁在瘋人院裡,理由是他們殺死了被派去監視他們的三名護士。最後,這位瘋人院長自己卻真的瘋了。《物理學家》是一部哲理劇,作者採用了古典主義“三一律”的形式。它的構思十分巧妙:瘋人院由科學家的避風港變成終身監獄,突出悲的思想主題,又有喜的戲劇效果。主要人物的設計也別具匠心,他們瘋言瘋語既有滑稽的笑料,又有嚴肅的哲理。
迪倫馬特,F.迪倫馬特,F.
《流星》(1966)一劇的主人公是諾貝爾文學獎金獲得者,他死去兩次,又兩次復生。他要以貧窮告終,將一生中積蓄的 150萬巨款付之一炬。這齣戲引起人們注意的是主人公死而復生問題,有人認為,既然隕石穿過空氣可以發光,那么一顆熄滅了的大腦也可以通過與別的物質的磨擦而重新灼熱起來;有人則認為,既然作者認為今天已經不存在悲劇賴以存在的社會條件,那么悲劇中的死亡就成為不朽的了;也有人說,這是作者要描寫奇蹟進入了人的日常世界。

藝術觀點與特色

不可知論和歷史循環論構成迪倫馬特藝術觀的哲學基礎。他認為藝術包括戲劇是不能反映世界的, 只能“表演世界”或 “呈示一個世界的圖象”。他否認戲劇的教育作用。但他是一個具有藝術抱負和革新精神的作家。他認為:“不是先有亞里士多德定律,而後才有古希臘悲劇,而是先有古希臘悲劇,而後才有亞里士多德定律。”他強調實踐是理論的前提。但這並不意味著前人的理論就一點不起作用了,“那一度成為規律的東西,現在變成一種例外,或一個事件,它能一再發生。”例如古典主義“三一律”原則已過時了,但作為個別現象,它仍然可以存在。在迪倫馬特的劇作中,至少有3出名劇(《羅慕洛大帝》、《物理學家》、《流星》)是用“三一律”寫出來的。
迪倫馬特反對創作必須遵循某種統一的風格或模式,認為從文藝復興時期的L.F.de維加·伊·卡爾皮奧(1562~1635)起,統一的風格就不存在了,今天“只能有多種風格,而且都是從實驗中產生的。”這一觀點是他“棄舊圖新”,探索獨特藝術道路的出發點。
迪倫馬特追求的是“多彩的戲劇”。他反對把任何古代和同時代的名家當作無條件效法的對象,主張把他們作為“激發者”和“對話者”。他傾向於那些具有喜劇色彩和社會諷刺色彩的作家。迪倫馬特認為今天那種“悲劇所賴以存在的肢體健全的社會共同體作為整體已不復存在了”,因此“只有喜劇才適合於我們”。這種“喜劇”情節是滑稽的,人物則是悲劇性的,是一種類似“黑色幽默”的悲喜劇。它在迪倫馬特筆下是通過“距離”來表現的,而造成“距離”的主要手段是“怪誕”。迪倫馬特認為:“怪誕乃是一種極致的風格,一種突然出現的形象化的東西”,“是詼諧和思想敏銳的表現”,“它能抓住時代的尤其是當前的問題。”因此怪誕構成迪倫馬特藝術表現的重要特徵。 “怪誕” 在迪倫馬特那裡是通過“即興奇想”取得的。他說:“悲劇克服距離”,“喜劇創造距離”,而“即興奇想則是喜劇創造距離的手段”。“佯謬”是迪倫馬特藝術表現的一種訣竅。它是兩種邏輯的不斷消長與互相抵消,造成一種似真似假、若隱若現的藝術情趣。他的怪誕的故事不是荒誕,而是“佯謬”。這是迪倫馬特藝術上的一個重要特徵。
迪倫馬特的主要作品都有比較明確的主題、完整的故事情節、緊張的戲劇衝突、嚴謹的戲劇結構和生動而幽默的語言。迪倫馬特善於運用豐富奇妙的想像、尖刻俏皮的譏諷和富有智慧的哲理,善於造成一種氣氛和情勢,使一些顯然不合理的事情完全在情理之中。迪倫馬特的主要戲劇作品雖然常常採用時代的或世界性的題材和主題,但藝術上卻有民間性和通俗性。  

參考書目

E.Brock-Sulzer Friedrich Dürrenmatt: Stationen seines Werkes Arche, Verlag,Zürich,1972.
 
G.Benn u.a., Der unbequeme Dürrenmatt, Basler Verlag, Basel/Stuttgart, 1962.
 
J.Knopf, Friedrich Dürrenmatt, 1980.
 
H.Mayer,╇ber Dürrenmatt und Fritch, Verlag Neske,1977.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